一路向新 第一财经·科创板五周年全景报告发布,深度解析科创板发展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五周年,第一财经科创研究中心与第一财经金融市场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第一财经:科创板五周年全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这是第一财经科创研究中心记录科创板成长历程的第九份报告,也是五周年全景报告。站在科创板开设五周年的关键时刻,这份报告历时近两个月完成,近五万字。它不仅从制度、IPO审核、新股、产业链、业绩、研发投入、二级市场、指数、全链条监管等维度对科创板全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通过对学者、投资者、投行、企业的访谈调研,深度审视科技、产业、资本的生态变化,探索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

五年来,科创板推出一系列创新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不断创新,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在成立五周年之际,科创板迎来新一轮全面深入改革,形成与新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

怀揣“实干”初心,科创板五年来共受理近千家IPO申请,截至7月22日,已有573家企业上市,首发募资近万亿元。开市以来,平均研发强度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4199.46亿元。产业链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企业成为“主力军”。二级市场整体估值趋于平稳,上市公司股价“四六开”。指数不断丰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

五年对于一个市场领域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市场人士对科创板未来五年抱有诸多期待。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启动 服务新一轮高质量生产力

科创板开业五周年前夕,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上海宣布推出“科创板八项措施”,标志着新一轮科创板全面深入改革正式启动。

“科创板八条”文件提及的具体事项达30余项,报告梳理了市场高度关注的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深化发行承销制度试点、完善交易机制、加大支持并购重组力度、完善股权激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程和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期待。

五年来,科创板“硬科技”定位不断强化。《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自2020年3月20日首次发布以来,已于2021年4月16日、2023年12月、2024年4月三次修订。随着“科创板八项措施”的推出,证监会将通过完善认定机制等手段,进一步推动科创板“硬科技”属性的强化。

发行定价是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科创板自成立以来,在发行定价环节试点了多项制度创新,推进定价市场化,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机制。五年来,针对市场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规则不断调整。

“科创板八条”明确提出开展深化发行承销制度试点。2024年6月19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强化网下报价约束,科创板将试点统一实行3%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交所还表示,将在后续科创板新股发行承销方案备案中关注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对上述安排的落实情况。

一路向新 第一财经·科创板五周年全景报告发布,深度解析科创板发展插图

五年来,科创板不断完善交易机制、增加交易方式、丰富交易工具。2022年10月31日,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正式启动,A股市场正式进入“做市”时代。截至2024年5月底,17家做市商已完成614只股票的备案,覆盖227只科创板股票,占科创板股票总数的40%,日均交易量约5亿元。

未来,科创板还将进一步支持并购重组。《科创板八项措施》围绕支持并购重组提出了多项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据第一财经了解,这些方向有些将以规则、标准的形式出台,有些则需要通过一些案例来落地。

可以看到,在《科创板八项措施》发布后,科创板公司已陆续披露多起产业并购案。其中,新联集成电路率先披露首单亏损资产收购计划;7月14日,希迪威、富创精密也披露了亏损资产收购计划。

随着“科创板八项规定”的出台,现行科创板股权激励规则有望在精准性和灵活性上迎来新突破。截至2024年5月底,共有392家科创企业推出615个股权激励计划,板块覆盖率达69%。

在“科创板八条”之前,新“国九条”和“科创十六条”也相继出台。这三项政策一脉相承,“科创板八条”更务实、更精准、更细化。在业内人士看来,预计未来相应的改革举措将以规则、政策或案例的形式逐步落地。

估值重回30倍左右 股价“四分六裂”

科创板除了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也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高地。

五年来,科创板共受理企业IPO申请943份。其中,2020年至2023年每年7月22日,科创板受理IPO申请数量分别达407份、647份、818份、934份。截至2024年6月25日,科创板受理IPO申请数量已达943份。

在这943只上市企业中,已有573家企业上市,首次公开发行募资近1万亿元。其中,80%的企业选择在第一套标准下上市。受益于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截至2024年5月底,已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8家特殊投票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新股的估值与定价也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科创板新股IPO市盈率与上市首日表现呈现相反趋势,2022年IPO平均市盈率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趋势,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跌幅前期攀升,2022年跌至谷底,随后再次攀升,与之对应的是,2022年上市首日破发发行价的股票数量也是最多的。

新股表现方面,上市首日上涨的公司占比87%,此后股价出现分化,上市后5日、10日、20日、30日上涨的公司分别有193家、209家、191家和196家,占比分别为33%~37%。

一路向新 第一财经·科创板五周年全景报告发布,深度解析科创板发展插图1

纵观科创板估值及长期上市公司股价变化情况,科创板估值在2020年末见顶后逐步回落,至2022年末下跌53%,随后持续调整,至2023年末、2024年6月25日估值均维持在30倍左右。

科创板上市公司自上市至2024年6月25日股价呈现“四六分化”格局。2019年7月22日至2024年6月25日,573家上市公司中,上市以来股价上涨的有240家,占比41.88%;上市以来股价下跌的有333家,占比58.12%。

近年来,科创板指数体系日趋完善,投资“工具箱”不断丰富。截至目前,科创板指数已推出20余条,构建了涵盖规模、主题、策略等类型的科创板指数体系,多维度表征科创板证券整体表现。目前,国内外相关科创指数产品跟踪规模超过1500亿元,其中科创50、科创100两条宽基指数的产品规模占比超过90%。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行业与公司业绩分化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创板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推动构建以产业“链上龙头”为龙头、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目前,科创板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链。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25日,科创板上市企业573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龙头,有237家企业,占比41.36%;其次是生物产业,有109家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94家企业。这三个产业合计占比77%。

其中,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区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截至2024年6月25日,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274家,占比47.82%。

业绩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科创板开业五年来,已交出一系列业绩报告。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四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和24%。从年度来看,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受外部环境严峻影响,科创板公司业绩近几年有所放缓。

2023年科创板公司营收实现增长,创新药、高端装备制造等细分产业链表现相对较好。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分化,部分行业龙头业绩增长明显,部分公司业绩承压。近三年营业总收入、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正的公司占比为47%。

创新驱动发展。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输出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4199.46亿元。开市以来,平均研发强度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83家公司研发强度连续三年超过20%。其中,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中值为12%。

在为“硬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科创板还在持续监管过程中实行“严监管、严管理”,对典型案例“违法违规,一查到底”,“严惩不贷、重罚不放松”。比如:加强募集资金使用监管,紧盯“关键少数”,持续督促中介机构履职尽责,严厉打击各类财务违法违规行为,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尽快依规实施退市。

《科创板八项规定》还明确提出,将加强科创板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其中包括:实行“有牙有刺”、有棱有角的监管,严厉打击科创板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市场乱象,进一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更加有力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严格落实退市制度,坚决防止科创板出现“害群之马”“僵尸壳”。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