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文 近日,受央行监管的英国《金融时报》公开指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或将改善”。从改善方向来看,参考央行近期释放的政策信号,普遍认为LPR将转化为定价参考标准,由此前的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调整为七天期逆回购(OMO)利率。此次调整意味着什么,有何影响?
回顾LPR的前世今生,这一工具是央行为引导利率特别是实体经济贷款利率下行而创造的,时至今日,LPR的使命没有改变。
LPR于2013年正式推出。所谓LPR,就是央行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银行,计算这些银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平均值,并向市场公布。这个利率的公布,有利于引导利率下行。一方面,最优质客户风险低,贷款利率低;另一方面,定价高于LPR的银行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有动力降低贷款利率。
但与此同时,央行还保留了另外一种贷款利率,即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与LPR同时存在,后者需要参考前者进行定价,这证明当时利率市场化水平还不高,贷款基准利率实际上成为一种隐性的利率下限,因此LPR的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2019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决定不再将LPR定价盯住贷款基准利率,而是调整为与一年期MLF利率挂钩。MLF是央行在2014年打造的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以较低的价格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充钱进市场”。
简单来说,之前的贷款基准利率代表的是银行的利益,对银行来说,贷款利率越高越好,而MLF是央行“注水”的工具,目的是刺激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从而引导融资成本降低,MLF利率也就更低了。
自LPR盯住MLF利率以来,1年期、5年期LPR已分别下调9次(由4.25%下调至3.45%)、7次(由4.85%下调至3.95%),在此期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之前的5.28%下调至3.65%,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由之前的5.63%下调至3.49%,可见LPR对融资成本下行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回过头来看,一切都合乎逻辑,那么央行为何需要再次改革LPR?其实,这与近年来宏观经济、宏观金融的深刻变化有关,这些变化迫使央行不再调整姿态应对新形势,而是寻找新的干预经济、实施货币政策的杠杆。
先从2022年4月说起,这是一个对中国经济充满不祥意义的月份。在这个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罕见地低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罕见地出现负增长,市政债净融资规模罕见地出现大幅下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罕见地出现倒挂。
这些稀缺的数据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拉动经济增长的“债务-投资”模式开始崩盘。此后房价开始下跌,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萎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严监管、化解债务成为重中之重,而居民消费减少、购房减少,储蓄过度。然后,随着这些信贷和债务融资需求的下降,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不再那么稀缺。换言之,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
这些变化给央行带来巨大挑战。目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但金融市场上的货币已经过多,而且集中在国债市场,“放水”已经无法刺激实体经济,理论上这叫“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体系资金面过剩,金融机构之间拆借资金利率,如一年期定期存单(CD)利率已较MLF利率低50个基点左右,这实际上意味着MLF作为政策工具的意义已明显下降,央行干预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需要找到正确的货币政策路径和工具,因此央行向市场释放了多项政策调整信号,如减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措施启动紧缩性货币政策、缩窄政策利率走廊、提出强化价格型和短期型货币政策工具等。
此次调整中,LPR改为盯住7天期逆回购利率,是强化价格型、短期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体现,以天数衡量的短期政策利率走低,LPR再度出现下调空间,有利于货币政策更好地稳定当前总体经济形势。
(作者为评级机构研究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