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潜力待释放,专家建议发放 10 万亿现金补贴促消费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消费者消费预期仍较为谨慎,储蓄意愿较强,短期内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仍有增长空间。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为使消费政策见效明显,有专家建议减少10万亿元基建投资,考虑分批发放10万亿元现金补贴。

文|《财经》记者 邹碧莹

责任编辑:王艳春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上半年消费数据,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环比下降0.12%。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1亿元,同比增长3.7%。

去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相较之下,二季度消费边际增速明显放缓。天津居民林楚今年辞去了保姆工作,很少去山姆会员店买菜,就买蔬菜、肉类,舍不得付油费、停车费,出门就骑自行车,还开始在闲鱼上卖衣柜里的很多衣服。

广发证券宏观研报指出,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明显偏弱,服装、化妆品、家电、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等类别均意外由同比正增长转为负增长,日用品、通讯器材等类别同比增速也明显放缓。

消费者支出更加谨慎,商家的经营难度加大。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上半年,13家上市超市公司322家超市倒闭;算上家乐福超市,至少有428家超市倒闭。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3万亿元,是五年前的1.6倍。

中国该如何恢复和扩大国内消费、刺激需求、增强消费信心?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最新《关于创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若干措施》,重点关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购物、大宗商品、健康医疗和养老育幼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成本效益成为主要考虑因素

消费潜力待释放,专家建议发放 10 万亿现金补贴促消费插图

李林拥有海外两个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2024年1月底,29岁的李林从建筑设计院辞职,回到湖南某二线城市居住。李林告诉《财经》,自己从2024年开始就调整了消费结构:爽肤水从300多元变成59元,面霜、粉底从全套变成小样。淘宝购物车里,20元的小夜灯并不是刚需,也没采取行动。

李林并不是孤例。如今,一些中低收入消费者主要以比价为主,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商用咖啡价格从星巴克的20多元,降至酷迪咖啡8.8元、米雪冰城瑞幸咖啡6.6元;在拼多多上,20元就能买到一双不磨脚的鞋;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注册用户数突破5亿……

“性价比”正成为消费的关键词之一。7月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1.0%的受访年轻人购物时经常比价,19.3%的受访年轻人在购买任何商品时都会比价。蒋悦是一位在上海工作20多年的白领,她告诉《财经》,近期上海不少高档餐厅推出200元套餐,“这些套餐本身并不赚钱,但餐厅要维持运营,增加菜品来增加销量,如果加上酒水,说不定还能赚到一些钱。”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在社会老龄化加速、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经济周期背景下,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偏好与日本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更多消费者开始追求与当时日本社会类似的简约、务实、注重品质的消费方式。

不少专家分析,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影响很大。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的下跌,明显拉低了居民资产增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估计,2023年居民部门资产将比2021年增长1.3%。房地产资产缩水约9.8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缩水2万亿元,股票缩水约5.4万亿元。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居民消费预期减弱。

受经济下行影响,不同人群的消费意愿也出现分化,麦肯锡5月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查》显示,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仍较为谨慎,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潜力短期内尚未完全释放,仍有上升空间。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群仍持乐观态度,尤其是Z世代、一线城市富裕老年人、三线城市富裕中老年人。一二线城市新中产和农村中老年人最为悲观,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6月25日,在2024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振兴消费”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分析称,消费者消费欲望不强,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朱民分析称,0到20这20年,也就是从婴儿期到大学的20年,是中国人消费最高的时期。祖父母、父母等6个人一共抚养一个孩子,22岁以后,孩子大学毕业,开始花钱。当人们开始工作,开始考虑买房、结婚,挣得更多了,消费意愿就下降。现在生育率下降,孩子少了,消费就减少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中诚信国际研究院7月11日发布报告指出,服务消费增速维持高位,但商品消费复苏始终乏力。房地产相关的家用电器、建筑装潢材料、家具等消费明显萎缩,而体育、娱乐用品、通讯设备等升级消费增长相对缓慢,食品支出占比上升明显。消费降级、消费下沉现象比较明显。

如何激活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和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也正在经历调整。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3月7日,国务院发布《推进大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创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重点关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购物、大宗商品、医疗健康、幼托和社区服务消费等,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五一、端午、暑期等节假日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以“5·19中国旅游日”活动为契机,全国共发放消费券逾亿元,包括实施旅游景点降价、赠送免费门票等优惠措施。多地纷纷发放消费券拉动内需。7月,北京市房山区发放第二轮汽车消费券;6月15日,成都市通过美团、携程等6家网络平台发放总额达3000万元的“来成都,畅游天府夏日”文化旅游消费券。

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逐步释放。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上半年,狭义乘用车零售984万辆,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11万辆,同比增长3.3%。截至6月25日12时,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共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约11.3万份。

不过,与多数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长期较低,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对《财经》表示,中国投资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42%-43%的水平,比世界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消费率为53%-55%,比世界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建建议,促进消费,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保证他们有钱花。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没有钱很难消费,需要解决居民不敢消费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入手,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根据《2023年年轻人储蓄调查报告》,约五分之一的年轻人工作十年以上,15.2%的人还没有储蓄,近四成的人储蓄不足10万元。

今年2月,经济学家毛振华在公开演讲中表示,面对居民财富资产损失,大规模现金补贴是重启经济的唯一途径,建议减少10万亿元基建投资,考虑分批发放10万亿元现金补贴,其中1万亿元的现金补贴,平均每人7000元,用于帮助居民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目前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乘数明显高于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更大。

经济学家梁建章认为,需要打破“消费就是浪费”的传统观念,调整现有财政支出结构,减少此前用于基建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一些无效、低效的基建支出,转而用于居民部门的消费补贴仍有巨大空间。美国与中国香港在疫情期间保持了良性循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在现金补贴的支持下避免了需求萎缩。香港居民每人每年约2.5万港币,美国每人发放约3400美元,消费对维持经济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梁建章建议,除了通过财政赤字发放资金,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现金补贴资金。从资金来源来看,筹集现金补贴资金的方式有很多,一方面可以利用国有企业一年的利润,2023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是4.6万亿元,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

(林楚、李琳、姜悦为化名)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