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商业战争往往是残酷而丑陋的。
近日,农夫山泉向香港消委会发出律师函,指出香港消委会三大失误,要求香港消委会立即澄清、道歉、消除影响。
7月18日,钟睒睒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竞争对手奸诈、残忍,农夫山泉要不是硬拼,早就被搞死了”。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无论事实如何,“健康的市场环境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不仅仅是农夫山泉,在电商领域,一场激烈的“战斗”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退款专享”是这场商战的焦点。
推出“仅退款”模式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和提升用户体验。
拼多多几年前就推出了“只退不换”政策,淘宝、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也开始效仿。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只退不换”是各大平台对消费者权益的进一步保护和倾斜,更是电商行业竞争的结果。
但最近,一场关于“只退款”的“围剿”正在上演,其核心观点是,“只退款”是在鼓励“吃白食”,长远来看不利于商家的利润。
目前,这场无声的战争正在愈演愈烈。“只退不换”是否合理?谁受害?又有谁在力图阻止“只退不换”?
-01-
有组织的商业阴谋?
只要在网上搜索“只退款”,就能找到一大堆相关信息,批评的声音层出不穷,核心观点就是“只退款”严重损害了商家的利益,助长了“吃白食者”的恶意。
商家希望平台放弃“只退款”服务,是因为他们认为“只退款”会宠坏用户,让一些别有用心的用户有机可乘,从而损害商家的利益。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从业者在“进攻”,他们的诉求是要求某电商平台公布“只退款”的规则和算法,毕竟这家电商平台是最早推出“只退款”服务的。
这些人为什么攻击“仅退款”?
“如果你以为这些就是商家的真实诉求,那你就太天真了。”互联网从业者马克直言,这是一场“有组织的商业阴谋”。
Mark透露,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与“只退不还”相关的“私域”,甚至是“组织”,这些“组织”都有专门的人来管理,指导大家如何“制造话题”、如何“推广攻势”、如何“对抗平台,抵制‘只退不还’”。
在马克提供的截图中,有一张是“拼多多退款专群”的截图,从资料来看,马克至少加入了数十个类似的群。
据Mark介绍,群里的成员大多是商家和一些电商平台的运营者,人数众多,活跃度很高,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声讨“只退不换”。
“这是一次非常明显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攻击,参与者中很多甚至是黑灰行业的从业者。”马克直言,“你以为这真的是为了维护商家的权益吗?其实不然。”
其实,类似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比如《商家采集》《教你如何维权》等,在这些内容的评论区,如果有人问如何联系作者,作者都会回复“私聊”。
-02-
谁讨厌“仅退款”?
那么,“只退款”政策得罪了谁?为何会招致如此大规模的“围攻”?
今年以来,尤其是618活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抱怨赚钱难,有商家在社交媒体上“哭诉”大促期间退货率太高,不仅没赚钱,还蒙受了损失。
商家认为,赚钱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受到电商低价竞争的伤害,二是遭到别有用心的用户“骚扰”。
在商家看来,用户越来越难服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平台推出了“只退款”政策,让部分用户钻了空子,因此商家对“只退款”十分痛恨。
“只退款”真的这么招人恨吗?为了探寻答案,《听力科技》咨询了不少商家,也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很多相关数据。
从结果来看,无论哪个电商平台,退货确实比较多,且退货率呈上升趋势,但“只退款”的比例很低。
舆论场上的一些关于“只退不换”的玩笑,大多来自小炒家,也就是中间商。
不过,部分品牌商、工厂型商家以及大商家受“只退不换”政策影响不大,很少在网上发声。
这也不难理解,一些正规工厂型的厂商,由于出货量大,供应链能力强,产品成本相对较低。
这样的厂家如果出售十元左右的低价产品,成本可能就只有一两元。
如果用户购买产品之后,不满意的话,这些厂商宁愿接受用户直接退款,这比通过售后服务让用户退货更简单也更划算,毕竟售后服务也是需要成本的。
有些中间商就不同了,他们需要从工厂拿货,成本比较高,如果用户退款了却不退货,就会影响他们的利润,所以这些中间商是明确反对“只退不换”的。
-03-
Siege 的“仅退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从今年618的售后数据来看,“只退不换”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遭到“围攻”、首推“只退不换”的平台拼多多,在售后服务方面表现就更为出色。
从各方反应来看,几家知名电商平台其实并不反对“只退款”——如果不同意这项服务,它们也不会联手推出“只退款”了。
在Mark看来,这些电商平台真正在意的是,拼多多从2021年起就实行了“只退不换”政策,平台规则、算法逻辑、应急机制也早已十分完善。
相比之下,其他平台今年才开始推行,在实施过程中都有些犹豫,只会被拼多多越拉越远。
Mark认为,有些人故意混淆舆论,让大家讨厌“退款专用”,是想逼迫拼多多公开自己的算法和规则,方便“抄作业”。
这种为了商业竞争而采取的不光彩手段并不罕见,在外卖、网约车等很多行业都有所实践。
当然,也有真正打心底反对“只退不换”的,比如一些以自营为主的电商平台,由于自营模式依赖“毛利保证”,难以实行低价竞争,无法跟进“只退不换”,所以他们天然对“只退不换”抱有敌意。
在Mark看来,这类平台才是这一波围攻“只退款”的主力军。
-04-
商家难吗?消费者退货退款更难!
必须承认,恶意“只退款”的用户确实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不少用户告诉《听力科技》记者,“收到货不满意,一般都会选择退货,申请退款的话,货品会退还给商家,不退货就退款,太让人难以忍受了。”
但这恰恰是消费者的软肋,虽然商家总抱怨退货率太高难以承受,不少用户选择退款而非退货,但现实中,消费者退款或退货依然困难重重。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2024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舆情监测发现,受商家寻求突破、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的投诉不再集中在促销打折“做数学题”等老问题上,而是衍生出以次充好、退换货、价格保险等新话题。
相关机构数据还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网络消费投诉前十大类型为:退款问题占比高达28.31%,其余依次为:网络欺诈(9.19%)、产品质量(8.78%)、不公平条款(8.78%)、售后服务(6.51%)等。
尽管各大电商均推出了备受争议的“只退款”服务,但用户退款问题仍然占到全网网络消费投诉的近三分之一。
相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一项更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中的马克是化名。)
(文中头图及附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结尾-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