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热度高,海外市场却频设政策障碍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中国车企纷纷涌向海外,欧洲、东南亚、美洲……中国电动车似乎在疯狂抢占海外市场,很多出口目的国都开始用政策将中国电动车挡在外面。

当地时间7月4日,经过对中国电动汽车长达9个月的反补贴调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为17.4%,吉利为19.9%,上汽为37.6%,其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被征收20.8%-37.6%的关税。

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反补贴”关税,关税税率由目前的25%提高至100%。前不久,土耳其汽车工业协会(OSD)主席表示,土耳其将把对中国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扩大至所有汽车领域。

过热的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冷静一段时间。

在贸易壁垒如此重重的情况下,汽车有必要出海吗?另外,从结果上看,中国汽车出口无疑是成功的。有哪些经验可以供想出海的车企借鉴?千里之堤,蚁穴溃堤。出海一片繁荣的表象下,中国车企有哪些误区没注意到?

我们与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云进行了交谈,获得了以下启示:

图片

01 为什么这么渴望出国?

全球化大潮势不可挡,生产分工国际化早已成为常态。然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降温,全球阵营分化日趋明显。欧盟、美国、土耳其等地区对中国汽车企业设置层层关税壁垒,不欢迎态度十分明显。

当地时间7月4日,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长达9个月的反补贴调查后,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为17.4%,吉利为19.9%,上汽为37.6%。其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被征收20.8%-37.6%的关税。该临时关税将于2024年7月5日生效,最长持续四个月,在此期间,欧盟成员国将投票决定是否将其转化为为期五年的正式关税。

出口的挑战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产业是否有必要走出去?郑云的答案很明确:必须走出去。

图片

图片来源:IC

中国大市场能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很大的支撑。中国国内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乘用车市场今年预计增长3%,2030年前预计增长2.7%左右,2030年后预计增长1%左右。虽然会有一些小的波动(在正负0.5%以内波动),但增长趋势基本稳定。北美、欧洲等市场可能到2030年、2035年会比较稳定。到那时,中国汽车市场将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仍处于增长阶段的大市场之一。

从产品力来看,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目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在海外市场获得同等的认可,车企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充分发挥中国品牌的差异化优势。很多海外消费者可能把奇瑞、长城、吉利等车企当成“中国车”的泛泛概念,无法清晰区分。出海也能帮助企业进行更深入的消费者教育。

另外,虽然如今欧美已经放缓了实现新能源渗透的速度,但至少在前期,中国车企在布局各项举措的时候,都会将好的新能源产品带到快速增长的海外新能源市场,而这依然能让中国车企获得更好的利润。

所以总体来说,出国还是有必要的。

但对于欧美等发达市场而言,其自身的汽车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当中国汽车企业直接向这些市场出口产品时,可能会形成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零和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进入欧美市场,确实可能遭遇更多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这个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

02 对消费者差异关注不够

中国产品在出口时就会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产品在中国市场比较时尚、潮流,也更受一些发达市场和新锐消费群体的接受,但在欧洲市场,它的一些功能和性能可能并不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和习惯。

相比于手机、电视、家电等,汽车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一位汽车用户都希望与汽车产生某种联系或关系,因此特别强调个性化。另外,本土消费者或许并不反感国外汽车的一些功能,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比如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汽车消费者习惯在高速公路上开得非常快,车载屏幕等配件可能并不适合这样的使用场景。另外在电池方面,中国道路的限速范围比德国要低,在高速公路上以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可能会有警示。在这样的设计背景下,在中国道路的速度范围内,电动车和燃油车的表现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但如果在德国以1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中国电动车的耗电量水平会迅速上升,但速度却不会提高,这可能会让当地消费者感到不舒服。

图片

图片来源:IC

另外,不同地区的市场是有分化的,中国汽车市场规模有2000万,东盟市场规模也不小,大概有400万,但这400万可能分成10个市场,光是印尼就有1000个岛屿,每个小市场都不一样,欧洲市场也是一样,虽然市场规模超过1000万,但分成的块头很小。

在中国非常成功的中国企业,往往很难适应海外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能满足海外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领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沃尔沃体系,所以不是中国产品不好,而是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引入和推广方式。

中国汽车厂商的研发和生产人员都是中国人,对中国用户需求的观察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产品研发中。在跨越国界时,这些厂商需要重构对用户和市场的理解,以人为本。比如丰田以低油耗、省钱为卖点,满足了当时美国民众在被动收入场景下的需求,从而在美国这个大市场站稳了脚跟。

03 车企出海应避免重蹈覆辙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分别突破200万辆、300万辆,2023年更是突破200万大关,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在海外扩张热潮涌动的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前行。

第一条经验是最大程度的本地化,国际化成功的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有比较深的本地化,外资企业要像本土企业一样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创造税收,为稳定的就业环境做出贡献,这是一条值得借鉴的安全之路。

当然,现阶段相比日本或者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做同样的事情可能门槛更高,而这个环境也确实不是车厂能够解决的。车厂现在更加关注墨西哥,就是希望借助墨西哥多方面的产业环境,获得与本土企业类似的发展效益。

图片

图片来源:IC

面对美国等国家不断构筑的贸易保护壁垒,中国汽车企业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迎难而上。比如决定出口美国市场,可以从墨西哥入手,满足当地政府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绕道进入美国市场。但相对而言,没必要硬着头皮进口到欧洲。

任何一家出海的中国汽车企业,都要做好本地化运营,这也是对总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考验,对公司能否持续输出团队、对品牌能否持续维护。公司理清了这一套东西之后,在任何一个市场做本地化运营都会更加容易。比如你在有风扇的地方可以学习,在有空调的地方一定会学得更好。

另外,还有一种幻想,如果中国车企能够合作,出海就会容易很多。比如奇瑞、长城或者吉利出口产品到某个市场,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合作,在调性或者市场价格上达成一致,其实会非常方便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形成第一印象。如果有的品牌给人印象好,有的品牌给人印象不好,就会影响到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整体看法和购买。

理想的情况是,中国汽车企业在产能方面也能有一定的协同,比如奇瑞在欧洲或者美国建有大型CKD工厂,当产能过剩时,可以把一部分产能分配给广汽或者其他企业。在物流协同、政策推进等方面,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整合起来,共同努力。

04 汽车出口常见误区有哪些?

中国车企奔赴海外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有些更是共性问题。

中国车企的产品都是立足中国市场,出海基本都是对中国产品进行一些小的改进,或者在中国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调整。其实从产品设计到开发,都需要有“全球模式”的概念,尽可能照顾海外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很多中国车企没有看到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选择合资伙伴,或者说选择本土合作伙伴时,存在误区。中国汽车企业目前有点像开盲盒,对合作企业了解不多,更容易被历史数据所蒙蔽。这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很多中国车企对于在本土和全球市场打造自主品牌缺乏系统性思考。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中国车企到一个地区,跟几家经销商合作,经销商给品牌起一个比较响亮的口号,所以车企在其他地方也用这个口号,但品牌整体的调性并不一致。在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品牌形象可能差别很大。

图片

图片来源:IC

品牌形象缺乏一致性,会让消费者产生疑惑,这个品牌到底是主打性价比还是时尚潮流。前三年我们合作的品牌公司给我们的定位是“中国最好”,后面三年我们更换了品牌公司,定位也改成了高流量的汽车品牌。车企需要有自己系统的定位和运营,在品牌端持续输出,才能更好地辐射对应的目标市场客户。

这三点如果单独来看,其实都是常识性问题,但现在反复强调,其实意味着车企出海最基础的事情还没有做好。

说到底,车企习惯了2000万人口的中国大市场,在这样的市场,车企做出正确决策后,销量会迅速做出反应。但在其他市场,比如几十万、最多几百万规模的单体市场,同样的动作需要很多协调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中国车企在本土市场享受到了好处,出海会有惯性思维,在国外不会出现这些困难。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