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涂延平
编辑/黄大陆
设计/石超
36%,这是2023年国内电池厂商的平均产能利用率。
相比之下,同期,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5.3%,其中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4.6%。
我们看到,裁员、停工、关闭工厂的现象,不止一家车企出现,产能利用率比汽车制造业还要低的动力电池行业,也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产能过剩,动力电池进入0.3元/Wh时代
7月4日,宁德时代在常州举办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会上,新浪信息总经理连平分享了一组数据。
她表示,2023年,国内锂电池产业链关键环节利用率较低,“因为中国是负极、隔膜主要供应市场,集中度超过85%,国内外需求共振导致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正极、电解液锂盐乃至电池环节,均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具体来说,负极环节开工率可达62%,隔膜可达57%,但正极材料方面,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产能利用率都只有43%,碳酸锂环节产能利用率为44%,整个锂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的环节是电芯,仅为36%。
对于锂电池产能过剩问题,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洪信直言:“这是2022年种下的祸根,当时大跃进疯狂建厂,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这一波全国性的锂电池产业链产能过剩,预计到2026年才能消化。
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加上下游电动汽车销量放缓,供应过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电池价格的下滑。
杨洪鑫展示的PPT显示了如下数据:自2022年12月至2024年6月,约一年半时间:软包三元动力电池电芯价格从1.15元/Wh降至0.47元/Wh;方形三元动力电池电芯价格从1.1元/Wh降至0.4元/Wh;方形铁锂动力电池电芯价格从1元/Wh降至0.32元/Wh。
也就是说,国产动力电池已加速迈向0.3元/Wh时代。
根据IEA数据,2023年整个锂电池产业链价格降幅最低为10%,最高为65%,2024年最低为5%,最高为25%。例如,2023年电池价格下降幅度将超过40%,2024年将下降5%-10%;隔膜价格下降幅度2023年将下降20%-30%,2024年将下降15%-25%。
杨红新说,“以前二三线电池厂商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愿意降价,现在大厂都开始降价,整个行业都是被迫的。”
他对台下的供应商说,“我们被迫压榨你们,你们也得压榨你们的供应商,一波又一波。……我们的结论是,你们给我们的降价幅度赶不上我们给车企的降价幅度。”杨洪信说,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快就会蔓延到海外。
让事情变得更加困难
整个产业链如此循环下去,利润就损失殆尽,甚至一些企业就此破产。
2024年一季度,除锂电池设备及回收环节外,整个锂电池产业链平均利润率较202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正极材料平均利润率最低,低至-6.45%、负极材料接近0%、电芯在3%左右、电解液在5%、矿业在6%、隔膜最高,为10%。
市场正在加速洗牌,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减少,2020年可装车的动力电池企业有72家,到2023年只剩下52家,而今年1-5月仍有48家,预计2024年储能企业将被淘汰50%。
更为困难的是,锂电池行业的融资环境也在恶化。
“2021年是资本狂潮的一年,现在一级市场新能源企业、产业链企业再上市都比较困难。”杨红心说,“最近一些通过审核的新能源企业可能要退出,因为被定义为产能过剩行业,国家不再鼓励它们通过二级市场融资获取资金扩大产能。一级市场大量投资因为在二级市场退出不了而被套牢,估值还在缩水。”
现在回头看2021年的锂电池投资热潮、2022年的锂电池建厂热潮,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
调整年份
“2021年,蜂巢能源发布领先的‘600’战略,喊出了产能规划目标。当时是产能竞争,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负担巨大,现在看来,很多决策都是有问题的。”面对台下的供应链伙伴,杨洪欣反思过往。
蜂巢能源对目前行业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杨洪信把2024年称为锂电池调整元年,这次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就是他所说的“我们怎么看待行业,怎么看待竞争,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生存?”
“蜂巢能源今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去年12月撤回IPO,到去年亏损,再到今年我们一系列的调整,调整的力度和幅度都非常大。”杨洪信坦言,“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运营转型调整期,目标是提升盈利能力、降本增效,跨越增长差距和利润差距。”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半年时间内,蜂巢能源做了四件事:
第一,业务聚焦。瘦身业务,聚焦电芯、模组、PACK、BMS。
二是降本增效。我们提出全年降低直接材料成本10%、改善制造成本14亿元的目标;提高管理效率,1-6月减少员工5000人,但人均产出是去年同期的3倍。
另外就是提高质量和技术创新。
应对价格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蜂巢能源高级副总裁、技术中心总监张方楠展示了技术迭代带来的降成本效应。
电芯层面,通过材料创新、结构创新实现成本降低。负极采用三维多孔原材料,成本降低15%;隔膜采用高强度复合涂层隔膜技术,成本降低25%;盖板,应用极简盖板及极柱冷镦工艺,成本降低5%-20%。
在PACK层面,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降低关键部件成本,如采用轧制钢材替代铝型材,成本降低10%-30%;水冷板采用激光焊接替代传统钎焊,成本同比降低15%以上。
此外,宁德时代还通过打造大单品的经营策略,实现了大规模的成本降低。
蜂巢能源五大主力产品包括三款短刀片电池和两款方形电池,覆盖PHEV(15-45kWh)和EV(400-800V电压平台,30英里续航里程),今年1-5月,这五大主力产品占蜂巢能源出货量的60%以上。
发现机会
动力电池行业增速放缓,但危机中也蕴藏机遇,杨洪欣看到三个机会:
第一,快充车型增多,B级以上市场800V渗透率将超过20%。 “800V、400V快充很快会从1.6C换成标准的2.2C,我估计明年不管是铁锂还是三元电池,市场上都没有1.6C了,全部换成2.2C,而且量产之后价格会下降。”
第二,混合动力汽车占比增加,不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而且混合动力汽车也大幅增加。
三是海外布局已落地,东南亚、东欧、南美是主要落地区域。
因此他认为,要重点关注海外、PHEV、800V市场,“至少在未来几年,它们的增速都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基于对未来行业需求的理解,蜂巢能源发布了多款新型短刀片电池。
向纯电动市场带来两款产品:一是5C磷酸铁锂短刀片电池电芯,将充电时间从10%~80%缩短至10分钟,将于今年12月量产;另一款是6C三元超充电芯,可同时满足超长续航与超充体验,充电5分钟,续航可达500-600公里。
面向PHEV市场推出4C混合短刀片电池单元“800V混合三元龙鳞铠”,适用于800V平台架构,继承龙鳞铠热电分离技术,将于2025年7月量产。
截至目前,蜂巢能源快充产品已全面覆盖2.2C至6C,全面适配PHEV、EV等不同动力形式的乘用车型。
对于电池技术未来演进,杨洪欣做出四点判断:短刀+飞叠的组合,是锂电池演进的终极状态;第二代短刀是未来10分钟快充的最佳解决方案;第二代短刀电池是800V架构下的最优解决方案;储能锂电池的未来一定是堆垛的。
从工艺技术上看,蜂巢是短刀压合的先行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了短刀压合路线,包括国轩高科、中信航、广汽、吉利等,相关企业多达10余家。
张方南透露,蜂巢能源第三代叠片技术“飞叠”的GWh设备投资已经低于卷绕工艺。
一个样品
今年5月8日,工信部就《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版)》《锂电池行业标准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两份文件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体来说,要求企业每年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用于研发和工艺改进;且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须不低于当年实际生产能力的50%。
降本增效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旋律,蜂巢能源是企业在行业调整期做出调整、转变的样本。
经过一番调整,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合计出货量接近10GWh,同比增长超过150%,营收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110%。同时,制造成本下降约40%,产线良率达到96%,产能利用率达到80%。
市场拓展方面,目前宁德时代客户已拓展至30余家,除已批量装配的宝马MINI外,新增海外客户包括英国清洁能源公司WAE、工业应用储能公司、北美机械公司卡特彼勒等。
今年1-5月,蜂巢能源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第6位,在国内三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第3位,在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第8位。同时,其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和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提升。据预测,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将超过120%。
即便如此,蜂巢能源也不敢丝毫松懈,其已为2024年下半年制定了成本降低目标:电芯材料成本降低10%、PACK成本降低7%、电子电器成本降低7%。
“EV PACK成本必须低于0.4元/Wh”,杨洪信说,这个目标“明年一定要实现”。他还得带领团队跨过公司面前的鸿沟。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