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险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如今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阶段。
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寿险公司面临利率下行、新增员工招募优势丧失的双重压力,业绩普遍大幅下滑,作为行业基石的代理人队伍规模也从过去的几千万锐减至如今的两百多万,各公司的偿付能力频频触及风险警戒线,尤其是中小型寿险公司,更是在艰难的爬坡中举步维艰。
生存焦虑中,各大寿险公司纷纷寻找新的希望“火苗”度过寒流周期。作为昔日的领头羊,友邦人寿在关键时期也未能逃脱周期的冲击,如今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每一步都显得举步维艰。
01 业绩下滑,净利润持续下滑
对行业趋势判断一向极具前瞻性的友邦寿险,于2023年推出“新五年规划”,提出“客户驱动、创新驱动、区域发展”三大核心关键词和“产品与服务、卓越代理人渠道、卓越多元化渠道、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支柱。
进入新五年规划最深入的一年,友邦寿险今年的业绩却遭遇严重打击,不免引发业内外对其在中国市场稳健发展的担忧。
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友邦人寿期内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8.81亿元,同比增长24.31%;但净利润却意外惨淡“减半”,较2023年同期的15.96亿元大幅下滑78.2%至3.48亿元。
友邦人寿早已出现“增收不增利”的苗头,从保费来看,在“ROSS二期”实施的八年多时间里,友邦人寿的保费规模步步攀升,截至2022年底保费收入已突破500亿大关,2023年更是以607.61亿元的保费规模跃居寿险第十位。
然而,与保费规模持续上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净利润却高开低走,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跳水”现象。
2016年以来,友邦寿险净利润一路飙升,期间翻番,2019年达到82.02亿元的高位。随后,2020年受“黑天鹅”疫情影响,净利润同比下滑10.83%至73.14亿元。经过今年的波动,友邦寿险调整策略,2021年净利润重回巅峰,达到成立以来的最高点83.78亿元。
但这种逆周期增长态势并未维持,净利润反而大幅“暴跌”,在2022年、2023年持续承压下滑,分别跌至58.37亿元、42.67亿元,期间增速连续连年下滑逾20%,分别为-30.33%、-26.9%。
《每日财经报》经过研究发现,友邦寿险近两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占比极高的赔付费用和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双双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在净利润达到顶峰的2021年,友邦人寿的赔款费用和保险责任准备金提取分别为68.88亿元、282.6亿元。2022年、2023年,赔款费用分别增至87.24亿元、104.7亿元;保险责任准备金提取也处于高位,分别为259.82亿元、383.4亿元。
也就是说,这两项指标加起来的支出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已经从2022年的68%迅速上升到如今的80.33%。这也意味着,友邦寿险每赚取100元保费,就要承担80多元的高额理赔费用和保险责任准备金提取成本。可想而知,其盈利的难度有多么大。
02 投资端继续加大对房地产的投入,友邦寿险有何意图?
虽然净利润遭遇下行阵痛,但阻挡不了友邦寿险“买买买”的步伐,主要投资领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行业,据悉,友邦寿险在房地产市场已砸下数百亿真金白银。
今年初,位于北京朝阳三环CBD商务核心区的博瑞大厦业主北京十八时代将其持有的95%股权出售给友邦人寿,北京十八时代的控股股东凯德置地投资仍保留剩余5%的股份,本次交易总对价近24亿元。
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友邦人寿分别向上海世森和北京世霸世逸投资3.2亿元和22.52亿元。其中,上海世森为上市公司上海房地产开发的间接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早在2022年12月,友邦人寿就斥资50.3亿元收购上海世森的控股权,成功拿下上海北外滩89街商业、办公、文化综合地产项目,总投资约51.81亿元。友邦人寿也持续提供资金完成此项目的建设及后续运营。该项目总投资额约87亿元,资金主要来自保险责任准备金。该项目于2023年上半年竣工并举行了开工典礼。
业内人士表示,友邦寿险的密集投资除了受到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外,也基于自身的资产配置需求。
投资房地产一直是友邦寿险非常重要的投资逻辑。在2020年的公司成立典礼上,友邦寿险首席执行官张小鱼在谈及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时表示:“理论上我们的投资组合和业务模式会因细分而受益。我们会在合理分析自身发展战略、竞争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在房地产投资、全国性互联网保险业务等以前做不到的领域寻找机会。”
不过,鉴于当前的内外部环境,友邦寿险加大房地产市场的投入仍面临较大挑战。
一方面,从内部业绩分析,友邦寿险的投资收益未达预期。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友邦寿险净资产收益率为1.33%,较2023年同期的7.19%下降5.86个百分点;总资产回报率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至仅为0.1%;投资收益率虽然同比有所提升,但也仅为0.54%。
另一方面,持续调整的外围房地产市场也为友邦寿险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中国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周期,友邦寿险更为激进的策略显然会加大其本已并不乐观的投资收益风险。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9万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住宅投资2.34万亿元,下降10.5%;办公楼投资1336亿元,同比下降0.8%;商业地产投资2172亿元,同比下降11.9%。
此外数据还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办公楼、商业地产待售面积分别达到5217万平方米和1.4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5%和1%。
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尤其是商业投资地产库存,市场面临巨大的消化压力,这对于目前继续加大商业地产投资的友邦人寿来说显然并不友好。
03 高管薪酬与业绩反差过大或难服民心
目前,友邦寿险已组建了超豪华的领导团队,16人的高管团队中,有12位“老人”在公司服务超过十年,另有4位“新人”——首席投资官陈嘉、董事会秘书周学新、副总经理刘兴科、首席客户官顾刚,均在2018年之后加入公司。
这些高管在加入友邦寿险之前,无一例外地都有着非常扎实的保险业业务拓展和管理经验,这也是友邦寿险在挖角外部人才方面非常慷慨的原因。
以董事长李源祥为例,2019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李源祥因个人工作安排,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执行副总裁、首席保险业务官职务。随后不久,友邦人寿以2亿元的天价“转会费”和5000万元的年薪挖走了李源祥,这立刻让业界对友邦人寿的“金钱实力”感到惊讶。
公开资料显示,加入友邦寿险前,李源祥2004年加入平安集团并任职多年,期间曾担任该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总经理、平安寿险董事长等职务。加入中国平安前,李源祥曾就职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英国保诚集团、信诚人寿等金融机构。
据友邦人寿2023年年报显示,尽管面临净利润同比下滑26.9%的不利局面,李源祥主席的总薪酬却高达1342.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000万元。其中,工资、津贴及非现金福利171.67万美元,奖金502.9万美元,股份支付481.96万美元,养老金计划供款7.02万美元,其他支付178.55万美元。
对比董事长的高薪,其他高管的薪酬水平也可用“一流”来形容。根据友邦寿险此前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薪酬超100万元的高管有14人,而2022年这一数字仅有11人。此外,2023年最高一位董事薪酬已超600万元。
客观来说,高额回报与薪酬是公司吸引和留住高管的重要手段,也会激励他们不断为公司业绩改善出谋划策,带来正反馈。但从友邦寿险近年来盈利能力明显减弱的现实来看,这种正反馈效应显然“大打折扣”。为了尽快走出利润下滑的困境,他们身上的担子有多么重可想而知。
本文来自美菜网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