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3万亿元,同比少增9283亿元,环比多增1.2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13万亿元,同比少增9200亿元,环比多增1.18万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增长难度大,还可能产生资金闲置等“副作用”。特别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继续要求作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总量保持高增长并不现实。一味追求数量,可能加剧资金闲置等各种假通胀问题。
数据还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比上月末低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增速仍为负值,上月为同比下降4.2%。两项指标均继续创有统计以来新低。
专家坦言,在债券市场持续上行的背景下,存款从债券市场分流的现象更加凸显,近期M2增速回落对这一方面的影响更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当前金融总量指标增速放缓的现象,这是有效融资需求不振、盘活存量资金受到打击、债券市场存款分流、地方政府放松存贷款监管、经济结构转型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在上述专家看来,盘活存量贷款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意义更大。此举虽然不会体现在贷款增量上,但也可以通过“减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从“减”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自然会相互替代,部分领域的贷款需求会逐步收缩调整。从“增”看,将贷款从低效领域向金融“五大篇”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倾斜,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望触底反弹
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级。M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金”,是最活跃的,流动性也是最高的;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的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存款。所以,M1被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6月末,M2同比增长6.2%,M1同比下降5%,两项指标均较上月进一步回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记者表示,在“挤水、防闲”的监管导向下,货币扩张节奏持续放缓,随着后续调整到位,M2、M1增速有望触底回稳。同时,温彬还梳理了今年以来M1、M2同比增速持续回落的原因。
4月份以来,监管加大对银行“低贷高存”空头套利和人工补息行为的监管力度,过去虚增、不规范的存贷款有相当一部分被压缩,短期内起到“挤水”的效果。同时,金融增加值核算方法不断优化,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存贷款来增加金融增加值的动机也明显减弱,共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
6月份以来,“手工补息”暂停的影响仍在持续。随着协议、通知中企业“准活期”存款利率的下行,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虚增部分正在逐步缩减。存款利率下行和“挤水”效应导致企业活期存款流失,导致M1增速回落。比价效应下,季末理财产品回表规模未超预期,存款脱媒过程仍未结束,表内信贷扩张转向表外,对应存款衍生节奏放缓,对M2增速持续构成压力。
展望后市,温斌认为,随着二季度“手工贴息”暂停影响基本结束、财政支出加速、房地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望触底回升。
也有专家向记者表示,对货币供应量等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应该逐步减少,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已经减弱。
在谈及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时,上述专家强调,货币供应量增速并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一方面,随着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深度调整,增量资金需求明显下降,而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但对信贷资源的依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此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在存贷款“抢时间”现象,反而助长了企业资金闲置和银行间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并无实际益处。
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未来货币政策中间变量还将继续优化。在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以数量增长为中心甚至形成“规模复合体”,显然有悖于经济运行规律。未来要逐步减少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将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察性、参考性、预见性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长期债券利率偏低限制进一步降息
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根据央行数据,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约为3.7%和3.6%,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月份以来,CPI保持正增长,PPI降幅继续收窄。下半年,我国物价水平仍将保持平稳上涨态势。随着通胀指标回升,实际利率也呈现下行趋势。
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除了通胀反弹推动实际利率下降,央行还会采取什么动作?一位权威人士对记者指出,当前形势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挑战。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有效信贷需求疲软。大规模存款分流给金融数据带来明显扰动,货币政策无法通过“大水漫灌”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在长期债券利率已经非常低的情况下,央行进一步降息引导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的空间也有限。
目前长期债券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业界预期未来降息后下行空间有限,今年以来30年期、5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已跌破2.5%关口,整个国债收益率曲线持续下行。
也有专家向记者表示,当前长债利率明显超调,未来降息只能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并不意味着低位长债利率也必须跟着下行。央行也明确表示将维持长债收益率曲线常态上倾,两者将协调考虑。
上述专家坦言,若市场人士将此次降息视为对长期债券利率下行预期的确认,将对长期债券利率形成新一轮下行压力,导致预期与长期利率之间形成螺旋式下行循环。
“与此同时,银行净息差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该专家指出,进一步降息还需要平衡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的低位。银行普遍反映,通过利润补充资本的能力受到制约。例如,招行主要负责人在6月下旬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就表示,今年营收、利润两大核心指标仍将呈现“双压”趋势,净息差将继续下降。此外,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美国政策利率仍暂时处于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2.7%,离岸汇率下跌2.4%。相较于日元、韩元以及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普遍超过5%的贬值幅度,人民币汇率仍最具韧性。此外,6月份最新公布的外汇储备为3.2224万亿美元,连续7个月站上3.2万亿美元大关,2023年外汇储备全年将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是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坚实后盾。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外部压力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6月份CPI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通胀持续反弹的趋势被“打断”,4月、5月、6月CPI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回落,表明物价压力有所缓解,这将为美联储降息提供信心,从而减轻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上述专家强调,从历史走势看,近二十年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多轮波动,但总体表现并未偏离基本面,总体保持了合理均衡水平。企业和居民只有秉持风险中性理念,才能更好应对外部冲击。需要看到,市场机构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有共识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坚实后盾,辅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撑,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格局不会改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