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统计局发布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64亿人。 2018年以来,该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了25.6%。
不过,金融业成为唯一从业人员数量减少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为1235万人,较2018年减少32%,锐减超过580万人。
金融业是实体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基石。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宏观经济的基本面。
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不少金融从业者贴着“金融人失业”、“人员优化转岗”等标签分享了自己的金融职业困境。
金融业的特殊性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明显显现出来。
一些金融从业者经历了证券行业的巅峰期,但竞争也日趋激烈。当个人的努力无法带来收入的增加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不再由个人的力量决定。这是整个行业的变化。
一些金融从业者开始注意到,自2017年以来,佣金收入逐渐下降。由于缺乏更有效的工具帮助客户实现正回报,客户拓展变得困难,现有客户的盈利能力也持续低迷。
意识到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一些人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向外扩张,寻求更多的经济机会。
一个行业曲折的背后,往往是整体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如今国内金融业的裁员,主要是两大群体面临优化人员的压力。一是行业新人,缺乏资源和背景,绩效考核不达标;二是年龄、资历较高的人员,合同期满后将按照公司战略进行裁员。
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转型并不容易。
受过高等教育的投资银行研究人员有机会在公司担任分析师;银行财务管理人员优先转行券商,年轻的金融从业人员更有可能参加公考。
至于其他金融从业者,大部分转行到销售或保险行业。
金融从业者转型的背后往往是一个行业的巨大变革。目前国内金融业正处于洗牌阶段,证券市场至今仍面临不确定性。行业的当务之急是转型或者提供更好的私募产品,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业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部分原因是宏观因素造成的,比如今年大众消费降级趋势。当人们开始减少消费时,投资回报率下降,边际效益减少,金融业的日子自然就更加艰难。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如今金融行业的低迷。
数据显示,除金融行业外,虽然房地产行业整体从业人员增长了14%,但房地产开发经营领域从业人员五年来却下降了27%,而房地产开发经营领域从业人员数量却在五年内下降了27%。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也下降了11.9%。
当房地产开发商陷入违约困境时,往往会牵涉到金融行业的债务问题。
如今,国内房地产就业分布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人员数量增加,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经营却大幅下降。
我国三四线城市的住房供应远远超过需求,开发商建造新房的需求势必减少。当买卖房屋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且供不应求时,住房机构必须招募更多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面临的是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变化。这或许是市场经济引入40年来就业市场面临的又一巨大变化。
从裁员潮到创业潮,从制造业到第三产业,再到如今的房地产、金融从业者的转行,不同时代从业者跳槽面临的困难可能是相似的。
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幅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人数增长32%。这意味着国内电商销售快速发展,大量从业人员进入快递行业。
金融从业者下降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过去金融行业对最高工资的限制;其次,房地产市场低迷,与房地产开发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供给过剩。
过去我们常说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它提供了贷款和投资的市场需求。现在金融从业者萎缩,也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的贷款和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终,金融业的复苏可能仍然只是时间问题。
即消费、收入和工作达到平衡后,市场的力量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也就是我国金融业恢复增长的时候。
市场的力量还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结尾。
作者:罗先生,关注经济、社会、世间万物;对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感到好奇,乐观悲观。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