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端:国际巨头逐步量产,商业化有望。国内重量级玩家不断增多,他们的产品也各具特色。从国外趋势来看,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进展迅速,量产和商业化已提上日程。特斯拉计划于 2025 年开始小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并优先在特斯拉内部使用。预计到2026年,将对外销售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AI得到了、微软等业内众多重要企业和投资者的支持。产品更新迭代性能提升,其技术和市场前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1X最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NEO Beta在家庭场景应用方面展开了新的探索。波士顿动力公司的 Atlas 人形机器人在模拟工厂环境中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执行任务,展示了如何使用机器人在现实汽车和制造环境中实现流程自动化。其Digit V2人形机器人已在Robot Fab投产,主要应用于物流运输场景。预计到2030年,舍弗勒全球100家工厂将大量部署人形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和物流自动化水平。从国内趋势来看,华为已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加速布局实体智能。华为全球嵌入式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并与16家企业签署企业合作备忘录。
华为在仿人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路径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进军仿人机器人行业的趋势已经比较清晰。国内厂商百花齐放。近年来,优币(S1)、玉树(G1)、傅立叶(GR-2)、致远(远征A2)、小鹏(铁)、小米()等不同背景的玩家正在加速崛起。仿人机器人市场进入仿人机器人市场,其产品各有特色。目前正在不断更新迭代,快速推进量产步伐。 2025年,仿人机器人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供给侧快速繁荣。
需求端:一方面,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全球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将日益紧张,催生机器替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为养老服务机器人打开了市场空间,“机器人+养老”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未来价格预计将低于每台2万美元。从长远来看,机器换人的成本效益有望在未来逐步体现。据高新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预测,2030年全球仿人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仿人机器人是一个新的、巨大的蓝海市场。
政策面:2023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围绕仿人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仿人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作为仿人机器人产业的顶层设计文件,指出仿人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中。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仿人机器人产业。我国也有望抓住这一变革机遇,推出更多支持措施,推动仿人机器人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 。
软硬件端:软件方面,AI大模型领域产品不断涌现并不断迭代,为人形机器人注入灵魂。微软、谷歌、百度、华为、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等大公司都开展了大语言模型领域的研究。深入研究和开发。大模型的发展使得仿人机器人更容易理解人类指令并执行动作以完成更好的交互,仿人机器人将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硬件方面,无框力矩电机、减速机和力传感器占据了较高的单机价值。其中,全球谐波减速机市场呈现出“一强占主导”的格局。绿和谐率先杀出重围,逐渐对国外品牌进口形成一定影响力。作为替代品,国产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仍有机会。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的进展,处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核心的主要制造商有望受益。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