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极越、众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疯狂内卷与销量激增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危机”,目前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新能源汽车战斗至今。在复杂、瞬息万变、血腥竞争的市场中,各种规模的制造商都在竭尽全力保持自己的优势。

每个 Flage 摊位都比上一个更可怕:

“全年销量增长50%以上,达到XX万辆”;

“XX万以内最好的车”;

“欢迎使用新能源”;

“如果最后是XX,我就跳楼。”

各种促进销售的优惠政策也层出不穷:

“零首付零利息”、“5年0利息”……

甚至有人在网上列出了新能源汽车的“生死存亡”清单。

这就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在攻克城市、领地的同时,销量不断攀升,同时疯狂“卷入”、疯狂战斗。

今年,堪称汽车界的一场大逃杀!

但同一个大盘车下,也有家人欢喜,也有家人忧愁,各有各的幸与不幸。

有后来者,也有逆袭者。

比如名不见经传的“老大哥”赛勒斯·阿林,他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000亿以上。文杰M9一个月就卖了快两万台了,还需要BBA干嘛?

例如,11月,号称小理想的零跑交付量突破4万台。一下子从脚下的生力军一跃成为头部的生力军,完成了汽车行业拼多多式的逆袭。

灵跑走出了一条“以理想价格的50%购买大部分理想体验”的独特之路。冰箱、彩电、大沙发等“双叉骨”都不缺。

这份作业我抄的很清楚,感觉就像走上了自己理想的路,又让自己的理想无处可去。

综上所述:质疑理想、学习理想、成为理想都只是半价的理想。

相比之下,BBA旗下的一线豪华品牌就有点惨了。经销商们的信心几乎被击碎,他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2024年是BBA在中国市场量价双跌的一年。留给他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今年1-9月,BBA中国销量分别下降10.2%(奔驰)、13.1%(宝马)、8.6%(奥迪)。

想想看,光是M9一月销量就接近2万台,还有雷神的小米SU7。这样的销量让BBA们垂涎欲滴。

对于一线奢侈品牌来说更是如此,其他没有太多竞争力的二线奢侈品牌就不值一提了。

这么说吧,别说在餐桌上拿筷子了,就连蹲在角落里喝剩汤的机会都快没有了。

除了与客户协商折扣率、权益、保值率外,现在销售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车主相信“我们不会退出中国”。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仍然在赔钱和赚钱,仍然没有摆脱越卖越亏的困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都在大幅盈利。

理想的净利润也开始下滑,而其他车企却还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

此前,蔚来披露三季度财报,继续亏损50.6亿元。据统计,自2014年成立以来累计亏损已超千亿。

一直无法盈利,这也成为蔚来的“硬伤”。现在它正利用两个子品牌Ledo和来拓展市场。感觉就像一口咬下去的东西超过了它能咀嚼的东西。

今年的重要高层会议和文件中,多次提到行业“内卷化”问题。

无休无止的内卷化和价格战确实是我们当前商业环境中的毒瘤。

价格战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汽车......

一旦开始,就无穷无尽,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会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因为每个人都想留在牌桌上。

关键是,如果你的低价不是来自技术进步、管理进步、效率提升,而是来自无情压榨供应商、压低员工工资,甚至偷工减料,那就太可怕了。

其后果可能是螺旋式通缩、自我强化的消费降级、产业升级受阻甚至逆转,整个经济陷入难以摆脱的滞胀局面。

大家都知道造车要花钱,但国内车企的高负债率着实吓人。

今年前三季度,20家A股香港上市汽车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0.2%,中位数为64.4%,远高于20家A股香港上市汽车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制造企业占55%。

在房企全面爆发前夕,有媒体曾发布相关数据:到2021年中,全国主要房企平均负债率为74%。

很多人担心车企会步房地产企业的后尘,走上一条不归路。

说实话,单纯用这个类比并不客观,因为各大车企的负债很大一部分都是无息负债,实际上就是供应商的应付账款。

这是甲方欠乙方的钱,相当于“黄世仁”向“杨白劳”借钱。如果他能还钱就好了。他怎么敢索取任何利益?

这件事,也就是账期过长,仔细分析起来就更加神秘了。

特斯拉副总裁陶林发布了一张汽车公司向供应商付款的时间表。通过对比特斯拉和四家中国新造车企业的付款周期,她指出,特斯拉的付款周期已缩短至90天左右,远低于中国友商。那个接近300天的后来被确认是蔚来。

高合、极越、众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疯狂内卷与销量激增插图

账期长也没关系。有些大厂家结算时不给现金,只给商业承兑汇票,兑现期必须推迟。

很多供应商无奈只能用商业汇票打折,而且还要支付5到10个点的贴现率。

更离谱的是,如果你拖延付款,你只要给他们一张商业发票就可以了。一些大公司甚至向其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

你不是没钱了吗?我借钱给你,但是你要给我利息!

说实话,主要受害者是中小供应商。虽然资金链最紧,但他们仍然要承受最大的压迫。

但最终这会适得其反,因为一切基本上都在同一个链上。

为什么有些厂家不能提高产能、交付汽车?为什么一些竞争对手的产能增长如此之快?

小米汽车是一个新品牌,雷军刚刚进入造车行业,但从SU7发布到生产第10万辆汽车用了230天,平均月产能约为12500辆。

表面上看是产能的问题,深层次上是缺现金、帐期长、无限压榨供应商的问题,让他们不太愿意跟你玩。

汽车产业应该算是继房地产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新能源汽车对于我们的产业转型也至关重要。

新能源汽车排位赛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已经到来,接下来将是国内车企最血腥的岁月。

大量企业将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清洗,整个汽车行业上演一场大逃杀。

据媒体统计,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超过487家。但到202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能够正常运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仅有40多家。

高合、极越、众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疯狂内卷与销量激增插图1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表示:

“202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元年,也是淘汰赛的元年,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品牌将只剩下7家。”

有人认为,未来只有3家公司能够生存。

从宏观和行业发展格局来看,一个新兴行业从群雄逐鹿到少数霸主几乎是一个必然的市场过程,但这个过程还是有些过于残酷。

整个行业已经到了真正的裸泳时刻。在这场血雨腥风中,或许还会继续有像季月这样在网上失业的小姐姐。

2025年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新能源汽车真正残酷的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现在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也是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都感受到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洪流之下,潮流就是命运。

如果你根本没有理智,我只能说你对政策和变化太冷漠、太麻木不仁。时代抛弃了一代人,连提前打个招呼都不会。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