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增程技术大反转:理想、问界、零跑引领市场,纯电品牌面临挑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当市场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摆在眼前时,曾经传出的关于“增程技术”的批评和嘲讽将在2024年迎来180度的大逆转。

“先占市场”的理想汽车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销量持续增长;

“后起之秀”文捷汽车取得了销量和美誉度的双重成功,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理想,成为销量最高的新势力品牌;

“快速复制作品”的零跑汽车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命运的巨大转变,毛利率转正。

市场反馈让“范围延伸”一词被赋予了拉动销量的传奇色彩。明年,增程式车型细分市场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争夺战。

2024年以来,极氪、艾维塔、小鹏、智极、艾安等纯电动品牌相继披露增程式车型计划。在不久前的广州车展上,坦克和腾势也加入了这个阵营。除了自主品牌之外,不少合资品牌也表示未来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增程车型。

在这场全面反叛之下,依然坚持纯电动技术路线的特斯拉和蔚来成为了少数。

自2014年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迈向纯电动汽车为主流。如今,在新旧几十年之交,被诟病“落后”的增程技术终于迎来了转机。

但是,增程之火能燃烧多久呢?谁会留在牌桌上?

扩大航程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曾经被视为“过渡技术”的增程动力,如今已成为新能源车企抵御销售焦虑的救命稻草。

理想汽车是这项技术的最大受益者,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交付数据上。最新数据显示,理想2024年11月累计交付新车4.8万辆,前11个月累计交付新车44.2万辆,稳居交付排行榜新势力第一。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开始觊觎增程技术的市场红利。

目前,零跑、阿维塔、文杰等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推出了增程技术产品。

增程产品的推出帮助他们扭转了当前时间点的销量下滑趋势。例如,2021年推出的 C11,上市初期的交付量约为1000台。不过,2023年增程式车型推出后,零跑C11开始逆袭,月交付量稳定在万辆左右。

虽然增程技术在动力形式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这绝不是拉动销量的唯一因素。

以理想汽车为例,虽然其增程式车型为消费者提供了长续航、低能耗的出行解决方案,但更关键的是其对产品定位和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控。

比如,当大家都热衷于轿跑和商务五座SUV时,理想汽车早期则主打高端六座/七座SUV车型,精准定位于家庭等多人出行场景。儿童/老人;创新推出“冰箱、彩电、沙发”等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车载配置;在传播层面,也紧紧围绕“移动之家、幸福之家”的理念,率先占领市场。家庭用户群体的想法。

作为与蔚小利同一集团成立的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已经从早期的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三大造车新势力之一。当然,这也是由增程技术推动的。

去年,零跑汽车利用“半价理想”策略,巧妙进军15万-20万级市场,进入国内消费者购车最集中的细分市场。同时,为大量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提供了同级中少有的高端配置。例如高通8295芯片、128线程激光雷达、 Orin-X智能驾驶芯片等。

与半价理想捆绑在一起的是“汽车优衣库”的标签。

2024年增程技术大反转:理想、问界、零跑引领市场,纯电品牌面临挑战插图

“乐跑产品的销量增长路径可能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网红产品不一样。网红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很受欢迎,但我们正在积累口碑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乐跑汽车营销部总经理周莹告诉未来汽车日报,目前乐跑的交付量已经达到了3万甚至4万辆的水平。除了用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外,曹颖还认为,“的声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周莹透露,根据各大权威平台,零跑保值率排名已达到细分市场第一水平。 “这种相对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口碑效应,在当前零运行爆发现象背后非常重要。重要的逻辑。”

阿维塔也是如此。作为其首款增程式产品,Avita 12进军30万级增程式轿车细分市场,避开了理想的风头,同时以轿车的形式增加了细分市场的增长。

同时,Avita 12还搭载了华为乾坤ADS3.0智能驾驶系统,借力华为助力提升产品力。

无论是理想、还是Avita,他们都把增程视为打破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束缚,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洞察,增加智能或性价比。

扩大范围并不是销售的唯一解决方案。哪吒L今年还推出了增程版,号称是“充电速度最快的增程车型”,但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亮点了。增城没能帮助哪吒挽回颓势,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进入新项目时代

任何市场,一旦进入的玩家过多,就很难避免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增程型车辆领域也是如此。

当玩家大量进入这条赛道时,大家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好的增程车?下一代增程技术是什么?

毕竟市场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增程车产品,再做一款普通的增程车就没有意义了。

为了在现有的增程产品中脱颖而出,作为市场新晋者的小鹏汽车发布了小鹏鲲鹏超级电动系统。其中,Kun代表超级增程系统,采用新一代增程技术; Peng代表小鹏的纯电动系统。

鲲鹏超级电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集成了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5C超级充电技术和AI电池医生,这是市场同类产品中罕见的能力。

相比于外部营销术语“鲲鹏”,小鹏内部更多时候将这套系统称为“超级电动”,因为他们认为小鹏的增程式车型将无限接近纯电动汽车体验,而发电机仅用于主要保险的极端情况。

具体来说,在“超电”的加持下,小鹏增程型纯电续航里程可达430KM,是目前同类产品中最长的纯电续航里程,整体续航可达可充电一秒跑一公里,12分钟充至80%电量,与目前市面上很多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相当。

作为后来者,智机汽车弯道超车的关键策略之一是加大电池研发力度,增加电池容量,推出不同电池尺寸的增程车型,包括中大型SUV和MPV。

据了解,知己汽车计划于明年一季度推出旗下首款增程式SUV,主攻市场热门车型利亚尔L7。

这波增程热潮也带动了电池企业的创新。今年10月底,宁德时代发布了专为电动/混动车型设计的“逍遥”电池,可实现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并具备4C增压功能,实现10后续航里程280公里。充电分钟数。

据官方报道,逍遥电池已获得多个汽车品牌数十款混合动力车型的订单。

毫无疑问,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增程式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的界限将进一步弱化,理想、文杰等厂商的领先优势也可能受到影响。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理想汽车今年将电池容量提升至52.3千瓦时,CLTC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400公里,相当于小鹏超电系统的整体续航里程,以缓解用户的出行压力。里程焦虑;同时,可以通过优化延长续航里程的发电系统,提高燃油发动机给电池充电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为防守者的文杰利用了软件和硬件的一致结合。采用华为纯电驱动增程平台,集成电机、电控、增程器等核心部件。通过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和能量回收技术,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2024年增程技术大反转:理想、问界、零跑引领市场,纯电品牌面临挑战插图1

总之,除了大家熟知的挑战者之外,还有不少玩家在暗中关注增程市场,等待机会。据传小米、极氪等车企都有增程相关计划。可以预见,明年增程市场很可能走向红海。

只有增程型车辆才能走得又快又远。

去年,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预测了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

“目前仍然坚持多速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车企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转向增程型(REEV)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在2025年就可以得到验证。”

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李想的预测确实正在成为现实。虽然他这次的预测更具体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但足以证明增程路线的增长潜力。

近日,国内多家车企纷纷公布11月份销量数据:14个新能源品牌实现正增长,其中至少有10个基于增程式车型实现销量飞跃,或计划推出额外车型。

2024年增程式车型的流行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辆汽车的情况下,一辆既能解决城市低成本交通、享受有轨电车体验、又能解决长途能源焦虑的汽车更符合大众需求。对于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三四线市场尤其如此。

综合上述行业现状来看,短期内,增程式产品也将为新能源车企带来大量销量拉动。但从长远来看,车企仅靠增程车单一产品体系无法跑得快、跑得远。

11月销量数据显示,前期主打增程式车型的理想汽车,交付量环比下滑。

数据研究显示,2022-2024年爆发的增程式汽车需求在2027年后可能会慢慢下降。一是因为届时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用户的能源补充焦虑将得到缓解;其次,因为届时很多增程式汽车将达到更新换代周期,消费者将转向纯电动汽车。

或许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做好了准备,理想汽车今年加大了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同时,多维度削减内部资金,包括原计划将智能驾驶研发团队扩大到2000人,最终调整为1000人,年销量目标也从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左右车辆。

为了在明年电动车新品发布前稳定自己的市场地位,理想汽车也在11月率先推出“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能力,并宣布推出三年零息汽车12月采购政策。

理想汽车对内对外的种种举措,只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

除理想汽车外,文杰、小鹏、知己、乐跑等汽车品牌今年都在技术、人员、产能、供应链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内部调整,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 。

截至目前,比亚迪、乐跑、小米3家企业已提前完成年度销售目标。蓝图、理想、知己等企业也相继推出2至5年不等的金融免息政策,刺激销售转化,争取更大的销量。市场份额。

但形势并不允许球员们懈怠。明年还有一场更重要的战役要打——2025年,理想、智捷、极氪、小米、特斯拉等车企也将推出20万至40万价格区间的纯电动SUV。这才是真正放量的热销车型的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考虑到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连续四个月超过50%;其中,国内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74.6%,增长空间逐渐压缩。

玩家多了,蛋糕有限,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 2025年,谁将进球,谁将下榜,敬请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汽车日报”,作者:吴文亮,36氪经授权发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