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还没过完,数十位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何离开我们?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知识分子

图片

图片来源:

2024年尚未结束,已有数十名中青年科研人员离开了我们。

34岁的李海增学的是工程热物理; 34岁的胡跃峰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 37岁的黄永永学的是韩国历史; 38岁的宋凯学的是紫外线水处理; 38岁的张其乐学习人权法; 41 黄飞,42岁,研究人格心理学;王玉坤,42岁,正在研究东亚海域历史;赵家飞,43岁,热能工程专业;刘洋,44岁,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米文波,45岁,研究低维功能材料;卢小英,46岁,研究生物医学材料;朱蕾娜,46岁,从事数据管理和分析工作; ,47 岁,研究儿童肝脏疾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志彦等人分别于2009年和2017年对我国35岁及以下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7年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更容易感到抑郁。比例略有上升。在抑郁程度较高的人中,20.4%有自杀意念。近50%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患有焦虑症。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加班、久坐、过度劳累,使科研人员身心处于超负荷状态,健康状况恶化。另一方面,长时间工作占用了锻炼时间,负面影响更为突出。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17年)发现,科研人员亚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分别有25%、16.6%、8.3%的科研人员表示,长期身体疲劳、腰酸背痛、失眠。状态。

三位科研人员与我们分享了他们被疾病袭击的瞬间,无论是突然崩溃、下班途中体力透支,还是悄悄改变生活习惯。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这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事情。如果您愿意,也可以在评论区或者后台与我们分享您的经验。

撰写者 |严胜男

●●●

01

30岁,机械工程领域博士后,居住在新加坡

五月的一天下午,我晕倒在科研楼电梯口。下班时间到了,人们穿梭在大楼之间,奔向交通枢纽。

那种感觉是我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过去,我熬夜做实验,帮助导师做横向工作,赶着写论文。不管多累,都是我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我的身体突然失去了控制,仿佛所有的力量都在一瞬间被抽空。强烈的头晕感袭来,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视线也变得模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我就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向右侧。我试图深呼吸,但空气似乎无法进入肺部,无法呼吸。我的手一直在颤抖,连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十秒,二十秒……我隐约感觉有很多人从我身边走过。有的人看了我一眼就走开了,有的人只是绕道而行。我想大声呼救,但喉咙仿佛被堵住了,根本发不出声音。我只能用右手敲击地板上的手表,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

一两分钟后,一个新加坡小伙子和两个印度女孩过来帮助我,他们立即叫了救护车。最让我难过的是,周围有很多中国人,但他们似乎都不理我,走开了。

医生诊断为“血管源性休克”,是长期思想沉重所致,建议我减轻压力。后来反思一下,我从开始处理博士论文发表半年以来,都没有做过多少运动。一月出结果。我正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这是我在新加坡的第二年。这个结果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因为毕业了就不发表。

我是2021年8月开始进入这个课题的,2022年初实验基本有了结果,接下来的两年我都在努力讨好导师。在我们实验室,导师对论文拥有三大权利:修改权、授权权、提交权。虽然整篇论文都是我自己完成的,但我永远不能写完就直接提交,也不能请其他同学参与修改。必须由他在适当的时候处理。签名的时候,也会加上大量不相关的人,提交就遥遥无期了。我如何提交文章?通过各种方式赚取足够的钱作为导师。

在帮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侧线之后,我终于在一月份得到了这个机会。投稿十多天,审稿人回复说同意发表,而且还是我们领域顶级期刊的封面。然后对手稿进行了修改。因为还债,投稿过程中遗漏了很多博士后工作。五月,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但我却倒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害怕。原来,活人真的可以掉在那里。

这种崩溃和昏厥是没有任何预兆的。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这一刻,我想象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或者毕业后还在给导师工作的时候,或者无论我怎么问导师,他都不会的时候我就晕了。请允许我提交一篇论文。当,结果两者都不是。相反,当我完成这些事情后,我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我想快点做更多的东西,也许我在椅子上坐了很长时间,突然晕倒了。而且那天我心情很好。那天我妻子很早就下班了。我什至告诉她帮我做点东西,我马上就可以回去吃。想到这里我心里非常高兴。

不过,我应该庆幸的是,我的晕厥没有发生在读博士期间,因为我可能还没完全康复就被导师拉走了去赶工作。同学和导师出去教训的一次场外调试。

他帮助调试了导师公司的产品。当他搬运重物时,重物掉落压伤了他的手指。暗红色的血液喷涌而出。他去医院缝了四针,但没有休息。下午,他扛着受伤的手指,继续帮指导员调试设备。那天他调试得很晚,还现场吃了盒饭。这一切都还不是最悲伤的事情。最可悲的是,学生觉得这一天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事故发生后,导师明显加快了他提交论文的进程。他后来告诉我们:“我用一根手指换了一张纸。”

从我以往的博士学习经历来看,几乎90%的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症、生产事故、失眠问题、肠胃问题、腰颈椎问题、脱发、体重减轻等心理问题。

我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依靠安眠药 才能入睡。当时我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同时疫情封锁期间,我无法去实验室进行研究,我也不知道还有这么聪明的隔离方式。实验室。每天要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早上七点左右还要起床做核酸检测,让我整天感觉疲惫不堪,睡眠不足。了解我的情况后,医生对我读博的艰辛表示同情,并给我开了药。最初,我每天只需要服用四分之一粒药丸就可以安然入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服用两粒以上也很难看到效果。戒毒的过程极其艰难,虽然我从来没有吸过毒,但对毒品的渴望几乎和上瘾的感觉一样,脑子里不断回响:“吸一点,吸一点”。一点。”

我多次尝试完全停止服药并寻求亲人的监督,但都没有成功,我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后来我学会了科学的减少用药的方法。比如我今天吃2粒,一周后减到1.75粒,下周再减到1.5粒,以此类推,减到每月1粒。但事实上,这减药速度已经相当快了。

我经常发现减量至 1 粒后效果较差,必须稍微增加剂量,然后再次尝试减量。最困难的阶段是减少到0.25粒时。虽然0.25粒的效果微乎其微,但我还是要吃。最后我把剂量减到了差不多小米粒那么大,吃完就能睡着了。那时我已经进入了心理依赖状态。直到有一天早上,我无意中发现那颗小药丸并没有被我吞下去,而是粘在了水杯的外面。那天晚上,我真的睡着了。这个发现让我意识到我终于可以摆脱对Snox的依赖了。我花了一个多月才吃掉最后 0.25 粒药。

总而言之,我总共服用了十几盒 。我出国的时候带着它。虽然当时我已经成功戒毒了,但我还是担心来新加坡后会遇到新的压力怎么办。庆幸的是,有了这个环境,我不再需要吃药了。现在 Snox 还锁在我的柜子里。一方面我不想看到它,但另一方面它也起到了纪念和提醒的作用,让我想起那段噩梦般的戒毒期。

这些都是我们所经历的痛苦,而我们的导师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为了尽快交论文,有的学生会加班到深夜五点多,然后把设计图纸贴在实验室组里。当他们醒来时,教官不会告诉他们要注意身体,而是会表示认可。过了一会儿,教官还对我说,我应该学习这些同学熬夜、拼搏的精神。我还有一个师兄,已经半年没有离开我们学校了。每天他都在宿舍和实验室。他看不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他最多的事情就是打视频电话。

而对于处于极度紧张、高压环境下的人来说,他们的饮食就更加混乱了。叫外卖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了补偿辛苦的付出,我经常暴饮暴食,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在导师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我们还是能承受压力的。直到他开始横向和纵向业务时,我们才开始遭受疾病的爆发。当时我们实验室的冰箱里有很多胃肠道药物。我们在实验室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通常是午餐或晚餐的时候,大家聊天后,一个人走过去服药,其他人也意识到自己应该服药。 ,然后赶紧去拿药。人们还会组团在电商平台上争夺益生菌之类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用,只是想要安心。

出国后,各方面的条件都有所改善,尤其是我的健康状况。由于过去受过伤,我经常去医院,但因为这家医院尊重科研人员,给我们买了很好的保险,所以每次去医院都没有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无论项目有多大,都谈不上给老板赚钱。

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但是这一年多来,我还是偶尔会想到读博士,做梦都会梦见它。

那天我看到了你的推文,我希望说出来会感觉更好,尽管我只感受到了不到说出来的10%的痛苦。

虽然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或伤害,但我仍然喜欢做科学研究。那些深夜或清晨独自调整非常复杂的系统的时光,那种快乐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如果我想离开学术界,我会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年这样做。那年我们毕业了五六个博士,只有我一个人选择继续做科研。

我不想责怪科学研究本身。我觉得我很适合。也许我就是为这些创新想法而生的。也许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我的天赋所在,所以我要继续做下去。这与我所经历的痛苦无关。这不能归咎于科学研究本身。真正让我痛苦的是这些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所以我想选择出国,做一些真正接近科研的事情。

从8月份开始,我几乎每天都锻炼身体,我发现30岁真的很年轻。刚开始锻炼的时候,游一两百米就感觉累了。但现在,我每天可以游1500米,然后跑4公里,不会感到不舒服。这让我意识到,如果年轻时每天坚持锻炼,很快就会康复。

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开始,是因为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有时间锻炼身体的前提是安排好生活,调整好作息。比如你不能再这么晚睡觉以及如何安排白天的工作。不然第一天锻炼了,第二天就坚持不了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选择。如果有选择的话,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很多时候,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地引导他们,而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人们不这样做是因为没有选择,或者思想被限制了,客观生活条件不允许他们这样做。这样一来,任何建议都可能没有任何帮助。

02

遗传学博士后,33岁,居住在上海

楼上的PI过年加班写基金,还没到50岁就突然去世了。

那是2022年,大家过年回家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个消息。我当时非常震惊。之前只是在新闻里听说过,没想到一下子就这么近了。老师的妻子失业了,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孩子们都很小,其中一个刚刚上小学,家庭压力很大。当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自发向这个家庭捐款。

就算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大家也很难阻止。毕竟这件事不落在我身上,所以我没有任何私人感情。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的同学当时是他的博士生。她原本应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毕业。导师走后,学院里没有老师愿意收她。他们只是帮她找到了隔壁学院的老师。偶然,她读了论文,拖了一年,就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毕业了。后来她去了公司,不再做科研了。

我的博士后明年就到期了,但是我的产出还没有达到退出要求,所以大概率会延期。政府补贴明年就没有了,原本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基本工资,结束后也就没有了。还是要看老板愿不愿意出钱。我们小组不是很咄咄逼人。基本上都是上午9点前到达,晚上几点下班没有要求。通常是996。

当然,研究所里也有一些极端的老板。他家距离我们单位不到200米,他的窗户正对着他们的实验室。一看到实验室没人,他就会发微信询问实验进展。有些老师会要求两个学生同时做一个项目,比如田忌赛马。第一个完成的人会得到它,而另一个则什么也得不到。

单位里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不到三年,头发就白了。公共平台上的仪器时间总是比十二点晚一点。我们平时做实验的时候,会准确的掌握实验的进展情况,提前一周预约,但总是不能抽出时间。如果不想等,就只能在半夜做实验了。

凭借我的博士后经历,我也在考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圈,能否在这里生存。我现在的心态和读博士时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我总觉得应该先完成手头的实验再去吃饭。现在我总是看看现在几点了,看看是不是该吃饭了,吃完之后就去做,就像赶着下班一样。

当我刚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时,我的状态非常好。那时,我怀着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进行实验。我并没有想过这样做是为了发表文章或毕业的功利目的。也许当时我也在和我的学长同学一起做一个项目。与早期的积累有关。当我发现一些扩展的话题时,之前的基础探索就进展顺利,直到到了关键阶段,疫情开始了。实验室通常会被密封两三个月,材料往往会被培养,之后就无法使用。或者因为你被禁止,你请你的同事帮忙做实验。最终,对照组的结果并不可信。最后实验有数据,但是不能用,也不知道是阳性结果还是阴性结果。整个疫情期间都是如此。到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有近两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了。

另外,博士后后总是要写专利、基金、发表文章,退出评估也变得更加严格。写了两年,没能通过青年基金,也没有什么论文。对我来说很麻烦。已经不像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那么纯粹了。

疫情之前,我经常和同学在实验室跑步,一周跑两三次。疫情过后,一方面我们因为防控不准外出,周围也没有场地,所以没有锻炼。疫情结束后,刚开始做博士后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很晚,十点左右。我从距离实验室不到二十分钟的路程走回家,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我觉得我太累了,实在走不动了。所以我买了一辆电动汽车。

记得读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当时单位宿舍不够,所以我们就被安排住在很远的酒店,每天还要坐地铁上下班。当时实验做的很晚了,地铁也没有了,所以我骑了40多分钟自行车回来。我当时感觉很好,不累。现在想来,我有一段时间不能骑了。还有很多压力,精力变差,身体是最先感受到的。

我们还有一个同学,他经常约他的朋友去体育场打篮球,而且约的时间总是晚上九十点。在上海很难预约到健身房。以前,他早上六七点就出去玩。我说你有力的话不妨再看一卷。那时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如果现在回到那个时候,我绝对不会说这句话。确实,我还不如多睡一会儿。

我再也受不了了。每天晚上我的眼睛都会突然刺痛,睁不开。我一直在流泪。我无意做实验,因为我实在做不到。我想可能和我的实验台面向超净台有关。风正大声地向我吹来。实验室里的其他一些人也有干眼症。我们互相讨论,需要购买蒸汽护目镜的时候一起讨论。一起购买。

近年来,窦率异常、乳腺结节等诊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单上。结节也越来越大。医生说最好每六个月检查一次,但我还是每年检查一次。

我从去年八月、九月开始就胃痛。我走遍了几家医院,各内科都进行了检查,但都找不到原因。我吃了一个月的胃药没有效果。我不太吃外卖,饮食清淡。我想这可能和我不吃早餐有关。现在我会注意,每天早点出去买早餐。

我以前有一个同学。她浑身莫名酸痛,但骨骼和血液检查都没有问题。毕业后她会过得很好。毕业后,她去了一家公司,工作还算轻松。实验室的一位新同学也一直患有口腔溃疡。我说:“上海的饭一点也不辣,你怎么老是口腔溃疡?自从你来实验室之后就一直没有好过。”他也不知道。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同。

我们单位有不少学生患有抑郁症。他们每天做实验看似很快乐,但他们自己却很痛苦。我们楼层有一个女孩,本来是博士,后来休学一两年就没法继续了,就硕士毕业了。

另一层有一个女孩,我们在电梯里遇见的次数比较多,所以我从她那里听到了一些故事。她说教练控制时间太严格,太激进。她实在受不了,就没有发文章,时间一到就走了,什么也没问。

其实这些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来调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别人周末工作的时候,我会选择一天休息一下,去植物园,或者在家打扫卫生什么的,暂时逃避一下实验。我认为我们确实需要锻炼。如果我们不运动,我们的身体机能会越来越差,但有限的时间只能用来修复自己,无法做更剧烈的活动。

我喜欢植物园里的安静,基本只有老人。我可以只是看着眼前的风景、人和事,当我看到湖时,我可能会想起一首诗。这首诗写得真好,就是这个感觉。植物园很大,人也很少。这里并不拥挤,可以让人感到轻松。

我身边的人大部分已经不在科研圈了。我们实验室那么多毕业生,只有一位前辈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面试了国内很多大学的职位后,他觉得要求太高,最终留在了国外。到了我这个年纪,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父母每年都会问我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找到工作。我应该好好考虑一下以后是否继续做科研。

03

34岁,副教授,材料专业,住广东

回国五年来,我认识的两位科研人员去世了。其中一位是该所的副研究员,去世时年仅37岁。夏天,他倒在出租屋里,同事发现他时,他的尸体已经腐烂。我们的指示非常接近,我们经常问他问题。他很温柔,没有架子。在他的最后一年,他发表了两篇专业顶级文章,被认为是高产的。还有一位学长,原是大学教授,47岁因癌症去世,我们也算是同一领域的,开会时也经常遇见他。去年他来参加我们的聚会,但今年他却消失了,这很突然。

这些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我试着放慢一点。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会恢复到之前的节奏,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小。也许是因为关系没有那么亲密,只是可惜。

工作这些年,我的身体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9年我刚回国时,每周都能抽出时间锻炼六次。后来由于各地开会,杰出青年的申请数量减少到每周两次。到了上学期,我只能维持每周一次的水平。自从我今年孩子出生以来,我就没有去过那里。在此之前,我大多在周末加班。有一段时间,我已经半年多没有休息一天了。现在我尽量把家里的事情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尽量压缩。

每年体检清单上的异常项目越来越多。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过多,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上学期末,学院对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统计。其中一项是“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差,随时可能崩溃”。 30%的人认为这是相当一致的。我对自己的饮食很注意,不会想着用重油腻和辛辣的食物来刺激自己,但近年来我也开始喝酒。以前我坚信酒精对身体有害,从来不喝酒。现在我认为这可能对我的心理健康有益。的。

如果是纯粹的学术工作,认真的创新,包括教学,其实也还好。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而且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还需要发表大量的文章,这就有点偏离初衷了。很多文章都不是我想写的,这时候是很痛苦的。学术会议也成为了向大老板推销自己成果的平台,脱离了正常的学术交流。现在好期刊都是要发表的,好期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打磨文章,而研究本身却没有任何提升。我上一篇文章光是审稿就花了一年的时间,更不用说事后的文字润色了。原本我很喜欢的文章,经过打磨之后,变得越来越不顺眼,我想:为什么还要再看一遍呢?

系里每年的招生名额用不完​​,这个学科也不需要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那时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很好,一点一点地训练我们。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份遗产传承下去。现在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扩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要毕业,我自己也会感到压力。今年研究生招生名额有7个,但系里只招了5人,我自己招了两个。大家实在是很无奈。各种各样的东西加在一起,有时我自己连续很多天都不做任何科学研究。

失眠是常态,凌晨四点醒来就睡不着。白天我的头脑不太清醒。我最担心的是结果公布的时候。今年的结果比去年更差。庆幸的是,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整天陷在其中了。平流层的支持帮助我跳了一点。与已经上岸的学长们的参观和交流,有助于我理清思路。我的学术生涯仍然取决于我所做的事情。做了什么样的工作,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

我对自己的期望是,获得优秀青年奖后,我的精神状态会好很多,但现在我也对此表示怀疑。也许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才是我这辈子应该做的事情。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我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环境和状态下,我们真的能做出一些值得传承的事情吗?无论如何,机会很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