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粮农业保险扩面,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我国农业保险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农业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功能,要强化资金保障、强化优质服务、强化科技支撑。

农民现在可以更加安心地种植粮​​食了!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全额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扩大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面,是农业和保险发展的一件大事。这一重大突破,有利于进一步稳定粮农收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中国人民就业更有保障。

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事。大米、小麦、玉米是我国人民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农业生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近年来,极端降雨及其引发的洪水、地质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凸显了保险保障的重要性。三大主粮农业保险的作用是为粮食生产提供“保护伞”,稳定粮农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自2007年中央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加产品、提高标准。从保障水平上看,已从保障直接物化成本发展到覆盖全部农业生产成本或保障收入。直接实物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灌溉和其他成本。然而,这并不是农业生产的全部成本。完全成本保险保障理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种植收入保险保障农业种植收入。这两项保险体现了较高的保障水平,基本上可以让参保农民“旱涝保收”。

厘定保险费率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大部分农业保险政策采取先试点,再逐步扩大推广的方式。至于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经历了一个试点过程,在粮食主产省份实施,覆盖全国所有粮食主产县,直到今年年底。部署已在全国全面展开。三大主粮农业保险扩容实现全覆盖,有效提高了这项重要政策的普惠性,让广大种粮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得到有效保障,可说是“放心”。

我国农业保险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与农业强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扩覆盖、增加产品、提标准”还有很大空间,承保机构服务基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运营成本较高等。还要进一步提质增效,特别是加强政策保障、提高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功能,必须加强金融保障。农业保险是政策性的,即由于农业生产风险较高、农民参保意愿相对有限等多种原因,农业保险不适合纯商业保险的发展模式,需要财政补贴和支持。金融支持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管理好、用好财政资金至关重要。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5亿元,增长18.7%。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形势下,如此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厘定保险费率

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还需要一定的配套措施,加强财政保障,强化预算约束,足额及时拨付保费补贴。资金使用必须以绩效为导向,进行绩效监测和绩效评价,确保政策精准滴灌,真正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加强部门协调,加强保费补贴资金审核和监管,防止资金被用作“唐僧肉”,严肃查处拖欠、截留、挪用补贴等行为。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功能,必须强化优质服务。承保机构要优化保险种类和理赔服务设计,按照保本薄利的原则确定保险费率,确保承保、定损、理赔送到每户家庭。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必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业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承保理赔服务效率,提高承保理赔准确性。一旦发生事故,可以迅速理赔,理赔到期,有效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功能,必须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业保险的精准度和精细度,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近年来,不少地方和保险机构探索卫星遥感、无人机、GPS定位、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判断受损面积和程度。下一步,要加大农业保险科技在承保理赔方面的应用。同时,加强农业保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保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完成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主粮农业保险扩容,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这件好事一定要做好,造福广大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曾金华)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