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

核心思想

1、在化解债务方面,中期可能利好与园区建设相关的行业,如水泥、机械设备等。

隐性债务置换可以释放地方政府安排的自有资金用于偿付债务。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到2.3万亿元,年均消化金额从2.86万亿元下降到4600亿元,比原来少了六分之一,化解债务的压力大大减轻。

原来承担的隐性债务被置换后,地方国企获得了新的投资融资空间。从地方国企的投资偏好来看,未来基建投资需求预计较为有限。增加产业投资与地方招商引资相结合,或许更符合地方政府的诉求。最终,债务置换或有利于释放未来三年国有企业的工业投资需求,利好水泥、机械设备等与工业园区建设相关的行业。

从融资平台的信用资质来看,本轮隐性债务置换将有助于确保清理隐性债务的目标如期完成。从此,国企信用与政府信用的分离将进一步加深。清除国家隐性债务的目标实现后,国内现有融资平台将全部转型为市场化、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相关国企债务无需再清算。承担任何救援财政责任。尽管地方政府仍可能因“预算软约束”而提供一定支持,但后者明显受制于地区经济金融实力,对融资平台信用资质的分析可能需要回归主体和项目本身。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逐步回归“项目审批”,以降低“信用贷款”的风险暴露。

2、土地储备方面,短期可能有利于急需现金流的企业,如房地产企业、城投公司等。

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期限和基础项目收益的约束下,新一轮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可能被迫按市场价格“折价”收购现有土地。因此,最终受益的可能是房地产公司、城投公司等看重现金流而非利润的企业。如果用地方专项债券收购现有土地储备或空置住房存量,那么短期资金回笼可能主要依靠房产租金。鉴于2024年上半年全国50个重点城市平均租售比高达1:590(即收回购房成本的租赁年数为49.2)年),如果上述资产没有按照市场价格进行适当“折价”收购,预计相关地方专项债券将难以满足“利用政府资金收益或专项收益”的要求对应于公益项目作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同时,相关债券的发行期限也将大幅超过2024年前9个月约14.7年的平均发行期限。

风险提示:(一)非民间资本形成总额估算不准确; (二)隐性债务规模估算不准确; (三)增量财政政策超预期。

目录

1 隐性债务置换有利于释放政府和国企需求,或有利于园区建设相关行业。

1.1 隐性债务置换可以解放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利于释放国有企业的投资需求。

1.2未来政府和国有企业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会继续增加。

2 专项债券支持房地产去库存或惠及房地产企业、城投公司等急需现金流的企业。

文本

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披露,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置换现有隐性债务。为便于操作、尽快发挥政策效能,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性报批,分三年实施。此前,在10月12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还提出支持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土地。我们对近期增量财政政策的预期效果进行简要分析。

1、隐性债务置换有利于释放政府和国企需求,或有利于园区建设相关行业。

1.1 隐性债务置换可以解放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利于释放国有企业的投资需求。

隐性债务置换可以释放地方政府安排的自有资金用于偿付债务。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到2.3万亿元,年均消化金额从2.86万亿元下降到4600亿元,比原来少了六分之一,化解债务的压力大大减轻。

原来承担的隐性债务被置换后,地方国企获得了新的投资融资空间。从地方国企的投资偏好来看,未来基建投资需求预计较为有限。增加产业投资与地方招商引资相结合,或许更符合地方政府的诉求。最终,债务置换或有利于释放未来三年国有企业的工业投资需求,利好水泥、机械设备等与工业园区建设相关的行业。一方面,2019年出台的《政府投资条例》规定,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建设单位用预付款建设。因此,政府投资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应作为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甚至不允许融资平台垫付项目款。等融资平台本身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属于企业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2021年至2023年,全国综合交通设施网络将较快建设。如果仅是完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预计2024年至2024年,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仍需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2025年一般不需要高于2021年至2023年的实际实现值。因此,从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地方国企自身业务发展来看,预计地方主要投资方向是国企未来可能不是基础设施投资,而是结合招商引资进行产业投资,配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扩大税源。需求。隐性债务由国企债务转为地方政府债务后,政府产业投资涉及的相关行业中长期有望受益,如工业园区建设所需的水泥、机械设备等。

从融资平台的信用资质来看,本轮隐性债务置换将有助于确保清理隐性债务的目标如期完成。从此,国企信用与政府信用的分离将进一步加深。清除国家隐性债务的目标实现后,国内现有融资平台将全部转型为市场化、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相关国企债务无需再清算。承担任何救援财政责任。尽管地方政府仍可能因“预算软约束”而提供一定支持,但后者明显受制于地区经济金融实力,对融资平台信用资质的分析可能需要回归主体和项目本身。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逐步回归“项目审批”,以降低“信用贷款”的风险暴露。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1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2

鉴于地方国企支出增长对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较为明显的贡献,只要地方国企还有借贷空间,外界或许不必太担心地方政府的借贷意愿。地方国有企业举债投资。与民企相比,地方国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土地资源、区域协调能力等方面,因此,不少地方国企普遍采用的产业投资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工厂工业园区内的土地,然后出租给拟招商引资的企业,或作为合资企业的股份。在上述开发投资过程中,地方国有企业需要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多种税费。假设现有工业园区厂房租赁项目。若项目建设期为2年,租赁期为13年,资本金比例为35%,FIRR(税后)约为7%,投资回报率约为8%;那么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15年)内,项目税收支出预计相当于项目初始计划投资总额的44%,地方保留的税收支出相当于占项目初始计划总投资的27%。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3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4

1.2未来政府和国有企业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会继续增加。

“政府消费+非私人资本形成总额”是国民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居民消费相比的相对重要性近年来有所上升。如果假设非私人部分在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所占比例相同,那么不难计算出,2014年至2023年,(政府消费+预计非私人消费总额)私人资本形成)占全国GDP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5%-38%。更重要的是,2020年以来,该指标低于“居民消费/GDP”(简称“差值”)的程度从2%以上甚至2.5%收窄至1.8%以下。考虑到2021年8月我国进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精准防控“动态出清”阶段后,居民消费对全国GDP的贡献明显高于“政府消费+非私人消费总额”资本形成”。因此,2022年开始的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低迷可能是导致近年来“政府消费+非民间资本形成总额”相对重要性上升的核心因素。年。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5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6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7

2 专项债券支持房地产去库存或惠及房地产企业、城投公司等急需现金流的企业。

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期限和基础项目收益的约束下,新一轮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可能被迫按市场价格“折价”收购现有土地。因此,最终受益的可能是房地产公司、城投公司等看重现金流而非利润的企业。全国住宅销售和土地出让市场全面恢复尚需时日。如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购现有土地储备或空置住房存量,短期内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预计是房产租金收入。不过,参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50个重点城市平均租售比高达1:590,即租赁年数收回购买成本高达49.2年。因此,如果短期内收购现有土地储备或空置房屋,收购价格如果不根据市场价格适当“折价”,预计相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将难以满足要求“以公益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的规定,同时,相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期限也将大幅超过平均发行期限约为14.7年2024年前9个月。因此,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期限和基础项目收入的约束下,新一轮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可能被迫按照市场价格“折价”收购现有土地。最终受益者可能是保险地产公司、城投公司等看重现金流胜过利润的企业。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8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化债压力减轻,未来 3 年国企产业投资需求有望释放插图9

3 风险提示

(一)非民间资本形成总量估算不准确; (二)隐性债务规模估算不准确; (三)增量财政政策超预期。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