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的感觉是,小米五年的高端战略已经开始结出硕果,而高端还有另外一个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有两组数据:
小米正在悄悄改变。
首先,今年7月,雷军在年度演讲直播中提到,小米Su7的女性车主占比超过40%,而实际女性车主数量可能接近50%。
其次,小米集团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MIX Flip小折叠手机的女性消费者占比达到55%,其中32%的消费者已经是用户。一款结合MIX Flip的随身拍摄套装一经推出就迅速脱销,深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小米过去的形象是一个痴迷科技、有点极客的“理工科直男”,那么现在似乎变得更加理解女性了。
有趣的是,就连与小米形象结下不解之缘的雷军本人,近年来在屏幕前的亮相也变得更加时尚。小红书上有很多讨论他穿搭的笔记。创始人“不油腻”、“不奶爸”、“不说教”等IP标签,以及小米公关持续输出的“勤奋”、“务实”形象,也深受女性用户喜爱。
我们发现,小米正在通过更多迎合女性需求的产品和传播方式,逐步进入“她经济”消费市场。
屡次碰壁的女性手机
自2010年成立以来,小米以其“为发烧而生”的品牌口号而闻名。其早期的产品和传播策略注重性价比和性能的极致优化,吸引了大量男性消费者。
企鹅智库发布的《智能手机与智能硬件:2019中国网民购买力报告》显示,75%的小米手机用户为男性。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主流手机品牌。 vivo和OPPO的女性比例约为60%。苹果公司的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华为的男性和女性用户比例相等。
与其他同行相比,小米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吸引更多女性消费者。事实上,小米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在努力进军女性消费市场。
例如,2019年,小米发布了以轻薄设计和拍照功能为特色的CC系列手机。这也是小米首次正式进军女性市场,希望以简约时尚的外观吸引女性消费者。然而CC系列最终在市场上反响平平,未能掀起什么大波澜。
2021年发布的小米CIVI更加注重美学设计和自拍功能。产品的“天生好看”也直接指向了年轻人自我愉悦的心态。除了黑色和浅蓝色之外,CIVI系列主要主推“泵粉色”配色。随后推出的CIVI2也推出了联名“小白裙”配色。小米官方的宣传虽然主打年轻潮流,但其对女性用户喜好的趋同也可谓“司马昭之心”。
再看看女性用户比例比较高的vivo、OPPO和苹果。事实上,这些品牌并不是专门推出“女性手机”,而是通过综合设计、功能和营销来吸引女性消费者。
过去,尝试将自己定位为“女性手机”的品牌,如多维、美图,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功——“多维在2009-2011年快速增长”、“美图在2013-2013年快速增长”。 2014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被市场边缘化。
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她们真的需要一款不同于“普通手机”的“女性手机”吗?在性别意识不断抬头的当下,专门针对女性的手机设计和营销或许也难逃性别刻板印象的陷阱。
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也逐渐抵制“粉色税”,即同样的材质、做工,甚至同样的产品,只要换成粉色等女性可能喜欢的颜色,然后贴上“女性专属”的标签,利润马上就会提高。
在产品设计和营销创意上,品牌缺乏对女性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洞察,简单地填充可爱、粉色等元素,这也会引起高科技和白领女性用户的反感。高线城市。
去性别化的消费趋势
近年来,“她经济”持续升温,女性消费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埃森哲数据显示,中国有近4亿20岁至60岁的女性,每年掌控着近10万亿元的消费支出。
与此同时,女性消费需求正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不仅追求产品功能的实用性,也越来越注重品牌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体验优先、消费愉悦已成为主流趋势。调查数据显示,64%的女性消费者看重性价比,愿意为取悦自己的情感价值买单。
图/《2024女性品质生活趋势洞察报告》
对于小米来说,“她经济”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想要抓住女性消费者,首先要洞察女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比如小米Su7就是为了“匹配”保时捷()而设计的,后者的女性车主比例相对较高。数据显示,霸美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女性车主比例已达50%,明显高于其他国外市场。其优雅大气的外观是俘获女性消费者的一大原因。
此外,小米Su7还强调了其防晒功能。据官方介绍,其采用双层镀银天篷玻璃,可有效隔离99.9%的紫外线和99.1%的红外线。发布会上,雷军表示:“产品设计不仅要注重外观,还要注重体验。”
小米su7的这两大设计都针对了国内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痛点。
此外,在苹果放弃造车项目后,雷军也多次公开表示,要让小米SU7成为“与苹果生态兼容的最好的汽车”。截至目前,小米SU7车主中,“56%是苹果用户”。
同样在 OS 2.0更新之后,小米手机也获得了“成为支持和兼容苹果生态系统最好的手机”的称号。目前,搭载 OS 2.0的小米15系列手机可以实现与苹果设备的“文件互传”。 、“精彩桌面”以及直接打开苹果格式文件等功能。这也是获得女性比例稍高的苹果品牌用户青睐的一个起点。
又比如,新款MIX Flip便携式照片套件,基于即时照片打印功能,模拟了宝丽来相纸的开发过程。这种仪式感为消费者提供了足够的情感价值。
其中米家袖珍照片打印机1S可以单独使用。只要配合米家App使用,其他手机用户也可以享受随时随地打印照片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16年推出的生态链品牌米家,运用“烤红薯理论”(根据小米手机聚集的流量人气和用户基础,销售非高科技、非智能产品)日用品增加业务(一种商业策略),以低价产品吸引消费者成为米家用户,从而降低其选择门槛,扩展到其他小米产品,最终融入小米整个智能家居生态圈。
米家产品多采用极简风格设计,吸引了大量注重生活性价比和智能体验的用户群体。米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小米插排,主打日式极简美学。一度让插排品类的领头羊“不安”。
这也树立了深受女性消费者喜爱的高颜值、高品质的品牌认知度。
此外,“小屏旗舰”也代表了女性消费者对手机产品的需求。 2022年,小米推出了小米13,作为一款经典的“小屏旗舰”手机,其手感体验受到女性消费者的认可。近期推出的小米15也进一步强调了“小尺寸”、流畅的曲线设计以及多达20种颜色选择,这无疑让它更加精致和个性化。
总结以上案例,无论是小米su7、米家照片打印机还是小米13,它们都不再强调“专为女性设计”,不再那么“女人味”。更准确地说,他们不再局限于刻板的性别。杰出的。
从性别差异走向性别中立也成为“她经济”的消费趋势。
过去,不少车企热衷于打造可爱、迷你、粉色的汽车来迎合女性消费者的喜好。但这种设计对女性消费者的想象和构建却非常有限。
比如,BBA这种深受女性车主青睐的豪华车,在设计上就没有做出两极分化的性别区分。根据尼尔森IQ《中国女性汽车消费趋势报告(2024)》显示,女性买车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能、空间和动力操控等因素。
图/尼尔森IQ《中国女性汽车消费趋势报告(2024)》
在当今的趋势中,“去性别”或“性别中立”设计正在成为一种审美趋势。在服装领域(无性别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代表了现代消费者对简单个性和性别平等的追求——任何性别的消费者都可以自由选择,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产品。
相比带有鲜明性别标签的产品和内容,如今的女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彰显个性和品位的设计和品牌。
这也与小米女性用户比例提升的另一大原因有关,那就是品牌形象的升级。
在雷军的2023年度演讲中,他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小米的高端探索。过去,小米的性价比和亲民形象让小米赢得了很多忠实的“发烧友”。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消费电子行业长远发展,高端化是必由之路。
正如雷军所说:“只有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寻求技术突破,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空间。”
小米与徕卡合作升级手机成像能力,是高端发展的一大体现。从小米12开始,小米开始发布搭载徕卡成像的Ultra系列。今年年初推出的专业影像旗舰小米14 Ultra,满足了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新发布的小米15系列搭载了徕卡超高速镜头。据说拥有小米小尺寸旗舰史上最好的光学品质。从它的标杆Pro也能看出其高端野心。事实上,这也使得小米的受众群体从“发烧友”扩大到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在通过“Redmi”品牌满足下沉市场“极致性价比”需求的同时,小米在陆续推出高端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强化高端品牌认知度。品牌形象的转型升级也影响着女性消费者对小米的喜爱和认可。
科技产品如何俘获女性消费者?
对于小米来说,女性用户比例的提升并非偶然,而是品牌逐渐改变早期传播策略、顺应“她经济”消费趋势的结果。对于想要“拥抱”更多女性消费者的科技品牌来说,或许也能从小米的品牌样本中找到相应的灵感和借鉴。
首先是产品本身。与其推出一款打着“为女性定制”为头的中端产品,不如从女性消费者的实际使用场景出发,抓住她们未被满足的需求,优化产品体验。
其次,在设计层面,要顺应当下的审美趋势,而不是基于所谓的“女性化”元素来吸引消费者。
最后,在营销策略方面,过分强调性别有时会适得其反。在尊重性别平等、避免性别标签的基础上,品牌应该从更多元化的维度挖掘消费习惯的差异,比如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精准种植,利用女性真正会喜欢和关注的内容来与她们建立联系。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归根结底,科技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不需要刻意迎合某种性别或制造对立关系。相反,应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洞察,了解用户,打动用户,这样才能产生品牌共鸣、共鸣和共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