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辆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预计2026年量产,2027年量产。
这款车的出现或许意味着汽车行业自动驾驶的拐点已经不远了。一旦过了这个拐点,所有轻视智能驾驶的传统车企都将被彻底抛在后面。
BBA也未能幸免于智能驾驶的潮流
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这并不完全是一款概念产品。它将使用特斯拉快速迭代的 FSD 系统。得益于“端到端”技术,最新的 V12.4.3 版本非常接近。根据特斯拉的预测,在FSD V12.4推向人类驾驶员水平后,“手放在方向盘上”提醒可能会逐渐取消。这也是这款车型取消方向盘和踏板的原因。
马斯克还表示,该车的成本将低于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
可能有人觉得马斯克是在吹牛,那我们不妨看看中国。
2023年底推出的文杰M9售价为46.98万元-56.98万元。截至9月30日,已完成第10万台交付,月均交付1.1万台。华为余承东6月份披露的数据显示,高端产品在订单中的占比高达80%。也就是说,产品平均销售价格稳稳站在55万元以上。
一款售价超过50万元的新车很快就在50万元以上车型月销量榜上超越了奔驰E级、奥迪A6L、宝马5系(简称56E)等传统巨头。这样的场景世界上没有人见过,更别说国产汽车了。
是什么支撑文杰M9完成56E市场份额的历史性突破?
据一些媒体进行的销售和消费者调查显示,不少BBA、保时捷车主购买文杰M9的优势就是其智能驾驶系统。这与天涯君接触到的文杰M9车主的情况基本一致。
如果说在2万到30万元这个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已经让很多人感到新鲜,从而有效增加了很多新品牌的好感度。 50万元以上级别的全能文杰M9已经证明了智能驾驶已经成为高端消费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汽车属性。
这对汽车行业有何影响?
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眼中,智能驾驶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噱头”。这是新势力因无法“基本竞争”而制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它没有对传统汽车工业构成威胁。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4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BBA依然牢牢控制着消费者的心智,也控制着汽车市场的主要利润。
但2024年之后,在何文杰M9面前,这个说法就不再站得住脚了。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的消费趋势往往是由豪华车市场主导的。可以预见,随着文杰M9的成功,在未来15万-30万元的汽车销售区间,智能驾驶系统将很快成为选配。已成为必备选项,并逐渐成为影响销量的关键。今年小鹏MONA M03的火爆和Aion RT的热销就证明了这一点。一句话概括,如果没有智能驾驶,几年之内,就像现在没有新能源的车企一样,很快就会被淘汰。
中国理工男的赌注
面对这种颠覆性趋势,动作最激烈的两家传统车企是奇瑞和比亚迪,这两个一直被视为技术高手的中国品牌。
奇瑞是全球燃油车市场的后起之秀,更是国内纯燃油车市场仅存的一线玩家。销量呈爆发式增长,但奇瑞的燃油技术好到在新能源、智能驾驶领域。焦虑是多重的。
今年,在推出数十款新能源车型后,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终于实现了大幅增长。对于智能驾驶,奇瑞早年是保守的。不管外界的喧嚣,我一直不为所动,但近年来,奇瑞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动作却突然加速。
最受外界关注的无疑是与华为的合作。
作为销量仅次于比亚迪并保持强劲增长的整车厂,奇瑞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低调。对于双方合作的智捷品牌,奇瑞没有像长安、广汽那样犹豫,但也没有丝毫犹豫。他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华为。尹同跃还不止一次公开赞扬华为和余承东。
华为回馈奇瑞的“ALL IN”,在智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上不遗余力。新发布的智捷R7的订单量也非常不错。
对于智杰品牌,奇瑞的理念就是一句话:一切为华为服务,一切向华为学习。
当然,与参与鸿蒙智行的其他车企不同的是,奇瑞并非没有后盾。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以及大卓智能的成立,奇瑞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具有多条腿行走的意义。星纪元ET的智能驾驶系统经过《时代》的考验,经过快速迭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但整体来看,与同样是一线自主品牌的吉利、长城、长城相比,奇瑞在智能驾驶布局上有着非常清晰的优先外部合作的思路,并且在“改革开放”。大的。
与奇瑞类似,新能源汽车领头羊比亚迪近年来在智能驾驶领域也默默无闻。直到去年,它在智能驾驶方面似乎还是保守的。
2023年4月,在比亚迪2022年财报交流会上,当有投资者询问比亚迪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进度和计划时,王传福直接开启了抱怨模式。
一时间,“王传福自动驾驶纯属扯淡”、“王传福自动驾驶全是胡说八道”等头条瞬间登上各大汽车自媒体头条。这一观点也引发了包括何小鹏、余承东在内的舆论评论。回答道。
但仅仅几个月后,2024年1月16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改口称“无人驾驶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智能驾驶时代已经到来”。
比亚迪反应过来了。
供应商收到的信息显示,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内部,智能驾驶已经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对外,比亚迪宣布其智能驾驶团队已从2022年的100多人扩大到4000人,是特斯拉智能驾驶团队规模的5倍,相当于华为智能驾驶团队规模。
曾经主导比亚迪核心DM技术开发的杨东升,现已成为比亚迪智能驾驶的总负责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1/3的精力投入到了智能驾驶上,而王传福的“大约是1/5”。王先生现在最看重的是智能驾驶。”
各种信息显示,与此前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一样,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正在进行“饱和”研发,不再局限于全栈自研,而是选择了合作与、地平线、博世等各方合作,以实现最快的发展目标。产生结果。
有趣的是,比亚迪还以方宝品牌与华为展开部分合作。即将上市的风宝宝8车型搭载了华为乾坤智行ADS3.0,圆了很多迪芬和华芬的合作梦想。不过,总体而言,比亚迪的智能驾驶布局仍然围绕自研为核心。为此,它不惜让产品线等待研发结束。
端到端智能驾驶的本质:汽车革命
从几年前对智能驾驶的不屑,到如今对智能驾驶不同形式的“押注”,奇瑞和比亚迪的变化逻辑不难猜测。
将于2022年底正式发布。眼见为实的技术彻底结束了人们对AI时代步伐的怀疑。
作为创始人和亲自参与一线研发的创始人,马斯克立即开始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路线转向所示的端到端方向,并在短短2年内,FSD迅速逼近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蛋糕”。当年画的尹同跃和王传福这两位有研发背景的人,显然不能看不到同样的趋势。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一句话: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这句话并不准确。应该说,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的预选赛,而智能化则是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淘汰赛。这是尹同月和王传福从梦中醒来的关键。
所谓电动化只是驱动方式的改变。即使慢了一步,也可以通过低价竞争来弥补。但智能时代的竞争却不是这样,用后来者与其他人之间1-2代的差距来解释。这样看来,端到端模型的可怕之处在于,只有足够的数据才能训练出更好的模型,只有更好的模型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贡献自己的数据参与训练。
这不是汽车的改进,而是一场革命。革命的结果是强者恒强,弱者淘汰。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拥有足够强大的研发能力、掌握了核心算法、拥有足够的用户规模进行端到端数据训练的车企,才有机会参与到最终的竞争中。
不用说,特斯拉的优势显而易见。就中国品牌而言,从研发和算法的角度来看,华为无疑是最有希望先行的。但它没有自己的实体汽车公司,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别人的限制;从用户规模和研发能力来看,总体来说,比亚迪提升的希望不小,虽然入局有点晚;奇瑞的优势在于巨大的燃油市场号召力和海外市场规模。一方面依靠华为积累实力,另一方面其自主研发的意愿和能力同样不可或缺。低估。
在其他传统车企中,吉利选择了自主研发,布局智能驾驶研发也不晚。但由于将兵力分散到多个领域,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最近的品牌整合或将带来转机;长城汽车是智能驾驶的较早采用者。自主经营驾驶业务但量产情况堪忧的车企;长安汽车对外行动有限,较为谨慎;最危险的可能是一批合资品牌。除了大众稍有动作外,其他人即使在电动化方面也还处于犹豫状态。 ,更别说参加淘汰赛了……
面对智能驾驶的大趋势,世界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车企的护城河已不复存在。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没有把智能驾驶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来布局,甚至只是没有为汽车全力以赴。所有企业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尝到苦果。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