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工程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与机遇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总需求与总供给缺口持续拉大。

在近日举行的“2024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将迎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因为它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而且要求教育者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新一代。

工程人才储备不足,支撑产业升级

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但从业人员中制造工程师比例较低。

2020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我国制造业的3.55%,低于德国的23.2%和欧盟的14.2%。中国工程院2021年咨询研究项目《世界顶尖工科学校建设战略研究》报告也披露,我国每年工科毕业生总数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3。但支撑产业升级的人才储备,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明显短缺。

早在十多年前,许多开设工程专业的院校就参与了一项改革——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 2017年,教育部提出推动高等学校新工科学科建设与发展,并于2018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明确提出培养大批高素质工程人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这次改革还催生了工科新学科建设的“天大计划”、“成都电气计划”、“北大计划”等典型典范。但随着新技术尤其是新技术的出现,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刘庆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专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将迎来彻底的变革。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思考和看待世界的能力。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在知识开放时代,大学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评价标准转向知识的实用性。大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成果。天赋。未来的教育应该开放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界限。 “现在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已经不够了,我想我们教育界都有这个共识。”

产教融合的下一步是什么?

如今,大学、政府、企业共同培养工程人才已成为广泛共识。接下来如何打破局面?

曾在大学和企业工作过的刘庆做过一项调查。有企业表示,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年内离职率高达40%至50%,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公司,不适应相关工作。工作机会。如果学生在来公司之前能够通过实习了解公司,熟悉公司,热爱公司,第一年学生的离职率肯定会降低很多,这实际上有助于公司节省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认为,产教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其重要性和意义日益凸显。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都需要产教融合。智能时代,更需要了解产教融合的价值、意义和特点。需要从工程教育的本质、工程问题的本质和工程的知识视角来看待产教融合。

李培根在研讨会上提到,多年前就提出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延伸到地方,与产业融合;让行业人士以讲座(不仅仅是讲座)的形式,并参与一些课程教学);同时,高校实践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也不能忽视与产业的融合。如果教育变得更加封闭,对于工程教育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他认为,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这种模式呈现出趋同性、集中化的特点。教师习惯于教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并遵循固有方法解决既定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从以知识为导向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产教融合更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发现工程或企业中的现实问题。”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高级副院长肯尼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工程领域的所有创新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主要驱动力。他们工程学院的所有部门已经达成共识,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斯坦福大学每年有2000名本科生,其中500多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25%。此外,许多院系开始在高级研究中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并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使用。他们的学校正在重新设计专业,减少冗余课程,给学生更多探索兴趣领域的机会,并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改革进程。尽管这些尝试面临挑战,但取得了积极成果。

哈佛大学工程学院前执行院长强调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的基本责任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思想。课堂是一个起点,但学生最终要做的远不止于此。一般来说,他们会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很多研究工作最后都会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这是保证教育质量走在前列的一种方式。

人工智能时代,工程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与机遇插图

研讨会上,全国首个以推进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模式为战略的基金会——集萃教育基金会揭晓。由集萃教育基金会发起的集萃合作教育联盟与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建立战略合作。

该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刘庆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时代,工程教育可能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还面临着如何应对未来。 “我们培养的人是否适合公司只有公司自己知道,所以这次我们特别强调产教融合。”

他表示:“带薪实习教育(CO-OP)模式,通过课堂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交替,可以有效连接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校,通过实践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凝聚行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己任,提供实习岗位。当然,通过学生实习,也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大学四年里,如果学生能够有4到5次实习经历,经历过不同类型的公司、不同的岗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就会对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社会。理解了,你就会有更积极的态度。”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