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增强财政实力的途径有哪些?除了增加支出外,还包括加强政策协调,帮助化解债务风险;
③增量资金的投资方向是什么?地方工程和“三保”、企业减税降费、居民社保促消费等。
申万宏源研报指出,10月12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引发市场关注和期待。回顾过去,财政部门推出了哪些增量措施,有何参考意义?根据募集资金、附加方式、具体投资方向进行系统回顾,以供参考。
过去如何筹集增量资金?预算调整增量政策空间较大,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谋划增量政策的核心是筹集增量资金。回顾过去,年中筹集的增量资金可能分为两类。一类不涉及预算调整,实施速度比较快、比较灵活。另一类是提高政府债务限额,政策空间较大,须经全国人大批准。经常务委员会批准。
中央预算平准基金划拨等政策不涉及预算调整,使用更加灵活及时,但规模相对有限。目前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剩余规模可能在1500亿元左右,可以补充中央财力。此外,使用政府债务余额限额并不涉及调整债务预算; 2023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约为8300亿元,地方债务余额限额仍接近1.4万亿元。
新国债、特别国债等补充金融资源空间很大,近年来动辄上万亿。但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批准后,发布和实施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历史经验表明,2023年之前,中央财政年中预算调整频率较低,其中3次涉及赤字调整的时间都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8月下旬。2023年10月下旬,中央再次发布了政府债券规模为1万亿元,但2023年底和2024年一季度将有更多的政府债券配置和使用。
增强财政实力的途径有哪些?除了增加支出外,还包括加强政策协调,帮助化解债务风险等。
1998年,为缓解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财政部向四大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银行。 2700亿元特别国债中,2400亿元来自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300亿元来自四大行超额准备金。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还出资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帮助商业银行系统性剥离不良贷款,恢复信贷扩张功能。
2014年以来,针对地方隐性债务问题的财政政策持续加大力度。 2015年至2018年,置换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2万亿元。近年来,在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制定实施一揽子债务计划”的指导下,全国28个省市于2023年四季度发行了1.39万亿元专项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现有债务。债务。
针对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直接转移支付机制创新并常态化。 2020年,为缓解基层“三保”压力,中央创建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此后,直接资金规模和比重持续增长。 2022年,直接拨付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达4.1万亿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40%以上。 。
增量资金的投资方向有哪些?地方工程和“三保”、企业税费减免、居民社保促消费等。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增量财政政策大部分用于增加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支持“三保”工作。为支持地方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2015年、2022年推出专项建设债券和可替代财政资本的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2022年政策性银行将增加授信额度,使用地方专项债务余额限额。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直接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层“三保”工作、惠及企业和群众。
对于企业来说,财政政策力度加大主要体现在大规模退税留存、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方面。 2020年,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免减、缓缴、减免等政策规模达到1.54万亿元; 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缴税费缓缴金额将超过4.2万亿元。数万亿。
以往财政政策增加了对居民的直接补贴,可能分为个人税收调整优化、社会保障扶持补贴、促进消费补贴等。在个人所得税调整优化方面,2023年国务院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社保补贴方面,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低保、特困人员生活补贴、一次性临时救助资金等政策均落实到位。在促进消费方面,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支持力度较强。
风险提示
经济变化超预期,政策超预期。
以下为报告全文:
10月12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引发市场关注和期待。回顾过去,财政部门推出了哪些增量措施,有何参考意义?根据募集资金、附加方式、具体投资方向进行系统回顾,以供参考。
问题一:过去如何筹集增量资金?
谋划增量政策的核心是筹集增量资金。回顾过去,年中筹集的增量资金可能分为两类。一类不涉及预算调整,实施速度比较快、比较灵活。另一类是提高政府债务限额,政策空间较大,须经全国人大批准。经常务委员会批准。
中央预算平准基金划拨等政策不涉及预算调整,使用更加灵活及时,但规模相对有限。与增加国债等方式相比,其使用更加灵活、及时,但补充财力规模相对有限。 2024年初财政预算显示,用结转余额和预算稳定调节资金2.1万亿元补充一般财政资金,比2023年增加4000亿元以上。到2023年底,中央预算平准基金可能在3982亿元左右,年初已安排划入一般财政账户2482亿元,剩余规模可能在1500亿元左右,可以补充中央财力。
使用政府债务余额限额以及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的专项债务额度,不涉及债务预算的调整,也不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02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提前发行地方债限额的授权延长至2027年底。2025年新的地方债限额仍可提前准备。同时,2023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约为8300亿元;地方债务余额限额仍约为1.4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务余额限额约为7500亿元,一般债务余额限额约为6800亿元。余额限额的使用空间可能会受到剩余限额区域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在某些地区,该限额可能需要经财政部或地方人大预算调整后才能下发使用。
新国债、特别国债等补充金融资源空间很大,近年来动辄上万亿。但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批准后,发布和实施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历史经验表明,2023年之前,中央财政年中预算调整频率较低,历史上仅有5次。 3次赤字调整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8月下旬,分别增发国债10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在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023年10月下旬,年中中央财政赤字再次增加,新增1万亿元国债,但更多发行、分配和使用将在2023年底和2024年一季度进行。
2024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计划连续几年发行特别国债,后续特别国债额度或提前释放,支持2025年财政支出加速。债券发行通常在3月初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或随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常在偶数月下旬举行)期间举行。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特别国债计划连续几年发行,后续额度可能会在预算中调整并提前下发,以支持2025年财政支出的加快。对于地方分配机制,我们可以参考2023年增发国债,根据地方项目报告进行分配,采用直接资金机制和中央还本付息的方式,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和债务压力。
问题二:加强金融的途径有哪些?
除了增加财政支出外,以往的财政政策加码还包括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加大化解债务风险的力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等。
回顾过去,1998年财政部发行的2700亿元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是央行政策协调的结果。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为缓解四大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财政部向四大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四大银行注资资本注入四大国有银行,有效增加了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定向发行特别国债方面,央行也给予了政策支持; 1998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中,有超过2400亿元可能是由于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的。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还出资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帮助商业银行系统性剥离不良贷款,恢复银行信贷扩张功能。除1998年外,财政部向四大国有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资本;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出资设立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已剥离四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合计13939亿元不良贷款,同时通过债转股消化四大银行不良债务3574亿元互换。经过一系列措施,四大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由1999年的39%下降到2004年的15.57%。
2014年以来,针对地方隐性债务问题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力度。 2015年至2018年,置换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2万亿元。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90%以上是通过非政府债券举债的,平均成本约为10%。 2015年以后,地方政府将大规模发行置换债券,置换债券。现有债务成本从平均10%左右下降到3.5%左右,为地方政府节省了大量利息。近日,在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制定实施一揽子债务计划”的指导下,全国28个省市于2023年四季度发行了1.39万亿元专项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明显高于近三年。每年平均发行规模近4200亿元。
近年来,针对基层政府财政压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直接转移支付机制创新并走向常态化。 2020年,为缓解基层“三保”压力,中央打造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建立“中央裁减、省级细化、备案审批、快速直达”的工作流程。 ”。此后,直接资金规模和比重持续增长。 2021年起,常态化推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直达资金范围由增量资金扩大到存量资金;到2022年,将有4.1万亿元、占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基层的40%以上,形成对基层政府民生、基础设施支出的有力支撑。
第三个问题:增量金融资源的投资方向是什么?
过去财政政策力度加大,主要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居民三大主体。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增量财政政策大部分用于增加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支持地方“三保”工作。为支持地方基础设施等项目实施,2015年、2022年推出专项建设债券和可替代财政资本的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 2022年,政策性银行将增加授信额度,使用地方专项债务余额限额。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层“三保”工作、惠及企业和群众。 2021年超2.6万亿元直接资金中,近2万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直接支出超过510亿元就业。相关直接受益企业累计支出突破6000亿元。
对于企业来说,财政政策力度加大主要体现在大规模退税留存、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方面。 2020年,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免减、缓缴、减免等政策规模达到1.54万亿元; 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缴税费缓缴金额将超过4.2万亿元。万亿元,其中退还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2.46万亿元;对小微企业减免“六税两费”,新增减费超过8000亿元,新增减费超过2000亿元;阶段性缓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7500亿元以上。
以往财政政策增加了对居民的直接补贴,可能分为个人税收调整优化、社保扶持补贴、促进消费补贴等。在个人所得税调整优化方面,五次会议后, 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5000元/月,2022年国务院宣布设立3岁以下婴儿抚养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老的。婴幼儿每月定额扣除标准1000元; 2023年,国务院将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3岁以下婴幼儿抚养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婴儿和儿童;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社会保障补贴方面,职工就业创业补贴、低保、特困人员生活补贴、一次性临时救助资金等政策均落实到位。在促进消费方面,过去的家电下乡支持政策和现在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都有较强的支持。
风险提示:
经济变化超预期,政策超预期。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