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义乌县淖毛湖镇的国家太阳能光热示范工程——熔盐塔式50兆瓦光热电站。新华社记者 胡呼呼 摄
图为安徽华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工厂技术人员在测试产品。徐勇 摄(新华社发)
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表现如何?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均超过30%——这是上半年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
同比增长近20%——这就是上半年光伏组件出口的增长情况。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建立完整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高效晶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屡创世界纪录,并已量产先进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
从原材料、设备、市场被“门外”,到多次打破世界纪录,中国光伏产业如何成功“翻身”?
产能位居全球前列
——上半年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实现高比例增长;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02.48GW。
在位于江苏徐州的协鑫科技徐州颗粒硅生产基地,有多座硅烷反应塔。生产车间里,流化床装置发出低沉的嗡嗡声,绿豆大小的硅颗粒不断流入储罐,等待检测并包装入库。
“粒状硅是粒状多晶硅的一种,它具有尺寸小、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目前,我们国内四个粒状硅生产基地正在有序生产,产品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提升。”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告诉记者。
粒状硅是光伏产业链上游制造端的创新产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刘益阳向记者介绍,光伏产业链呈分散状,涉及上游、中游、下游。上游包括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多晶硅作为基础原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硅片和电池。光伏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电池片和光伏组件的生产。要将太阳发出的光能转化为电能,细胞是必不可少的。如今,人们在农村屋顶和城市建筑上经常看到的光伏组件都是由单个电池片组成的。
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端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实现高比例增长。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中的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30%以上,光伏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近20%。
其中,多晶硅板块,上半年全国产量达到106万吨,同比增长74.9%;硅片、晶硅电池、晶硅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8.6%、38.1%、32.8%。出口方面,上半年,全国硅片出口量达38.3GW;组件出口量达到129.2GW,同比增长19.7%。
放眼下游,光伏应用市场不断扩大,也为光伏产品产量的增长提供了机遇。
“光伏产业链下游主要涉及发电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刘益阳表示,其中包括光伏电站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安装以及并网接入等。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光伏发电系统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02.48GW。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49.6GW,工商业新增装机37.03GW,户用光伏新增装机15.85GW。
“目前,中国在光伏电池、组件、硅片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加强自主研发、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中国光伏产量和产能跻身世界前列。光伏产业链很多环节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刘益阳说。
技术领先,产品卓越
——2023年,全球电池领域前十名企业将全部是中国企业,总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6%。
从时间线看,中国光伏产业一度陷入原材料、设备、市场“门外”的境地。
本世纪初至2010年底,我国光伏产业电池产量快速增长。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对当时主要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一些国家的所谓“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让行业再次受挫。痛定思痛,开拓国内市场、掌握核心技术成为行业“扭亏为盈”的重要方向。
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拓展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根本出路和根本”。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落脚点。” 。在“金太阳”示范工程等相关政策引导下,鼓励光伏产业解决无电群众用电问题,国内光伏装机量开始呈现增长势头,为行业开放提供了机遇拉动国内市场。
随着市场的开放,这个行业必须有优秀的产品,才能立足。于是,技术创新、自主研发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以光伏制造上游为例,在多晶硅生产方面,国际上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改良西门子法棒状硅和硅烷流化床法粒状硅。与前者相比,后者在质量和减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不断的工艺创新和技术研发,2021年,协鑫科技颗粒硅率先实现万吨级规模化量产。绿豆大小的颗粒硅和片状微米级的薄硅片大大减少了单晶碳足迹排放,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光伏电池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伏产品的竞争力。不久前,我们与江苏昆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设20GW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兰天石告诉记者,作为一种光伏电池技术,钙钛矿电池具有很高的转换效率。如果采用带有晶体硅钙钛矿电堆的复合组件,两者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转换效率,促进能耗的降低。电费。
“多年来,我国光伏企业在电池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动多种高效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成功推动其大规模产业化。”刘益阳告诉记者,在“双碳”目标推动下,随着中国光伏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接触)、 (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HJT(异质结)等高效电池技术也逐渐走向商业应用。 “2023年,全球电池领域前十名企业将全部是中国企业,总产能达681.2吉瓦,占全球总产能的66%。”刘易阳说道。
全球积极调整布局
——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更多新应用场景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现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主导力量。 《中国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十年来,中国向世界提供优质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动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有效推动全球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此外,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贡献者。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建华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持续的技术进步、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风电、光伏发电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不断共享优质能源。”清洁能源产品与世界同步。”张建华表示,面对国内外快速变化的能源发展形势,中国政府动态完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消纳保障、市场配置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新能源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营造平等、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充分释放市场创新活力。以光伏为例,我国光伏行业上市公司有100多家。
随着行业技术日趋成熟、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光伏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采访中,多位光伏行业从业者表示,全球光伏行业已进入景气发展周期,企业扩产积极性依然很高。但同时,行业竞争激烈,部分地区出口受阻,市场供需略有失衡。也出现了。
如何打破现状?一些龙头企业选择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努力降低成本、保持利润、提高效率;一些企业转向寻求新的需求增长点、扩大全球布局、分散市场风险。今年以来,协鑫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企业纷纷宣布在中东启动光伏相关项目。一些企业加快“走出去”,协助海外客户本土化发展光伏产业链。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市场形势,创新都是企业努力的重点。多年来,集团坚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协鑫科技的研发费用率超过8%。我们认为,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保持企业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蓝天石表示。
刘益阳表示,虽然当前光伏市场正经历供大于求的时期,但行业仍有能力、有信心度过周期。 “光伏企业仍需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高效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进一步推动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推动中外光伏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互认,不断拓宽光伏产品范围。市场。未来,要努力推动光伏产业智能化升级,创造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刘益阳表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