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困境持续,供需失衡下的价格下跌与企业亏损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但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光伏行业已从大幅下滑时期进入相对静态的触底期。各环节的价格走势、企业间的竞争格局、海外生态都在持续变化。本轮光伏周期的进度条将走向何方,下一轮景气可能出现哪些新变量,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本轮产能过剩超预期,清理仍需时日

晶科能源(.SH)全球副总裁钱晶近日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本轮光伏行业面临的供需失衡比预期更为严重,并且首次表现为供需过剩。全产业链。

对于供需失衡的原因,钱晶认为,一方面,光伏发电的不稳定对电网构成挑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电网和储能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限制了光伏发电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经历2021年爆发式增长后,国内光伏企业普遍过于乐观,扩产过快。

今年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行业会议上预测,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预计为390-430GW,其中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为190GW -220GW。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组件产量约为271GW,这意味着仅上半年的产量就已超过我国全年预期装机需求,且仍产能利用率较低。假设下半年保持同样产量,我国全年供应量将达到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量的1.3倍左右。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据悉,在滁州举办的2023年光伏产业论坛上,企业未能就产能有序出清达成一致。当时业界普遍预测,此轮行业调整期可能会持续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但目前看来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钱晶认为,非市场因素的介入是低迷延续的重要原因。跨境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资本的加入,使得行业形势更加复杂,调整速度更加缓慢。

国金证券电信首席分析师姚耀认为,目前产能增速低于预期。许多光伏企业在亏损、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仍坚持生产。这是基于短期内景气有望逆转的判断。他们认为,停产会导致市场份额流失,解雇后也很难重组人员队伍。不过,由于过去几年企业普遍加大了财务杠杆的使用,导致资本支出较高,姚遥判断这些企业可能难以继续坚持,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公司的现金流。

三季度价格跌势延续,硅料“跌不下去”,N型组件大幅下跌

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产品价格全线下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材料和硅片价格下跌超过40%,电池片和组件价格下跌超过15%。

第一财经观察到,三季度整个光伏产业链的降价趋势并未结束,但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其中,硅料价格前期大幅下跌,已跌破成本线。处于“无物可倒”的境地。因此,第三季度价格变化较小。多晶硅致密块料价格也小幅反弹2.6%。 P型硅片也因前期价格大幅下跌,在三季度暂时进入价格底部。 N型硅片价格持续下跌。 210mm/130μm单晶N型硅片今年价格已腰斩,成为今年跌幅最大的单一产品。隆基绿色能源(.SH)8月份试图“减产提价”。 N-G10L报价为1.15元/个,N-G12R报价为1.3元/个。新报价平均上涨5毛钱/件;与此同时,TCL中环(.SZ)也将G10N的价格提高至1.15元/个,G12N的价格为0.3元/个,1.5元/个。但从结果来看,下游接受度较低,提价阻力明显。

电池片方面,N型电池前三季度和三季度降幅高于P型电池,年末降幅达到42.6%。相比之下,前三季度组件整体降幅较为有限,但三季度N型组件降幅较大,组件单季度降幅达到12.9%。近日,华电集团2024年第二批光伏组件采购最低中标价低至0.6221元/W,创下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跌幅较小的光伏玻璃镀膜,三季度跌幅最大,3.2mm厚度和2.0mm厚度分别达到15%和24.2%。高车股份有限公司(.SH)总经理张秀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光伏产业链中,设备、辅料等环节具有较强的后周期属性,主产业链的变化正在发生。通常比主产业链的企业“慢半拍”。

光伏行业困境持续,供需失衡下的价格下跌与企业亏损插图

价格的下跌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了打击。参考各公司半年报,主产业链企业受损较重,辅料板块受影响相对较轻。从各环节代表性企业表现来看,上半年主要产业链亏损最严重的是电池、硅片、硅材料、组件;辅料中,逆变器、塑料薄膜企业盈亏参半,而光伏玻璃、银浆企业则基本保持营收和利润增长。

光伏行业困境持续,供需失衡下的价格下跌与企业亏损插图1

专利保护日趋完善,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我国光伏组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从2018年的38.4%上升至2022年的61.4%。2023年,我国光伏组件前五名企业生产企业有隆基绿色能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SH)、晶澳太阳能(.SZ)和阿特斯阳光电力,CR5集中率为62%。国金证券研究所所长苏晨认为,普遍亏损不会成为光伏行业的常态。一些不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二三线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集中度经过这个周期后将再次提升。 。

钱晶表示,同样的技术水平,不同企业的产品在效率和良率上会有很大差异,最终会体现在成本和利润上。晶科能源在N型组件的研发和优化上已经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比大多数同行早了半年多。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N型电池量产效率达到26.1%,良率超过98%。 N型组件平均功率超过595W,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光伏领军企业正在通过“专利战”建立竞争新秩序。今年5月初,天合光能向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指控润阳美国分公司侵犯其两项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 7月,晶澳太阳能在欧洲专利法院向提起诉讼,新能的多家欧洲子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今年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产业规范条件(2024年版)》,进一步明确了产能优化、技术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规定,指导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化条件(2024年版)。行业发展走上更加规范、健康的轨道。这意味着过去光伏企业之间低成本窃取和模仿竞争对手研发成果的行为或将得到遏制。

钱晶认为,专利授权和专利付费有望成为未来解决光伏行业专利问题的新方法。从角色定位来看,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高研发投入来突破技术天花板,而二三线企业则可以通过付费使用专利来实现技术的快速跟进。推进并节省研发成本。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壁垒构建良性竞争秩序,既是产业内卷化加剧的产物,也是保障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在研发投入和规模成本效应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专利保护机制的完善也意味着未来二三线企业难以“反超”,龙头企业的领先地位或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光伏海外2.0有哪些新变化?

在行业极度内卷化的情况下,出海是国内光伏企业实现产业突破的必然选择。硅产业分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硅片出口量23.5GW,同比增长20.7%;电池片出口量28.98GW,同比增长38%;晶硅光伏产品(包括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共计183.52GW,同比增长27.7%。

尽管海外需求快速增长,但今年光伏组件出口呈现“量增价减”的特点。德邦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根据中国和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累计出口组件131.9GW,较去年同期的106.1GW增长24%,但出口金额为163.2亿美元比2023年同期的237亿美元减少了31%。这侧面表明,零部件出口上升的积极影响并不如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那么消极,企业利润受到侵蚀。

海外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中东、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快速崛起,而传统最大的主要市场欧洲却在下滑。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东市场和亚太市场出货量分别为15.5GW和40.5GW,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18%;而欧洲市场出货量约为54.2GW,同比下降13%。

光伏行业困境持续,供需失衡下的价格下跌与企业亏损插图2

光伏企业海外战略进一步深化。钱晶表示,光伏海外已从1.0时代的产品出口转向2.0时代的产能、技术和服务全面海外扩张。晶科能源不仅将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还在35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 、销售办事处和技术服务中心;另一方面是全球投资。截至目前,晶科能源旗下企业晶科科技已在全球16个国家建立海外电站,总发电量超过5GW。

海外投资建厂给中国光伏企业在文化、语言、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钱晶表示,公司目前在马来西亚、越南和美国运营三个海外工厂。今年7月,其在沙特投资第四家海外工厂,外籍员工比例达到20%。打造更具凝聚力的企业文化需要更深层次的本地化,包括尊重当地法律、习俗、培养当地人才团队。

也有企业家指出,出海风险值得重视。张秀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发现海外建厂、盈利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产业链可通过“组团出海”、建立海外园区等方式有效降低风险;此外,目前光伏产业已经超过80%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这是我国产业优势的关键。中国光伏企业在与外国政府和企业合作时,应始终谨慎保护专利和核心技术。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