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新能源车格局大戏:比亚迪与特斯拉的二季度数据对比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2024 年新能源车格局大戏:比亚迪与特斯拉的二季度数据对比插图

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会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剧烈,我们先从数据说起。

比亚迪:

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1762亿元,同比增长26%,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33%。整体毛利率19%,扣除比亚迪电子预计毛利率超过22%。公司第二季度整体销量98.7万辆,同比增长40%。

特斯拉:

2024年第二季度总营收255亿美元,其中汽车营收199亿美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18.1亿美元,同比下降42%。整体毛利率18%,汽车毛利率18.5%。第二季度总交付量约44.4万辆,同比下降5%。

从第二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体量来看,前者其实与后者非常接近。

一方强一方弱,比亚迪与特斯拉,两家原本处于平行世界的汽车公司,如今却狭路相逢。

01

比亚迪的大年

1. 一路上的偏见

比亚迪今年取得的成绩确实让人佩服,回头想想,与其他国产造车新势力能享受到压倒性的流量不同,比亚迪一路成长起来却没有流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偏见。

被认为没什么实力,以三起步。2003年,比亚迪在获得牌照后,正式开启汽车业务,但只能在外资、合资、国资三座大山间生存,并不被大家看好。当然,20年后,它已经稳坐国内市值第一大公司的位置。

被认为没有策略,事后屡屡被打脸。2004年,比亚迪与特斯拉同时推出两款纯电动乘用车,堪称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鼻祖。2022年,比亚迪大胆决定停产燃油车,全面转型新能源,而长城、吉利、大众、宝马等中外车企还在左右手的斗争中苦苦挣扎。

然后就被批评没有技术。玩了30年新能源的比亚迪,在技术路线上基本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甚至4年前还掀起过混合动力汽车是否没有前景的激烈争论,但事实证明,混合动力汽车潜力巨大。比亚迪在2008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如今已经把混合动力汽车掌握得炉火纯青。此外,比亚迪曾经风靡一时的刀片电池,也证明了其核心技术的实力。

当然,也有人认为比亚迪整合了,挤压了供应链。但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它却用22%的毛利率证明别人都是外行。其他偏见还有很多。

2. 智商税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比亚迪最后一个被诟病的点就是其品牌力。

2023年,比亚迪销量将首次突破300万辆。随着DMI5.0平台的推出,公司也将迎来大改款,油耗、续航等核心指标将领先行业至少一年。在这一平台的支撑下,比亚迪今年有望实现400万辆,最早2026年或将实现500万辆。

那么这与品牌力有什么关系?

比亚迪的主要市场在国内,而国内汽车市场早已处于存量市场。那么未来这200万辆的市场份额将由谁来拿走呢?答案是看似高调,却已经岌岌可危的合资公司。

目前,我国A、B级轿车及SUV年销量在1200万辆左右,合资品牌占据了整体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今年上半年,就连华晨宝马这样曾经高贵的公司,也只能靠降价维持生存,其他合资企业就更难了,从今年的中报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经营困难,而且据说要退出现有产能1000万辆,得罪的人太多了,我就不点名了。

随着比亚迪、小米、理想等国产汽车在性价比和口碑上全面碾压合资,靠一个车标就能多卖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智商税”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距离不会太远,预计明年将是合资加速崩盘的一年。

2024 年新能源车格局大戏:比亚迪与特斯拉的二季度数据对比插图1

图:比亚迪汽车销量预测 资料来源:乘联会、东吴证券

02

特斯拉的小年

特斯拉今年表现不佳并不令人意外,核心原因是缺乏车型后继者。

今年第二季度交付的44.4万辆中,Model 3和Model Y占了95%,产品力再强,也经不起审美疲劳。

而且蚕食BBA和Model Y市场份额的红利已经结束,今年销量有所下滑。另一个红利是供应链全球化,随着中国工厂全面达产,这一红利在过去三年也已结束。

更重要的是,您拥有的东西其他人已经可以买到,并且价格比您的还低。

然后,虽然这款备受期待的汽车最终将在2023年11月交付,并且积压了超过一百万份订单,但制造难度实在太大,最近甚至有报道称特斯拉已经停止接受订单。

2024年,只有故事能支撑特斯拉的高估值,在纳斯达克牛市的氛围下,马斯克还能借助FSD入华、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Dojo等概念发力。

03

平行宇宙终于相遇

五年来,他们一个在30万以上价位段疯狂买房,一个在30万以下价位段赚得盆满钵满,但两人却从未见过面。

即便到了2024年,特斯拉和比亚迪依然是两个完全平行的世界。但经过一个小年和大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被弥合。

如果说之前是新能源车企单方面对传统燃油车企进行绞杀,那么从2025年开始,新能源行业内部的争斗将正式开始。

一、比亚迪三大增长点与特斯拉正面碰撞

成为六方勇士之后,比亚迪的长期增长点会在哪里?其实,比亚迪未来的方向基本明确,就是高端化、智能化、海外化。

汽车市场和手机市场一样,低端价位段量大但利润薄,比亚迪每辆车利润不到万元,靠的就是规模优势和难以复制的垂直一体化战略;高端豪华车虽然量小,但每辆车动辄几万元,是一块利润空间大得多的蛋糕。

仅在中国,30 万元以上高端车年销量就接近 500 万辆,主要被 BBA、合资和特斯拉垄断。不过,在新能源车企中,理想和华为已经杀出一条血路,比亚迪也在奋力追赶。因此,腾势、阳旺和方程堡三足鼎立,宣传力度也明显大得多。如果今年总销量能达到 15 万辆,未来就有实力打入高端榜。

如果要说过去比亚迪真正的短板在哪里,那就是智能化。不过这也无可厚非,要求一家平均售价不到15万元的车企在智能化上投入巨资,显然不合逻辑。但比亚迪要突破高端市场,就必须走智能化之路。

2021年起,比亚迪投资地平线进入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并成立合资公司深派智驾,研发自己的智能驾驶算法。可以看出比亚迪的自动驾驶已经深入到了底层技术。在车型方面,智能驾驶平台也合理地分为三个版本:

最后一块拼图是全球化,可以说比亚迪这次是认真的全球化,最新二季报显示,比亚迪销量10.6万辆,占比11%,是全球唯一一家没有实现全球化的大盘车企。

车企要不要出海,不要听它说什么,只看一点,就是在海外有没有建产能。说大话是不需要花钱的,建产能才是真正的all in。

近年来,比亚迪在匈牙利、泰国、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印尼等地大力布局产能,跨多大洲的工厂布局,充分展现了比亚迪的野心是遍布全球的。而且,比亚迪明确规划的产能已经达到100万辆,与特斯拉上海工厂规模相当。

随着高端化、智能化、海外战略的全面实施,比亚迪将与特斯拉展开正面交锋。

2、特斯拉新增长点也将遭遇比亚迪

遭遇增长瓶颈的特斯拉,卷土重来低端市场的时刻已经越来越近。

首先这符合马斯克的产品规划路线图,不断降价让技术变得买得起确实是他一贯的追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产品信息开始浮出水面。

最新消息称,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开始生产一款更经济的电动汽车,这就是传闻数年的Model Q,售价传闻在16-18万元之间,完全覆盖了比亚迪的价格区间。据称这款车型的最大产能预计接近300万台,富士康可能是其代工厂商。

考虑到目前特斯拉3、Y型车年销量均在100多万辆,未来还有几十万辆,Model 2的销量也将达到300万辆,因此特斯拉未来年销量可以预计在500万辆,与比亚迪的500万辆形成碰撞。

因此从2025年开始,这两家此前基本不放在一起的汽车厂商,将在产品力、价格区间、产销量、供应链等各个方面频繁被对比。

正如 2011 年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对比亚迪的看法时,马斯克回答道:“你看到比亚迪汽车上市了吗?”2023 年,时代的回旋镖正中马斯克的眉心。当然,他也积极回应,比亚迪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有竞争力了。

到明年,特斯拉电话会议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如何应对来自比亚迪的竞争。

3. 面对国产品牌的强大,更大的游戏是消除偏见

销量不会骗人,原本处于平行世界的比亚迪与特斯拉,尽管从未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但从明年开始,两家公司将展开激烈竞争。

而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车企,靠着重拳出击燃油车、踩踏合资,屡屡刷新大家的三观,如今又正式把目光瞄准了世界第一的特斯拉,让人很难不心生敬畏。

但即便如此,在众多偏见中,国内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实力依然被严重低估,这种偏见在2025年国产品牌与特斯拉竞争时势必有机会得到纠正。

存在两个潜在的挑战:

第一是如前所述,特斯拉明年将解决车型问题,自动驾驶加速推进,留给国产车企的黄金窗口期仅剩一年,未来差距是否会再次拉大值得观察。

二是国内自主品牌内部竞争过于严重。比亚迪的亮眼表现,以及新入局的小米汽车取得15%毛利率的巨大成功,都验证了供应链管理是国内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供应链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国内车企之间的互相坑蒙拐骗也会更加严重。

不管是不想与特斯拉竞争的比亚迪,还是所有学习特斯拉的造车新势力,都没有打算与特斯拉正面交锋。但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及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现有市场与特斯拉的竞争也将不可避免。

这也是我们认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最有趣的变量。

允许转载 | 商业合作 | 内容交流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