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核心关键词,第 36 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9月22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IBLAC)召开,来自13个国家的34位国际企业家来到上海,坐在同一个会议室,共商“新时代深化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创新成核心关键词,第 36 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插图

9月22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在世界客厅举行。

罗氏集团、S4、雅培、贝恩公司……不少企业家甚至提前几天赶来,与上海本地企业进行接触,并借此机会参观上海博物馆,了解中国文化,在上海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进行深入交流,不仅展现了对这座城市的关注,也跟踪了全球创新格局的变化。

科技创新成核心关键词,第 36 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插图1

9月21日,部分国际企业家来到上海博物馆东厅参观中国古代陶瓷。澎湃新闻记者 李嘉伟 摄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9月22日,会议召开前半小时,企业家们陆续抵达上海世界客厅,入座前,不少企业家迫不及待地与新老朋友互致问候,现场气氛热烈。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一边为上海发展建言献策,一边寻找在华投资新机遇。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致辞中表示,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上海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的真诚态度没有变,倾听全球声音、汇聚全球智慧的迫切需要没有变。

科技创新成核心关键词,第 36 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插图2

9月22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在世界客厅举行,国际企业家在会场进行交流。

全球创新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引领范式变革、扩大开放合作,深化新时代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正是国际企业家们密切关注和关注的话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要想在变局中稳步前行、赢得胜利,都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方法和答案。

咨询环节开始,第一位嘉宾主讲人、经济学教授普尚·杜特强调了当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带来一场新工业革命,但他认为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影响需要人们保持耐心。

“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正在兴起。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技术。”普山·杜特说,一种通用技术出现后,其对生产力的提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必须有耐心。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从而催生了电力、钢铁、汽车等重工业的兴起。“事实上,电力带来的生产力显著提升,是在它出现四五十年后才显现出来的。”

该经济学教授还强调,对于一项通用技术来说,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广泛推广这项技术,赋能各个行业、企业,对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更为关键。

力拓集团董事长多米尼克·巴顿直言,20年前,全球创新格局由美国主导,但如今全球创新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上海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任何一个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或城市,都会像磁铁一样,不断吸引顶尖人才。“我们要有更细致的目标,要找到那些专业人才,吸引他们,同时优化签证申请流程。”鲍大明说,比如法国就推出了“人才护照”,大大简化和加快了签证申请流程,允许家属入境。

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后,包括在内的一大批初创企业站在全球创新链的最前端,发挥着重要作用。瑞安集团主席罗汉松提出,上海加强创新生态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通过精准改革,优化初创企业创业环境,让创新人才得以充分施展才华。

他认为,上海可以参考伦敦、纽约,设立专门负责推动创新的政府机构,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社区。同时,上海还可以将一些闲置的办公楼改造成实验室、物流设施、量子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增加经济实用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吸引年轻一代的创业人才。

两次台风过后仍准时抵达

1989年10月,首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在西郊宾馆举行。此后的35年里,这一年一度的会议成为外国顾问与上海市之间一份不变的约定。

在一些国际企业家眼中,面对面的交流是增进了解不可替代的方式。9月21日,也就是大会前一天,城市顾问委员会主席、罗氏集团董事局主席石万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了这一点。

“首先我想说,很高兴参加这次大会,面对面的了解和相互学习对我们帮助很大,我很期待这次大会。”施万说。大会开始后,施万在致辞中再次提到,上海刚刚经历了两次台风,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企业家准时到场,已经很有意义了。

人们越来越关注上海和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表现。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在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前五名。

“尽管中国仍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仅用了几十年就已达到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尔斯滕·芬克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名中的表现凸显了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科技领军者的地位。”

S4创始人、执行主席马丁·索雷尔( ,Media. Monks)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1987年首次来到中国,亲眼见证了30年来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今年已经来中国三次了,一次去北京,两次去上海。一般来说,我每年都会去中国六次。”在索雷尔看来,中国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全球企业的重视。而上海往往是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城市之一。

近两年,索雷尔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他与一些顶尖人才交流得知,他们选择回国,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渴望创造中国品牌。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显著的趋势,中国品牌、中国企业、中国理念正在全球迅速崛起。”他认为,上海要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讲好上海故事、打造上海品牌至关重要。

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国际顶尖企业家关注上海的科技创新,也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机会。

本次咨询会议有不少新面孔,包括全球知名手术机器人领域跨国公司 。自首届会议以来,城市咨询委员会委员人数由8个国家的12人增加到15个国家的44名委员及10名荣誉委员。

“我们深感荣幸并珍惜出席此次重要会议、参与讨论的机会。” 全球首席执行官Gary S.表示,得益于上海良好的环境,公司在上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将继续加强投资布局。

古萨特表示, 在中国开展业务已近20年,2017年公司与上海复星医药合资成立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合资公司目前拥有500余名员工,预计2023年销售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

让古萨特满意的是,作为复星的“明星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有着广阔的市场。2023年,全球手术数量达到220万例。到2023年底,中国安装的机器人数量超过370台,手术总数超过52万例。“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上海优秀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

制药巨头罗氏集团也尝到了甜头,2019年起,施万在上海张江推动成立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和罗氏中国加速器,两个项目总投资分别达8.63亿元和近3亿元,为推动创新药物和前沿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贡献力量。

“我认为越来越多的创新将来自中国,在中国,为中国而生,为世界而生,”施万说。“如今,上海已经取得了许多技术进步。作为一家国际公司,我们很高兴看到上海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进步,大学、本土企业、初创企业和跨国公司齐心协力。”

上海是国际企业和城市互利共赢之地,也是全球创新的重要一极。

2024年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上海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全市GDP比重由2014年的3.66%提升到4.4%左右。

上海值得关注的创新成果数不胜数。2024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摩都”将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始商业首航;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将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回溯历史,全球首只体细胞克隆猴、第一个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大批原创成果在上海诞生。上海市市长龚正在第36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上海创新资源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龚正说。

科技创新成核心关键词,第 36 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插图3

中国最大邮轮“阿依达魔幻城”。央视新闻图片

9月22日,施万作为市政顾问委员会主席宣布,下一次顾问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2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开放、创新、包容——面向2030的上海发展战略”。

1989年上海第一次召开市政协常务委员会的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非常需要国外人才和资本的支持。现在上海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市政协常务委员会这样的平台是否还迫切和有意义?

9月22日,有外国记者提出这一问题,上海顾问委员会原主席、S4资本创始人、执行主席索雷尔现场回答道:“不管是上海顾问委员会还是其他一些平台,保持中外之间的经常性沟通非常重要,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科技创新成核心关键词,第 36 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插图4

白色波浪设计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