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一直是业界和社会公众特别关注的话题。
在经济面临压力的今天,房地产问题至关重要。
那么,当前我们该如何看待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和现实问题该如何破解,房地产行业又将走向何方?
地方政府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财政将去哪儿?
这一系列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和未来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反复质疑和思考。
近日,我们采访了原全国住房改革工程总指挥、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先生。以下是访谈精简版,涉及房地产的诸多关键问题。希望大家仔细阅读后能有所启发。
讲述人:孟晓苏(原国家住房改革工程负责人、中国房地产集团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魏岚
来源:郑和岛(ID:)
房地产行业无法治愈自己的“疾病”
问:您对今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什么观察?您对此有何看法?
孟晓苏: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已经出来了,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很多行业都表现不错,稳步向前发展,但是房地产行业目前是最差的。
2024年1-7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再跌10.1%,销售额跌25.9%,继续下滑,这次跌幅是继连续两年下滑之后,再度出现下滑。
2022年房地产销售额下降5万亿元,去年又下降6.5万亿元,相比2021年18.1万亿元的峰值销售额,相当于每年损失5到6万亿元的销售额,从而导致投资下滑、存量住房不当增加。
此外,这也导致很多企业拿地没有动力,最近我看到有的地方政府拿出200多块地来拍卖,最后却被告知只有两块成交,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房地产行业冲击了各个行业,包括建材、家电、装修等100多个相关行业。
房地产的作用以前是正向的,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负向的,“拖累”了这些产业的发展。
但问题是,这些行业本身牵涉的就业岗位就很多,如果一个房地产项目取消,建筑业一个项目部就要撤销,20个员工就要下岗,意味着1500名农民工将失业。
这种下滑还在继续传导到地方财政,卖不出去地就意味着没有土地出让金,连续两年半,土地出让金已经两次减半,从2021年的8.7万亿,这算是中国历史最低了,从前年最高峰降到5万多亿,再到今年上半年1万多亿,如果下半年也是1万多亿的话,那就意味着一年没卖出去多少地,还有很多土地是当地政府城投公司承担的,现在民营企业基本没有拿地的能力。
我一直主张国有企业应该退出市场化竞争性的房地产领域,但现在看来,没有国有企业的支持,地方政府可能连地都卖不出去。
可以说,现在房地产的“病”已经不是行业能靠一己之力治愈的,而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综合性问题。本来可能没有这么多病,但7、8个不同科室的护士轮流给病人治,给病人打针,最后把病人打得半死,才导致了最后的政策综合谬误。
解决房地产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行业层面,需要中央高度重视,转化为各部门、各地方的通力合作,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最终形成共识。
治疗房地产“病”需非常手段
问:当前房地产形势的逻辑或者原因是什么?
孟晓苏:从历史上看,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特别是1998年房改以来,前两年作用不明显,2000年以后作用明显,这是有数据可循的。
房改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七,当时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到2025年才能成为世界第三,2050年才能成为世界第二。
但没想到,1998年房改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在前12年里,平均每两年超过一个国家,2010年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
改革开放是大背景,房改是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举措,房改释放了大量的国内需求,加上当时中国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形成了双循环的局面。
但从整个周期来看,2011年以后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很多困难,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从9.5%下降到7.9%,之后继续下滑到6.5%左右,前几年我们一直在为“保5%的目标”而苦苦挣扎。
原因是什么?火车头(房地产)熄火了。
2011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房地产行业丧失了内生的增长动力?就是限购政策,以及由限购政策延伸出来的限贷措施。
2013年我曾写文章批评过这个限购政策,新领导班子经过讨论决定采取因城施策,比以前的一刀切式限购好一些,但后来因为和地方政府谈话,因城施策被叫停了。所以你看,近几年,因城施策的思路又被提起来了。
应该说房地产行业从2011年开始就处于一个下滑期,2021年之前房地产行业在这个时间线内还是有小周期波动的,但是2022年因为调控过度,导致一直下滑到现在。
一时之间,很多人误把房地产当成“灰犀牛”,但什么是“灰犀牛”?错误的地方调控政策才是真正的“灰犀牛”,截至目前,房地产及由其带动的百余个经济产业均遭遇困境。
跌幅如此之深,以至于许多业内人士哀叹,如果不采取非常措施,就无法实现复苏。
问:这个“非常”举措具体指什么?
孟晓苏:首先,第一个非常举措就是政府要停止混乱的行为,而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继续实行限购政策是荒唐的,楼市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富人不买商品房,穷人没有保障性住房,双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楼市大幅下滑,但你又没有其他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难道还要继续限制老百姓买现在不愿意买的东西吗?
至于积极行动,我们要学习中央的做法,中央带头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包括金融方面的举措,央行提供再贷款的资金,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政策的效果会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做法的长期效果更值得期待,因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是一项非常举措,中央早已将其列为三大重点推进项目之一。面对商品房每年5万亿至6.5万亿元的巨额亏损,如何保住房地产、保住市场?为了不让上百个相关产业、领域被过度拖累,需要尽快补上的,是房地产的另一个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
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正确的做法是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两个体系。
事实上,保障性住房仍然短缺,特别是城市中的新城镇家庭,他们是常住人口,不是户籍人口,因此长期以来没有人统计过这部分人群的数据。
有人说房子够用了,这是不对的,他们统计的依据是错误的,是按照城市户籍人口来算的。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镇常住人口要享受与户籍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包括社会保险、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这些问题都已经提出来了。
比如住房保障问题,中央要求你针对的是常住人口,你不能只从户籍人口的角度考虑问题。
另外,如果我们能够在整个房地产、商品房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每年投入五、六万亿建设保障性住房,就可以弥补房地产不景气时国民经济的损失。
那么如何构建它呢?
中央牵头拿出5000亿,地方政府配套,政府投入达到1万亿。加上银行、信托、基金、社保的力量,轻松就达到5万亿。5万亿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开发上,不收土地出让金,不计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对建筑业和相关产业也是巨大的拉动。
所以我认为,在商品房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一方面要想办法把商品房收储起来,变成租赁型的保障性住房,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也是一项重要的非常举措。
中国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问:今年我们看到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外,其他地方基本都取消了限购。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地方取消之后,整个房地产市场好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您觉得一线城市会全面取消限购吗?如果会,对楼市会有什么影响?
孟晓苏:从政策层面看,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前几年房地产政策就是打压市场,尽量不让老百姓多买房,但现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支持老百姓买房,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银行贷款利率、拿出一部分贷款支持地方政府收购、储备商品房等等。
但我们看到行政性限购政策并没有根本取消,尤其在一线城市,人们开始关注。
以2016年为例,在中央去库存政策的带动下,北上广深四地率先发力,并传导至强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再传导至三四线城市,很快带动全国楼市上涨,并催生出上百个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
北上广深是标杆,最近很多二三线城市,甚至新一线城市都放开,为什么居民信心还是上不去呢?还是在向一线城市看齐。
很多人觉得,全面取消限购太刺激了,也有专家认为,取消限购会惹麻烦,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往北京、上海涌,城市人满为患怎么办?
但我心里很纳闷,中国发展这么多年,限购才14年,北上广深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难道这一切都是限购造成的?很多大城市都没有限购,是不是意味着人口泛滥,房价飞涨?
所以一线城市在解除限购这件事上没必要犹豫、踌躇,只要一线城市不取消或者减少限购,全国人民就会以为原来的政策又要回来了,所以一线城市采取的措施对全国是有影响的。
事实上,目前整体市场还比较低迷,政策力度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就算房地产政策全部落地,也需要9个月的滞后,因为这需要一个住房输出和消化的过程,更何况现在有些政策还没有到位。
问:也就是说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有些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
孟晓苏:中央的精神非常明确,但是没有全部变成政策。
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很多地方都说学习了会议,但那只是学习,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你本来应该有所行动,但就是没有行动。整天谈“十四五”已经成为笑话。870万套已经确定,但十四五规划2020年就确定了,2021年才开始实施。中央什么时候强调增加保障性住房?2023年。从那时到现在,可以说中央一再强调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但有的地方还是和以前一样。
地方政府需要采取积极行动,而不是维持现状、坐以待毙。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政府需要采取积极行动,正视和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
问:很多人认为中国房价已经到达顶峰,一方面中国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已经到达顶峰并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也已经到了瓶颈阶段,您怎么看?
孟晓苏:生育率下降,城镇化速度减缓,都是正确的趋势。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中国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了常住人口,但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还在不断产生新的家庭。这些存量你们解决了吗?年轻人结婚要有房子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
别说增长的问题,解决现在的问题至少也要几年甚至十年,不要只是想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解决现在的问题才是关键。
其实很多专家对数据不是很懂,他们只局限于城镇户籍人口,但我国城镇户籍人口是6.81亿,城镇常住人口是9.33亿,他们忘了这2.52亿人相当于1亿个家庭。
关于什么时候取消户籍制度,我们在这里不作详细讨论,但至少要明确,不能在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强行在城市建立二元结构。
这并不是说不再照顾那些原来居住在城市的人,而是在维持他们居住条件的基础上,也要解决好中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问题。
比如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有保障,农村居民只能回去买新农合,每年几百块钱,而且在外地看病不报销,这些问题都要解决。就是新市民,这是名义上的。
但除了名义上的认可,他们在身份、公共服务上真的得到认可了吗?很多城市可能并不把这些人当成自家人,甚至连城市里普通的非公务员也不当自家人。
所以说修建保障房,有的城市说一年修了多少,老百姓反问,你建给谁看?网上有些观点误以为保障房成了某些人的特权,是有原因的。
同样,那些说城镇化已经到达顶峰的人有没有想过,除了户籍人口之外的常住人口呢?他们身边的人可能有好几套房子,却看不到给他们送快递、送外卖的人。哎,那些清洁工阿姨们还没有房子,难道她们要住公租房吗?难道她们要住公租房吗?
今天很多人说中国经济已经触顶,城镇化已经触顶,房地产也已经触顶。但就这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了吗?没有,最后还是要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