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淘宝正式开通微信支付。
这不仅是阿里巴巴三年整顿期结束以来的首次重大举措,更是中国电商格局重塑的标志性事件。淘宝与微信的互联互通,一方面代表着阿里和腾讯从“互不相容”走向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也正式宣告了中国电商格局从阿里和京东“双向分割”到目前“三超多强”格局的形成。
作为阿里巴巴“腹地”的淘宝,向腾讯开放,意味着要与昔日对手分蛋糕。这一举动,是阿里与腾讯百年和解,还是背后另有考量?而阿里巴巴整顿三年来,中国电商行业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放眼未来,中国电商行业的下一个机会又在哪里?
淘宝与微信互联互通: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阿里与腾讯的“交锋”始于2013年。彼时,微信严控电商外链,网购用户只能复制粘贴淘宝密码,在两大巨头的生态牢笼中艰难前行;而微信支付则被所有淘宝APP拒绝。
此后,腾讯和阿里巴巴不断在电商、社交等领域展开竞争,互相阻击,进而投资、扶持各自生态内的企业,最终导致了现在“阿里系”与“腾讯系”的区分。
然而,到了 2021 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破冰”发生在9月份,饿了么、优酷、大麦等阿里系APP率先接入微信支付,当时阿里回应称希望“和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随后11月份,微信开通了淘宝外链,用户终于可以在微信群聊场景中打开淘宝链接了。
随后两年,阿里和腾讯的破冰行动大大加速:2022年,支付宝“转账”页面新增“微信好友”选项;半年后,支付宝开始支持QQ好友间转账;2023年,微信开放广告生态,淘宝商家可以在视频号、小程序、朋友圈投放广告。
监管要求或许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拼多多和字节跳动的冲击下,阿里和腾讯都面临着失去护城河的问题:
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4自然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集团营收同比增长4%,其中淘宝集团营收同比下降1%;净利润同比下降27%;Non-GAAP净利润同比下降9%;与此同时,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增速仅维持在4%,显露出疲态。用阿里社区一位电商业务人士的话来说:“两大巨头不合作,抖音、多多就会取而代之。”
从这个角度来看,双方各退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淘宝开通微信支付,可以进一步吸引长尾用户,扩大交易量;微信可以从淘宝生态近8万亿元的商品交易总额(GMV)中获得相当可观的支付费用收入,还可以借此吸引淘宝商家在视频号上开店,完善微信电商生态;双方从对抗转向合作,将能够更加专注于应对来自其他公司的竞争。
中国电商进入乱世,“三超多强”是如何诞生的?
事实上,在阿里巴巴三年整顿期间,中国电商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志性事件是2023年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巴巴。如今拼多多的GMV不断逼近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电商市场份额也从2017年的72.1%下降到如今的49.2%。此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兴电商平台也纷纷涌现,在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的加持下,这些平台成为整个行业的“后起之秀”。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电商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两次行业层面的革命:
货架电商:“旧行业”的颠覆
2015年,当大多数人认为国内电商市场已被阿里、京东瓜分时,拼多多横空出世。以农产品零售平台起家的拼多多借助微信的流量红利,通过“看一刀”等创新的社交裂变方式,迅速成长为货架电商领域第三大巨头。
当时,阿里、京东都在积极拥抱“消费升级”,推动平台商家高端化转型,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和低价策略,在当时被认为是逆势而行。但正是这种“逆势而行”,让拼多多用最简单的低价因素,从阿里、京东手中“抢”走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享受着消费者心中留下的“低价”红利,不断飙升。
内容电商:打造“新产业”
除了拼多多,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借助直播电商、短视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电商平台,快手和抖音拥有更大的内容流量和用户粘性,这种天然的流量优势让它们在电商转化上拥有了一条畅通的路径。目前,二者均已进入GMV“万亿俱乐部”,成长为传统电商平台的强劲竞争对手。而且,同样走在内容电商路径下,小红书的电商自2023年以来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虽然规模暂时小于抖音和快手,但增速并不落后。
原因在于这些内容电商平台的电商逻辑与过去不同,它们先通过算法推送、感知“消费者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再进一步推荐相关商品,最终吸引消费者下单。这把货架电商时代“人找货”的购物逻辑,变成了内容电商时代的“货找人”,进而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消费习惯。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巴巴没有变,只是市场变了。真正把阿里巴巴从“神坛”上推下来、改变中国电商格局的,不是整顿令,而是电商技术底层的创新与迭代。
中国电子商务:历经坎坷,走向光明
短期来看,这种技术革新与迭代会引发巨头地位更替,电商行业“新王”与“老王”之争,但从历史角度看,也正是在这种更替与轮回中,行业才能走向进步。
目前,中国电商的用户规模已经见顶,流量红利不再,存量竞争成为常态。因此,如何在现有业务范围内探索新的增长曲线?这将成为下一轮竞争中所有电商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以阿里和腾讯为例,主观上两者的互联互通可以成为彼此的一个增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但客观上两者的互联互通更像是当下AI产业变革浪潮中的大势所趋。
毕竟,AI的决策和预测能力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构建和维护大规模数据集是AI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数据集应该包含多样化的信息,以支持AI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这需要平台之间更多的数据连通和资源整合,以支持整个行业的转型。
用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的话来说,“电商行业的进化还是由技术驱动,而AI会成为电商行业未来最大的变量,AI会改变、影响整个电商行业。”
具体来说,在导购、运营分析、客服等应用场景中,AI技术的加入,将为原本模板化、公式化的业务带来新的模式和方法。此前,淘宝、京东就已经开始布局AI电商。阿里巴巴推出自研大模型“淘宝星”,主要提供文案、运营、数据分析、营销策略等智能服务;京东则利用数字人进行直播卖货,并推出“春晓计划”,用AI为店铺提供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流电商平台提前布局AI电商,意味着下一轮竞争已经开始,上一阶段落后的企业不会再允许自己被超越。虽然电商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尚不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AI的应用将再一次重塑行业格局。在AI的驱动下,无论是To B还是To C,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市场和竞争的边界将越来越小,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开放的电商生态最终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