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
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世界并没有脱离中国,事实上,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过去几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
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7%左右,贸易额占14%多,美国只占10%左右。去年全球贸易总量下降,中国出口也下降,但今年中国出口有所回升。为什么中国出口还这么受欢迎?因为我们有成本优势。
中国的成本优势是积累的结果,主要得益于我们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以及它的完整性。我们总喜欢自我反省,说我们大而不强,或者大而不强。其实大本身就是实力。因为规模够大,体系才能完备,成本才能降低。当然,在这个积累过程中,技术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物流成本之所以能不断下降,就是因为AI技术在不断进步。
中国制造业有多大?如果从增加值来看,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30%,从2010年到2020年,我们的份额上升了11个百分点。那么谁在衰落呢?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和欧洲国家。
另外,不用担心印度会超过中国,中国出口是2.8万亿美元,印度出口只有6000-7000亿美元左右,还不到中国的零头,而且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000亿美元。
人们经常说,中国现在相当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因为从长期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加深,从短期看,我们的需求不足,跟上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很像。但我觉得这个比喻不对,如果要比较的话,应该跟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日本比较。日本经历过的,中国又在经历。虽然我们经常说这是中国特色,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一点也不特殊,基本走的都是战后日本走过的路。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日本经历了重大转型,一方面需求从国外转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转向创新经济。年纪稍大的人应该还记得,在 80 年代乃至 90 年代上半叶,除了个人电脑以外,几乎所有新产品都来自日本。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谈一下企业走出去的问题。
毫无疑问,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美国、日本都在海外重塑了自己,如果不出意外,中国也必须在海外重塑自己,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双赢的。比如我们和东盟之间,以前都是从原材料生产国进口原材料,再从亚洲发达经济体进口一些中间产品,然后组装起来卖到欧美。现在产业在升级,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我们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口更先进的中间产品。我们和东南亚之间的互补关系,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现在我们经常讲“内卷化”,其实中国的“内卷化”一点也不特殊,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也出现过产能过剩,当时日本为什么大举向海外扩张?就是因为国内市场容量小,但是投资又多,所以不得不转向海外。
我认为中国企业“内卷化”最根本的原因是钱太多了,但是我们对创新的支持不够,需要把更多的钱花在风险投资上,通过风险投资这个窗口把钱用起来,这是解决内部内卷化的一个办法。
现在全球都处于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不能继续走化石能源的老路,相对而言,中国有更好的生产能力,可以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为全球减排做出贡献。
美国和欧洲都想再工业化,但美国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再工业化。因此,欧美如果想实现再工业化,就必须向中国的投资敞开大门。事实上,中国不仅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在技术的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必须适应这一点。
总结来说,中国是自由贸易的旗手。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作出了新的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制度性开放。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这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承诺。中国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保持全球化的成果,保持我们已有的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框架。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