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其中,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关于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办法的决定草案。为什么要实行这项改革?实行这项改革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

“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实行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十四五”规划将“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写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对完善人口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提出“按照自愿、灵活原则,审慎有序逐步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专家表示,这也表明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波表示,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国情,在高素质人口背景下,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社会劳动力资源潜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提高到更加适宜的水平。无论是预期寿命的延长,还是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力和社会生产的结合方式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为调整相应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政策可能性。

在“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内容被放在了与人口发展相关的章节中。那么,我国总体人口发展和老龄化水平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建国之初,我国总人口为5.4亿,截至2023年,总人口已达14.1亿。在总体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发展刚好跨越两个重要拐点。第一,从人口出生来看,我国自2022年起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2023年负增长趋势还将持续。

第二,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2%。

按照国际通用的分类,这标志着我国继2000年老龄化率7%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50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占比将达到峰值。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法定退休年龄制度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实际上没有进行过大的调整和改变,当时基于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的政策体系与现在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已经脱节。

其实,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一个积极的变化,那就是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6岁,健康预期寿命,也就是身体健康状态下生活的年限也大幅提高。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单纯依赖重体力劳动的劳动力大大减少,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被创造出来,这为延长工作年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表示,寿命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可以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年龄也提高了。通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地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规模,这其实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央视记者李洪刚、唐磊、朱劲松、李志超)

延迟退休改革决议已提交审议,您怎么看?

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关于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为什么要延迟退休年龄?会不会影响就业?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专家。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院长莫荣说:“延迟退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

“这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平均寿命、劳动条件、就业方式等确定的。与70多年前的情况相比,现在的人均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莫荣说,相应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说是必然趋势。

新华解码丨延迟退休改革决定提请审议,怎么看?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40岁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8.6岁。同时,接受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加入劳动队伍的时间明显推迟。另一方面,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延迟退休的更深层意义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新说。

民众不仅关心延迟退休改革本身,还关心就业等民生问题。一方面,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导致年轻人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年纪较大的劳动者就业会不会更加困难?

“公共政策调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社会的冲击和波动越小越好,延迟退休也不例外。渐进式推进意味着短期内向社会释放的劳动力规模不会太大,对就业市场整体影响有限。”袁新说。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给角度,允许一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老年人继续工作,可以抵消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勇认为,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也有利于维持劳动参与率。

董克勇表示,年轻人就业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而非存量,“年轻人青睐的行业与年龄较大的劳动者有重合,但重合程度不高,年轻人更愿意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行业就业。”

“对于大龄劳动者就业,要打破‘35+’的年龄门槛,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董克勇说。

事实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系列举措正在陆续出台。

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连续印发通知,推出一系列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改进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新举措,包括加强就业歧视监管,加大对发布含有歧视内容的招聘信息的处罚力度;要求招聘不得设置歧视性、针对性或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坚决杜绝“裙带关系招聘”“人员看重”“近亲繁殖”等。

“相信延迟退休改革决定如果审议通过,相关部门会继续在促进就业、规范招聘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下功夫,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袁新说。

延迟退休改革是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院长莫荣研究员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按照自愿、灵活原则,稳妥有序推进”。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0日上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关于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施办法的决定(草案)》。

“实行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形势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改革,着眼长远,是经过长期准备、充分研究、慎重决策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事关以高质量人口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研究员、院长莫荣说。

这项改革是为了适应我国预期寿命和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的客观情况,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卫生环境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8.6岁,同时,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8年提高到2023年的14年,增长显著。

“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开始工作的年龄被推迟,如果法定退休年龄不变,平均工作年限的缩短将带来人力资本利用率下降等问题。”莫荣说,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推行延迟退休改革,有利于提高低龄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潜力和质量,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

这项改革是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增加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需要。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消长分化趋势,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莫荣告诉记者,到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持续下降。“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有利于稳定劳动参与率,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和活力,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能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项改革是适应劳动者就业偏好多样性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支持劳动者自主的职业规划和选择。

“延迟退休改革遵循自愿、灵活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群体诉求,让劳动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退休方案。希望提前退休的劳动者,在满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等条件下,可选择灵活退休;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工作的年轻老年人,不必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可以选择继续工作。”莫荣认为,这项改革将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创造条件,让劳动意愿更强、人力资源禀赋更高的老年劳动者发挥更大作用。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插图1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