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中国企业本土管理实践高峰对话暨新书《战略决定一切》发布会”上表示,未来社会将进入长寿时代,人们的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将大幅提高,长期带病生活将成为常态,未来最大的需求、最大的供给、最大的创新都在健康养老领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非常根本的转型,社会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应该思考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有什么新的需求,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他认为,未来社会的新需求应该在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的消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找到能够帮助中国经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节点产业和地区。
刘俏认为,消费和服务消费是重要的节点行业,随着居民消费率大幅提升,包括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居民养老、餐饮酒店、文化教育等几大服务消费项目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2022年起,我国进入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为特征的中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明显高于世界银行定义的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认知、运动、感觉等功能下降以及伴随老龄化的营养、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78%以上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
此外,相关数据还显示,中国老年人患病生存时间已达9.1年,疾病谱也发生重大变化,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90%。
陈东升在其著作《战略决定一切》中判断,随着老龄化社会不断深入,人类社会将进入百岁老人长寿时代,人口结构可能由柱状变为伞状,老年人口比重高峰平台期将长期超过1/4,带来巨大的养老、健康需求。
“工业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吃、穿、住、行;服务业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娱乐、教育、医疗、护理。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最具消费力的群体,并根据这些群体需求的变化来规划产业、调整产品。”陈东升说。
现在我国医养服务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受到支付能力的制约,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刘俏认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比较低,到2035年,居民消费率将接近60%,其中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60%。这意味着我国服务消费领域发展空间巨大,也意味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政策可能要从生产端转向需求端和消费端,特别是需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
白重恩认为,未来的养老模式不仅涉及金融,还包括服务的提供,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将金融与服务结合起来,通过顶层设计确保老年人手里的钱能买到相应的养老服务。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养老、育婴、健康消费列入20项重点任务之中。
《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色经济,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养老托幼服务供给,支持金融机构优化风险管理,积极提供适合普惠养老托幼机构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