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医生、院长孙昆日前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做出上述表态,他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助力下,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孙坤团队正在与多家医院合作,建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数据样本库,这可以帮助基层医生做出更好的初步判断。他表示,在中国进行的研究也可以赋能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在医疗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手术、药物等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实际上诊断才是治疗的基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尽管约70%的医疗决策是基于检测结果做出的,但诊断领域仅占医疗预算的3%至5%。去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一项新决议,希望加强全球诊断能力,并敦促各国加大对诊断的投入。
2024浦江创新论坛——第五届“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8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创新诊断产品赋能全球健康高质量发展”。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全球诊断领域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促进诊断公平是实现健康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人工智能干预诊断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检测技术的飞跃都推动了重大疾病防控的突破性进展,从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例如,随着17世纪末显微镜的发明,科学家能够观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这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疾病和微生物世界的理解。
此后,1895年X射线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发明,以及进入新千年后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均是医学领域的里程碑。
每年的9月1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患者安全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改善诊断,促进患者安全”,口号是“正确判断,确保安全!”,强调正确及时的诊断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改善健康结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速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例外。目前,在医疗诊断领域探索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AI是基于图像的智能识别。
郑志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读胸片、自动化进行结核病筛查的能力,这大大减少了传统胸片筛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结核病筛查更便宜、更便捷,将对中国消除结核病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产生重大影响。
盖茨基金会中西非地区代表恩戈恩戈在主旨演讲中也表示,人工智能可以降低诊断工具和药物的研发成本,同时加快其上市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生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不仅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也将为全球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在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自2004年以来,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已上升至我国出生缺陷的第一位。过去,经皮血氧饱和度和心脏听诊是传统的筛查方法,但这对医生的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而且在基层漏诊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延误了病情。
目前,孙坤团队已与16家综合或儿科医院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患儿临床检查结果及心音音频、超声心动图报告等相关数据,打造多中心、多模态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数据样本库。基层医生在看病时,可以实时将心音上传到云端,根据相应算法进行云计算,给出初步诊断建议。
孙坤说,降低全球儿童死亡率、缩小全球儿童保健水平的区域差异“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9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中方将支持非洲国家开展医疗专业技能培训,帮助非洲提升医疗诊疗专业化水平。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原局长曹敬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世卫组织曾三次评估批准中国国家疫苗监管体系(NRA),认可了中国质量,为包括诊断工具在内的中国产品进入非洲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做法
孙昆的愿望不无道理,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医药原料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医药产品消费国,中国医药产业有能力向世界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有潜力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的重要供应国。
至于中国医疗市场本身,拥有完整的医疗产业链,很多产品都可以在中国孵化。同时中国市场有自己的基金,投资规模也是全球第二大。此外,强有力的创新政策引导也能鼓励更多资金流入创新产品的研发。
中国已推出一批主导产品,今年5月,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两种疟疾快速检测产品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PQ),正式列入体外诊断产品推荐采购清单,为丰富全球快速检测市场、确保产品及时大规模供应提供了更大可能,助力实现全球零疟疾目标。
尽管全球对抗疟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产品的可及性、覆盖范围和供应效率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根据《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使用了约3.45亿次疟疾快速诊断检测。但非洲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仅有66%的人发烧后就医,其中仅约一半使用快速诊断检测进行诊断。
与疟疾一样,结核病也是困扰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传统结核病检测费用昂贵、难以普及,而适用于主动筛查的结核病快速分子诊断技术此前又缺乏成熟产品,这一困境严重制约了结核病防控的进展。
2024年8月,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结核病(舌拭子)快速分子诊断试剂盒获得印尼政府授予的进口医疗器械许可。舌拭子样本检测为痰液采集困难的特定人群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检测方案,不仅扩大了检测的适用人群,也为全球结核病防治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结核病是全球第二大单一传染病死因,全球共有130万人死于结核病,仅次于新冠病毒。
中国仍为结核病病例最多的第三大国家,2022年新增病例74.8万例,低于印度和印尼。中国是结核病中低流行国家,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处于中低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体疫情负担较大。世卫组织提出2035年终结结核病战略,中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伙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