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其极其不友好。
三年前,2021年最后一天,民生银行以0.35的市净率排名上市银行垫底,如今依然垫底,市净率进一步降至0.28。
市场情绪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悲观,民生银行怎么了?
梳理深层次原因后我们可以看出:
治理结构的变化
民营企业股东与高管层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权力格局被重塑。
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的粗放管理开始充分显露,内控薄弱,利益冲突错综复杂……
只有破解这些深层次问题,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
在这些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之前,民生银行或将继续处于底部。
2020年,民生银行交出“历史最差成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下滑36.25%。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一种观点认为,新官上任后出现“洗牌”业绩属正常,当年洪崎卸任,新任董事长高迎欣接任,民生银行也将其解读为主动风险处置力度的加大。
随后,《中国民生银行五年发展规划》出炉,更是誓死追赶。规划提出:
民生银行将用两年时间打好基础,从2023年开始进入“持续增长期”。
但如今,时间已经来到2024年,无论从业绩还是风险两个角度,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民生银行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先来谈谈风险。
2020年至2023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下降,从最高1.82%降至1.48%,看似有所改善,但在同业中仍属较高水平之一。
截至2023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1.68%在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仍排名第二,仅次于华夏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高达5.29%。
这也说明民生银行历史包袱很重,远未彻底解决,同时资产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
一方面,逾期贷款猛增,2020年至2023年,民生银行逾期贷款从780.88亿元上升至879.03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上升至962.83亿元。
另一方面,关注、次级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较上年末有较大上升。
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压力是巨大的。
那么,民生银行的业绩有没有明显改善呢?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好的成绩单。
2024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实现营收655.89亿元,同比下降6.1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4.74亿元,同比下降5.48%。
显然,以这样的表现来谈“持续增长”还为时过早。
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目前的业绩“双下滑”已然是一个修正结果。
为什么?
一是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较少,2024年上半年为205.51亿元,同比下降7.47%,从上述资产质量情况看,信用减值损失拨备减少明显不足。
其次,民生银行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用为205.71亿元,同比下降2.67%,员工薪酬为122.43亿元,同比下降6.54%。
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目前净利润中有一部分是从员工工资中挤出的,降本增效计划效果良好。
从目前民生银行的一系列人事调整来看,其还需在此方面继续发力。
事实上,在银行间愈演愈烈的“降薪潮”中,民生银行可以说是“走在前列”,且动作较为激进。
据凤凰财经报道,近日网上流传着一笔与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转账交易,付款信息截图显示,一名员工7月份只拿到了2420元,这是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员工看到一季度的年终奖后惊呆了;有分行将季度奖金下调25%;有员工表示这就像打发乞丐,果断离职。
如果你浏览各大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你很容易看到一系列自称是中国民生银行员工的投诉:
“一下班,厕所里的灯就灭了。”
“即使在最热的夏天,除非必要,我们也不会打开空调。”
“业务营销费用和收到的弹性福利都有所减少。”
…
从这些投诉中,大家可以看到民生银行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但“创意”不止于此,民生银行对即将退休的管理层也采取了行动,近日,民生银行被“转非员工”的老领导,已被人力资源部要求返回工作岗位。
据说电脑和电话都配齐了——当然,只能登陆内网,这就意味着,一批快60岁的老同志,连用电脑炒股都做不到。
“转非员工”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一种银行福利,很多总行、分行营业部、中后台的管理人员,可以提前享受退休生活,保留职称,薪酬福利基本不变。
如今,这种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即将消失。
但讽刺的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转业”的老领导能够重返工作岗位。
要知道,这些人已经退出这个行业很久了,很难指望他们再创造任何效益。
正因如此,有市场人士猜测,民生银行此举或是为了降低转非员工的薪酬,毕竟返岗后如果继续面对KPI,老同志们未必能满足,降低他们的收入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老同事重新开启事业,毕竟他们还没到60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纪,可以拿出成绩!
2023年,民生银行员工平均薪酬为50.9万元,较上年减少4600元。不过,尽管平均薪酬有所下降,但对领导班子的激励仍然很高。
2023年,中国民生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薪酬合计4681.7万元,位居银行业第一!你敢相信吗?
其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个人年薪为373.52万元,位居A股上市银行第一名。
写到这里,不禁感叹民生银行员工的优秀,一边承受着降薪浪潮,一边感受着董事长的薪资,那是银行业最高的,每天吃柠檬也能有出色的业绩,真是坚强啊。
不过,客观来讲,民生银行董事长拿天价薪酬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座位坐起来确实不舒服。
中国民生银行作为第一家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股份制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主体。
几十年来,其充分享受了独特股权结构带来的发展红利,但也遭受了不少损失,埋下了发展的隐患。
这是从哪里来的?
民生银行的顽疾在于股权结构极不稳定,无人能对民生银行的最终经营业绩负责,股东关系难以平衡,关联交易盛行,影响深远。
近年来,民生银行无端收到多张天价罚款。
例如,2023年7月,中国民生银行被银保监会罚款897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62亿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大关联交易未经董事会审议”。
高额的关联贷款也消耗了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使其经营陷入困境。
因此,民生银行董事长的薪酬中其实包含了平衡股东关系的报酬,高迎欣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他上任后采取的策略,就是把民生银行与这些股东的矛盾曝光出来,并坚决处理。
2023年10月,民生银行对泛海相关公司提起两起诉讼,要求其偿还贷款本息。2024年5月,民生银行再次提起诉讼。
这看上去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民生银行已经开始解决绑在它身上的最难的问题。但换言之,这也表明任务有多么繁重,压力有多么大。
毕竟类似的结还有很多:
东方集团持有民生银行2.92%股份,质押率为99.03%;
上海建特持有民生银行3.15%股份,质押率100%;
同方国信、深圳立业还分别持有中国民生银行4.31%、4.49%的股份,质押率分别为98%、71.96%。
高调的“战争”看似激进,但或许是高迎欣精心策划的策略,只有双方正面交锋,才有机会打破僵局。
你要知道这些公司背后的人都不是普通人,张宏伟、孙明涛、史玉柱、刘勤勤都是厉害人物,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
民生银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值得观察的重要一点是高迎欣对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成立战略客户部,将战略客户纳入总分行统一管理;
比如,强化分行行长的权威,弱化分行明星客户经理的自主权;
比如,增加顾客相关指标在考核中的比重。
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人事变动,涉及投资银行部、网络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交易银行部、地方分支机构等多个下属机构。
这些眼花缭乱的举措,又将把民生银行带向何方?有分析指出,民生银行改革的最终形态或将是这样描述的:
它披着民营股份制银行的外衣,但风格将越来越像“国有银行”
这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更加注重稳定;第二,国有资产可能会发挥更大作用。
这听起来当然是好事,但是,这能满足市场对民生银行的期待吗?毕竟,民生银行在董文标时代,也曾是创新能力很强的银行。
它从一家资产规模仅有86亿的“袖珍”银行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银行,只用了13年时间,商业贷款、业务部门等新事物层出不穷。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生银行的锋芒似乎也渐渐消退。
洪崎董事长上任后,民生银行“跟风”选择大举投资房地产,导致风险暴露,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粗放式发展的恶果逐渐显现。
要想走出沼泽,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修炼内功。
2015年以来,中国民生银行启动了一系列改革,但似乎始终流于表面、事与愿违。
各种“改革”宏大叙事相继抛出,市场混乱。
被誉为“中国民生银行乃至中国银行业史无前例的全面转型计划”的“凤凰计划”,以及随后的“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均是如此。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民生银行希望通过这些旗帜鲜明的动作,向市场证明:
最前卫、最具创意、最具开拓精神的改革试验田并没有褪色,中国民生银行依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中的明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改革并未掀起什么巨大的波澜,只留下昙花一现的痕迹。
《财新》曾这样总结民生银行的问题,非常准确:
“民生银行需要浴火重生,但首先我们要了解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是经济周期和民营企业现状?还是他们自身的战略失误和管理失误导致经营失败?还是如行内外人士质疑的那样:一些股东和行内外权贵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银行利益之上,导致风险控制彻底丧失?
客观来说,以上三个原因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
或许,无论民生银行经历多少波折,都无法回避一个核心问题:民生银行要做一家什么样的银行?
董文标时代,一切“大胆”创新的背后,都是“民生银行要做有特色的银行”的宣言,其快速成长创造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史上的奇迹。
如今,高迎新的改革已经进行到一半,他也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