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6家基金公司积极申购自家股票!
今年面对市场波动,不少基金公司积极主动购入自有基金产品,与市场共克时艰。一般而言,基金公司自购基金,是出于对市场长期前景的信心,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自购提振信心,稳定基金规模,响应政策引导等考虑。
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已有126家公募基金公司申购自有产品,从净申购金额来看,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的净申购金额超过5亿元。
从数量上看,南方基金今年以来认购倍数已达649倍,中欧基金、景顺长城基金认购倍数均超过300倍,19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认购倍数超过100倍。
从以上数据看,基金公司自购金额最多的基金多为货币基金,但深入分析整体市场走势后我们发现,今年以来股票基金的自购活动其实更为活跃。从整体市场来看,虽然今年A股波动频繁,但基金公司已连续8个月为股票基金的净买入者。
自购股票基金与市场紧密相关
总体来看,基金公司在A股市场表现不佳时自购股票基金的行为,可能源于其对市场未来走势持相对积极的态度,趁着市场低迷时期的投资机会,选择在此时自购,希望在未来市场回暖时获得更好的收益。同时,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也有助于缓解市场恐慌情绪,提振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信心。在今年主动股票型基金赎回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
我们来回顾一下机构自购股票基金过去的行为,根据现有的数据,从2012年到2024年,基金公司每月股票基金净买入量显示,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基金公司在一些关键时点多次加大对股票基金的集中自购:
2015年6月至8月,A股市场因流动性枯竭而出现大跌,多数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并在2015年5月达到一个小高峰,当月股票型基金净申购金额达4.6亿元,自购后约两个月,市场触底反弹。
2021年9月-2022年3月。受新冠疫情冲击,市场由涨转跌,基金公司开始加大自购力度。此次自购持续时间较长,出现两次自购高峰,均在3月结束。一个月后,市场在4月底触底。此外,同年10月又出现一波自购高峰,随后市场出现反弹。
2023年9月-2024年1月。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积极迹象并不明显。其次,尽管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印花税等,但市场对这些政策的反应比较冷淡,显示出投资者信心不足。在此期间,基金公司仍在积极申购自有股票,春节后市场有所回升。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基金公司在关键时期的集中自购往往是对冲市场波动的一种策略,同时也给市场传递了信心。虽然自购通常发生在估值相对较低的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触底,但可以作为参考,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市场未来的走向。
ETF、联动基金成为自购主力
从今年以来基金公司申购的股票型基金来看,易方达中证、国泰上证综指ETF连接A、南方中证线上消费ETF的净申购金额分别为5000.3万元、0.49亿元、2999.69万元。
此外,今年净申购金额超过2000万元的基金有18只,从自购基金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在主动自购时,倾向于选择新发行的基金,尤其是ETF及其挂钩基金。
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基金公司购入的前20只股票型基金,大部分都是2024年成立的新产品。一来可能是因为新基金在成立初期需要自购,满足成立门槛;二来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自购也能传递出积极的市场信号,可谓一举两得。而且ETF挂钩基金可以在场外以较低的门槛参与ETF投资,扩大了投资者群体。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新发行的ETF及其挂钩基金成为基金公司自购的不错选择。
总体来看,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基金公司自购行为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针肾上腺素,从侧面稳定了信心。但市场走势受无数变量影响,短期大起大落往往带有极大不确定性,基金公司自购只能说是用积极的角度看待市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