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地量逆回购操作,净回笼资金,平抑短期资金面波动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月末刚过,央行就在公开市场进行了现场操作。

9月2日,央行宣布为保持银行体系合理流动性水平,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3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为1.70%,同日有4710亿元逆回购到期。

综合市场分析,资金面跨月宽松延续,央行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节奏,平滑资金面短期波动,预计9月流动性缺口基本不出现。加之8月央行实施市场长期关注的国债交易操作,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工具进一步拓展。展望后市,央行购售国债将成为流动性注入方式,在流动性缺口较大的时期,可通过买入国债来调节流动性,未来不排除出现流动性净回笼的可能。

公开市场持续净回笼

央行公开市场已连续两天出现净回笼,且规模逐步增加,但这并未改变宽松的货币形势。

“央行小规模逆回购操作出现资金净回笼,符合市场预期。”光大银行宏观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对财新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月初市场流动性有所放松,央行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回收过剩流动性,确保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回顾上周(8月26日至30日),跨月货币市场宽松程度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央行共进行14018亿元逆回购、3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当周逆回购到期11978亿元,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5040亿元。

即便是在月底前的最后几个交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投放的货币量也在逐日减少,从8月27日的4725亿元,减少到9月1日的301亿元,再到9月2日的35亿元。

月内资金价格保持平稳,截至8月30日收盘,银行与储户之间一天质押式回购(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跌至1.53%,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跌至1.70%。

进入9月,资金面继续宽松,据Wind统计,9月2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涨跌互现,隔夜利率报1.5160%,下跌1.3BP;7天利率报1.6890%,上涨4.2BP;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下跌1.32BP至1.5190%,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跌0.85BP至1.6912%。

周茂华表示,近期货币市场的表现符合以往经验,上月末央行适度增加逆回购操作保货币市场,加之特殊时点过后机构短期资金拆借意愿增强,短期内市场流动性将出现明显宽松。央行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节奏,平滑货币市场短期波动,释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心,稳定预期。

中信证券发布9月流动性展望报告称,9月流动性不存在缺口,但国债供给与财政支出错位可能在月中对资金面造成扰动。在“保持正常的收益率曲线上倾”的指引下,预计央行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证资金面稳定,但同时也将控制长期利率窄幅波动。

周茂华也预计,央行有丰富的工具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积极的财政、稳健微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9月份市场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

流动性管理工具进一步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8月份的震荡格局后,国债指数在9月第一个交易日再创历史新高,9月2日,国债指数全天上涨0.09%,收于216.47点,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国债期货全线飘红,截至9月2日收盘,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上涨0.58%,10年期、5年期、2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上涨0.29%、0.23%和0.11%。

央行地量逆回购操作,净回笼资金,平抑短期资金面波动插图

市场认为,在“资产荒”背景下,债市已呈现“脱敏”态势,8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对国债“买空卖多”为净注入,也意味着政策取向仍在宽松。

8月30日,继宣布“借贷融券卖出”后,央行实施了市场长期关注的国债买入卖出操作。据披露,央行8月份实施了卖空买入国债的操作,全月净买入面值1000亿元。

综合市场分析,这不仅体现了央行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为未来流动性合理充裕状态埋下伏笔,也意味着流动性管理又增添了新的工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央行调控国债收益率曲线、维持合理国债利率期限利差和长期利率水平的意图,避免市场过度投机和潜在金融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央行净买入国债实际上向市场注入了基础货币,增加了释放流动性的手段,不仅为经济复苏保持了适宜的货币环境,也体现了货币政策框架的进一步演进,逐步淡化MLF的货币注入作用,以国债净买入取而代之。后续MLF到期量较大(9月至12月MLF到期量分别为5910亿、7890亿、1.45万亿和1.45万亿元),或将迎来置换窗口期,也能起到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的作用。

此外,温彬认为,央行净买入国债也将向市场释放控制信号,长期债券市场利率大幅下行突破的可能性较小,短期产品因流动性较好和非银机构的配置需求或将更受青睐。

国信证券研报称,央行首轮国债交易本质上是一场将传统流动性调节与利率有效性相结合的“反向扭曲操作”。此次操作中,央行不仅实现了千亿元长期流动性注入,还避免了通过“买空卖多”加剧长期利率单边下行趋势。短期来看,国债买卖将部分替代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下调,作为流动性吞吐量的新“锚”,MLF将逐渐淡出,未来准备金率调整将更多侧重于信号传递。中期来看,国债买卖可以优化央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端国家信用占比,进而将人民币发行的“锚”由外汇储备转向国家信用。从更长期看,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呈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深度联动的特征,而国债购售将成为联动的“压舱石”和抓手。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央行国债买卖将逐步走向常态化,基于维持正常上倾收益率曲线的目标,长短期国债买卖或将持续。从净购买规模来看,国债买卖已成为一种流动性注入方式,在流动性缺口较大的时期,可以通过购买国债来调节流动性。自然,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流动性净回笼的局面。

温斌进一步分析,如果今后央行在每个月末公布当月公开市场买入卖出情况,或将产生一定的货币政策信号效应,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实现更好的预期管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