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国家定调了!一系列积极信号给平台经济注入了一针信心,阿里巴巴迎来了新生。

@新熵原创

作者:肖炜 编辑:Ying Fern

最近,阿里方面传来不少好消息!

首先是8月28日,阿里巴巴在香港完成双重主上市,随后8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宣布阿里巴巴整改完成三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明确,平台经济迎来重大利好消息,阿里巴巴股价应声上涨。

作为行业龙头,受拼多多、抖音等新兴力量的冲击,阿里巴巴的市场份额和市值持续承压,近年来阿里巴巴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动剧烈,业绩也受到影响,业绩跌宕起伏,导致外界对阿里巴巴的质疑声不断。

见状,马云在内部信中进行了反思,承认阿里巴巴过去几年确实犯了错误,需要以零基础的心态重新开始,迎接市场的挑战。

变革从创始人的内心开始,其中的寓意更是顽固而凶猛:阿里巴巴不肯认命。

阿里西退东进 业绩回暖

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插图

阿里巴巴重返港股的时机恰到好处。

8月15日,阿里巴巴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阿里巴巴当季营收2432.4亿元,去年同期为2341.56亿元,同比增长4%。除桃天集团外,各业务板块均出现亏损。作为其最大业务,桃天集团2024年第一季度GMV时隔两年重回两位数增长,并在第二季度实现GMV高速增长。

数据出炉,市场一片叫好,但在此之前,阿里巴巴的日子却不好过。

2019年,马云退休,阿里巴巴进入动荡期。姊妹公司蚂蚁上市失败、拼多多追赶、抖音入局。接二连三的市场变化动摇了市场对阿里巴巴的信心,这也反映在其市值上,2020年达到8000多亿美元的峰值。此后,阿里巴巴股价连续三年下跌,目前不到其市值的四分之一。

阿里巴巴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流量增长遭遇瓶颈,导致其在拥抱商家还是拥抱用户的路线出现分歧,在基本面上形成恶性循环。

市场信心的动摇间接导致阿里巴巴不断回购自有股票,2023年阿里巴巴斥资95亿美元回购了8.979亿股普通股,而刚刚过去的2024财年,阿里巴巴又共计投入125亿美元用于回购,回购规模位居在美上市中概股之首。

但阿里巴巴的股价却迟迟未能企稳,尤其在国际形势竞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体遭遇重创,就连阿里巴巴也未能幸免,外部经营环境不佳,对阿里的生存是有利的。

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西退东进成为必然,而香港自然成为阿里巴巴重新上市的目的地。

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插图1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阿里巴巴此前已经完成在香港的二次上市,此次回归香港,是形成美国和香港双重主上市。

二次上市,是指已在境外上市的发行人,以其所在交易所作为其第一上市地,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进行第二上市,第二上市后,发行人发行的股票可在主要上市地交易,与香港同步上市交易。

双重主上市是指在一家或多家交易所拥有第一上市资格的发行人同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进行第一上市。双重主上市与第二上市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场所的实体地位对等。

说白了,阿里巴巴的港股股价将独立于其美股价格,或者说独立于美国市场土壤。

这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中概股来说至关重要,8月23日消息公布后,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场股价上涨3%,创5月份以来新高,市场看好。

这种情感对于阿里来说,是久违的。

受到重创的阿里巴巴开始打击拼多多

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插图2

很难想象马云这几年的退休生活是否安逸,但从外界看来,他似乎处于“退休不休息”的状态。

2019年,张勇接替退休的马云执掌阿里巴巴。彼时的阿里巴巴已在互联网红利浪潮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无论在资本还是业务上都已展现出扩张的思维。优酷、虾米音乐、中国万网、高德、饿了么、银泰、大润发等数十家企业被纳入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而竞争对手拼多多、抖音尚未成为主流。流量见底的说法还未成为舆论,所以后马云时代的阿里巴巴在危机面前反应迟钝,直到竞争对手逼近时才从梦中惊醒。

打醒阿里巴巴的,是拼多多。2015年刚上线时,拼多多主打农产品领域的团购模式,为了扩大用户规模,还独创了“看一刀”裂变法,既粗暴又高效。2016年至2018年,拼多多活跃买家数连续多年在1亿左右增长。虽然拼多多早期用户规模增长迅速,但由于业务重合度较低,其目标用户群体与阿里电商仍有明显差异。

真正的变化始于2019年,拼多多在618大促推出“百亿补贴”后,阿里在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用户群体开始向拼多多倾斜。据统计机构统计,2019年至2021年,拼多多在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用户群体开始向拼多多倾斜,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用户增长率分别达到38.2%和43.4%。

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插图3

对阿里巴巴更大的打击出现在拼多多发布去年第三季度财报后的交易日,当时拼多多总营收688.404亿元,同比增长94%,在高增长业绩刺激下,拼多多股价一度上涨逾18%,总市值一举超越阿里巴巴。

败给从农村起步的拼多多,对阿里巴巴打击很大,内部网一位员工悲观地表示:“看似不起眼的小伙,即将成为老大哥。”

当时阿里在困境面前的想法是,被超越就跟随、模仿,淘天下去年年底开始与拼多多交手,涨价、向用户权益倾斜,推出后付款服务,退款、88VIP退货包邮等策略在拼多多运营中也仅此而已。

不过,虽然随后的财报显示,淘宝GMV同比增长高个位数,订单量同比增长双位数,88VIP会员增至超4200万,但实体拼抢的副作用也显现出来:淘宝的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速大幅下降。显然,低价策略的受益者并不包括商家。

画虎不成画狗,阿里巴巴再度遭遇尴尬。拼多多凭借高劳动效率、低价策略、重视卖家等优势,占据了淘宝电商市场份额,但在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下,同样的策略却没有起到同样的效果,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线,对阿里巴巴来说显然更为迫切。

随后阿里巴巴做出重大转变,淘宝对退款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加强对商家权益的保护,同时,淘宝也开始刻意放弃低价策略,转而注重实现用户价值。

然而,放弃低价会影响其高增长,而保持低价又会挫伤商家的积极性,面对这种困境,阿里巴巴选择牺牲短期利润,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高管强调,预计其还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资本支出,支出重点是捍卫电商市场、拓展阿里云和海外业务。

用利润保底,阿里重回互联网战争时代。这不是一个容易接受的选择,但却是最现实的选择。回归港股后,阿里既保证了绝对规模,也保证了盈利能力,只有这样,市值才能继续上涨。相比拼多多攻城略地,阿里成功回归香港,也意味着必须反击。

向核心收缩,向估值靠拢

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插图4

确实,阿里放弃利润,转向流量和规模,其本意是想向市场证明谁才是老大。在资本的逻辑下,谁的市场份额大、话语权大,谁的市值就大;同样,市值也是市场地位的证明。这个重要的数据,是阿里向投资者报告时必答的问题。

被后来者超越的阿里巴巴,也逃脱不了市值质疑,它不远万里重返香港,解决这一问题,但说到提升市值,时机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因素。

对此,与阿里巴巴同属一脉的蚂蚁集团感受到了阵痛。2020年,蚂蚁集团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甚至已发布A、H两地发行定价公告,发行价定为68.8元/股(H股发行价为80港元/股,折算后同),以此计算蚂蚁集团估值约2.1万亿元,若成功上市将使其成为A股市场第一大股。就在全球市场聚焦蚂蚁之际,这家超级金融科技公司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却缺人手。上市计划失败后,蚂蚁集团今年估值已跌至5700亿元,与昔日辉煌相去甚远,再度IPO的消息不时传出,可见蚂蚁集团已经陷入了慌乱之中。上市步伐也明显放缓。

如今,阿里巴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后马云时代,阿里巴巴拥有众多业务板块,但面对拼多多等对手的竞争,张勇曾倡导推动“1+6+N”组织架构改革,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下成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业务、本地生活、国际数字业务、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事业群和数家业务公司。各事业群和业务公司各自成立董事会实施事业群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下的控股公司管理体制。

国家定调平台经济,阿里股价应声上涨,迎来新生插图5

这次组织变革中最大的举措就是拆中台,这实际上区分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客观上分散了各个业务与阿里巴巴主体的联系,尤其是六大事业群之外的“N”家公司,包括盒马、银泰、飞猪、羚羊等,身份和地位开始变得尴尬。正是在那时,阿里巴巴开始剥离非核心业务,包括圆通速递、红星美凯龙、丽人丽妆、分众传媒、千方百计、美年健康、居然之家、光线传媒等公司相继发布阿里巴巴股权转让公告。据统计,仅2024财年前9个月,阿里巴巴就完成了价值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

不过,阿里巴巴虽然一直在截断,但在强化核心业务方面,其却表现出更多的观望和犹豫。

去年调整组织架构后,阿里巴巴曾计划IPO菜鸟。然而,在冲刺上市180天后,今年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旗下物流子公司菜鸟智能物流网络有限公司撤回在港交所的首次公开募股及上市申请。

当时,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给出的理由是,“鉴于菜鸟对阿里巴巴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我们在构建全球物流网络方面看到的重大长期机遇,我们认为现在是阿里巴巴加大投资的时机。”对于新秀来说,这是正确的时机。

言外之意是估值没有达到阿里巴巴的预期。与菜鸟类似的还有盒马,虽然其创始人侯毅已经退休,但盒马经过一系列改革已经扭亏为盈,关于盒马上市的传闻已经很多,阿里巴巴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原因在于,2022年盒马的估值还是100亿美元,但2023年底也只有30-40亿美元,即便现在已经反弹到60亿美元,但阿里巴巴为提升核心战略作用所做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

从业务板块来看,电商仍需突破,云计算如火如荼,新零售估值过低,物流依赖淘宝,在所有业务都未遇到理想上市窗口的情况下,阿里巴巴回港IPO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虽然阿里巴巴从多元化到核心聚焦的扩张之路前途尚不明朗,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阿里巴巴不肯认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