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首个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买短卖长操作影响深远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界面新闻编辑|江一曼

“公开市场国债交易业务公告”专栏开设两天后,央行发布首份国债交易业务公告。

8月30日,央行宣布,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开展2024年8月份公开市场国债交易操作,买入短期国债,卖出长期公开市场操作中部分一级交易商买入国债,全月净买入面值债券1000亿元。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获悉,“买空卖多”操作主要是为了适度提高长期债券收益率,保持国债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考虑到央行持有的国债由于主要为此前注入中投公司的特别国债,期限相对较短,且容易识别,央行8月份卖出的长期国债可能来自央行借款。

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一大举措,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出售国债来提供或收回流动性。未来,国债可能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渠道。人民银行释放基础货币(即人民币发行锚定国家信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可能进行调整。这些变化对于打造强势货币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建设金融强国。

8月份,央行净购买国债释放的流动性与MLF净回笼量基本相当,保持了中长期流动性基本稳定。在2017年保持平稳甚至略有下降之后,今年以来,央行净购买国债释放的流动性与MLF净回笼量基本相当,保持了中长期流动性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对中央政府债权”将在8月份反弹。

长期债务或借款

8月28日,央行在官网公开市场操作栏目新增“公开市场国债交易业务公告”栏目,市场预期央行即将开展国债交易。两天后,也就是8月30日,央行发布首张国债交易业务公告。

央行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入短期国债,向部分一级交易商卖出长期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1000亿元。买入和卖出规模央行并未披露债券发行规模,也未透露买卖个别债券的信息。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次抛售的长期国债可能来自于央行借入的国债。

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显示,目前央行持有的国债余额为1.52万亿元,结合其他公开信息,央行持有的国债明细主要为17特别国债01(4000亿元,到期)截至8月29日,我国共发行特别国债17期02(2000亿元,剩余期限3年)和特别国债22期(7500亿元,剩余期限1.28年)。

“这些国债的期限一般较短,债券简称也比较突出,如果是央行卖出,市场当时就知道交易对手是央行,而国债市场今天才知道“央行买了债券,因此央行抛售的长期国债可能来自于央行借入的国债。”上海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投资总监8月30日表示。

今年7月1日,央行宣布,为保持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在审慎观察和研判当前市场形势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国债拆借操作。一级交易商近期将参与公开市场操作。

7月5日,央行表示,已与多家主要金融机构签署了债券借贷协议,签署协议的金融机构有数千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国债可供借出。央行将以开放式、信用式的方式借入国债,并根据债券市场运行情况继续借入、卖出国债。

保持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虽然央行债券购售的诸多细节仍不明朗,但“买空卖多”是肯定的,市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影响债券收益率曲线,适度提高长债收益率,从而维持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一轮牛市,Wind数据显示,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从去年底的2.56%和2.83%降至2.17%和今年8月末为2.37%,分别下降39BP和46BP。同期短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小,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

对于长期、超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央行已多次指出,长期债券收益率已偏离合理区间。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美国硅谷银行风险事件告诉我们,央行需要从宏观层面观察和评估金融市场的形势。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及时纠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积累。当前,要特别关注一些非银主体持有大量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定期债券,保持正常的上倾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央行8月9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国债收益率持续快速下降,6月下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2.2%的20年新低,明显偏离合理中枢,金融风险持续积累。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8月21日表示,今年以来,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导致期限利差收窄甚至趋于平缓债券市场信用利差大幅缩窄,长期国债利率偏离合理区间,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倾向。鉴于债券市场风险不断积累,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债券市场风险,对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金融机构,央行有责任发出风险警示。

前述券商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表示,“买空卖多”主要是为了收益率曲线控制,维持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背后的原因显然是央行认为长期债券市场产量太低。

货币政策的一大步

现行规定明确禁止我国央行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但允许其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透支政府财政,不得直接认购、承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中国人民银行法》也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货币政策:......(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和外汇。

历史上,央行也进行过国债交易操作,2000年至2003年,央行多次进行国债买断交易,主要试图通过国债买入卖出来调节流动性。

但2004年以后交易量逐渐减少,同期央行主要通过外汇储备提供基础货币和流动性,而2014年以后,人民银行主要通过MLF、PSL、等(纳入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存款类公司的债权”项目)。

央行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24年7月末,央行外汇储备、对其他存款类公司债权、对中央政府债权余额分别为22.2万亿元、16.4万亿元、1.52万亿元。万亿元,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50%、37%和3.4%。

图片

对此,有研究认为,基础货币依托于外汇储备,本质上锚定美元信用;基础货币通过MLF等再贷款提供,货币发行的底层资产是转化为银行信用,同样面临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因此研究建议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进一步丰富资产端的国家信用。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尹剑锋认为,依附性货币不可能成为强势货币,主权信用货币是成为强势货币的必要条件。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客观上需要建立主权信用货币发行模式,而国债必须成为人民银行发行基础货币的主渠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此次宣布的国债交易操作是中国货币政策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国债交易提供或回笼流动性,基础货币将逐步锚定国家信用。国债可能成为央行释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央行资产负债表也将发生调整,即中央政府债务可能成为央行最重要的未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会议还提出要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和完善基本货币投放方式,逐步增加国债购售规模。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

潘功胜6月19日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买入债券市场注入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具备。国债二级市场发行上市业务逐步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把国债交易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并不意味着要实行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入也有卖出,并结合其他工具,共同营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潘功胜强调。

8月份,央行净购买国债1000亿元,这意味着央行向市场注入了1000亿元的流动性。8月份,央行进行了3000亿元的MLF操作,4010亿元的MLF操作。当月有1000亿元MLF到期,净回笼亿元。上述操作意味着,央行净购入国债投放的流动性与MLF净回笼规模大致相当,中长期流动性保持稳定。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