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将于8月29日到期的4000亿元特别国债,财政部将延续往年做法,继续采取滚动发行方式,向相关银行等机构发行2024年到期的特别国债,所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当月到期的本金。
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央行买断特别国债上述操作,是央行重新发行此前定向发行的特别国债的例行操作。
政府继续发行特别国债,央行进行例行购买操作
2007年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主要为10年期和15年期,自2017年起陆续到期。上述部分特别国债在2017年和2022年到期时,财政部将向相关银行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偿还。其中,“07特别国债01”于2017年8月29日到期。当日,财政部定向发行了6000亿元特别国债,其中4000亿元为7年期(即“17特别国债01”),2000亿元为10年期(即“17特别国债02”)。前者到期日为2024年8月29日。
2017年8月29日,财政部定向增发6000亿元特别国债,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购入6000亿元特别国债,今日央行又对续发的4000亿元特别国债进行同样操作。
“央行购买4000亿特别国债,是央行定向补发此前已发行特别国债的例行操作,这与市场普遍理解的央行扩充货币政策工具箱、在二级市场买入卖出国债、调控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等做法不同。”王庆指出。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今日是到期债券的展期,依然采用“融资发给银行、银行传导给央行”的模式,因此不会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债券市场供求,也不会影响央行和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
央行将开始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8月29日,央行官网在公开市场业务板块新增《公开市场国债交易业务公告》。王庆认为,此项操作有望在短期内开展。这也意味着未来央行国债交易将具有更高的市场透明度,有利于与市场沟通,及时传递政策信号,促进货币政策传导。
央行行长此前宣布,将逐步把二级市场债券交易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这意味着我国基础货币供给渠道的拓展,也为央行引导市场利率由短期向长期传导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即当央行认为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过高时,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中长期债券,推高相应债券价格,引导债券收益率下行;反之,则可以卖出债券,引导债券收益率上行。
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逐步加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债购售比重。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一致性,加强逆周期调控,增强经济持续回升的后劲。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供应量方式,逐步加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债购售比重。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必要时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加大国债购售规模,从实施效果看,利率单边下行趋势或将被打破。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领衔的团队指出,从历史沿革看,21世纪以来,我国基本货币释放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2001年至2013年,依靠外汇存款被动释放基础货币;2014年至今,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PSL(质押补充贷款)等创新工具主动释放基础货币。但现行基础货币释放方式存在灵活性不足、稳定性不足、成本过高、使用过度可能扭曲市场功能等问题,亟待寻找改进基础货币释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新方式。
钟正生团队认为,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交易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使其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新渠道,将有助于缓解上述问题,同时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市场提供可靠的中长期产品定价基准,这一改革值得期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冲
责任编辑:岳彩洲
杨旭丽 校对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