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827新政”实施整整一周年,“827新政”明确提出将分阶段收紧IPO节奏,随后新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减少。
Wind数据显示,“827新政”实施一年来,沪深京三大交易所新上市企业数量共计129家,较去年同期的422家大幅下降69.43%。分板块来看,即便是降幅最慢的主板,近一年来新股IPO数量也缩水47.76%,由去年同期的67家降至35家;降幅最快的科创板,新股IPO数量下降幅度高达83.33%,由102家降至仅剩17家。
今年春节后上市速度明显放缓,2月9日至今,A股累计新上市企业38家,平均每月6家左右;去年8月27日至2024年春节前,新股数量平均每月17家。
新股IPO数量大幅下降,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综合受访对象的看法,目前每月不足10家企业的上市节奏是一个阶段性特征,随着股市的回暖、退市企业的增多,IPO上市节奏有望加快。
但值得注意的是,加速还需要一段时间,资本市场需要保持投融资的动态平衡,在股市资金和退市企业都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二级市场IPO承载力比较低,这种情况下只能保持比较低的上市节奏,降低A股市场下跌的概率。
同时,即便后续IPO步伐加快,也很难回到过去每年三四百家新上市公司的高速增长时代,每年200多家才算是比较现实的上市速度。
“过去监管部门鼓励企业加快上市,现在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理性上市、量力而行成为新股发行的新基调。从近日出台的IPO收费新规(《规定》)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不少受访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据受访者介绍,一方面,《规定》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给予企业上市奖励。实践中,为了鼓励企业上市,地方政府给予企业上市奖励的情况屡见不鲜。获得奖励也成为一些企业选择上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规定》要求保荐机构、审计机构是否收费、收费多少不得以股票发行上市的结果作为条件,同时禁止以签订补充协议或者其他协议等方式规避监管收取费用。《规定》还要求发行人的招股说明书或者其他相关信息披露文件应当详细载明各类中介服务合同的收费标准、金额、付款安排等信息。
实践中,IPO企业支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与是否上市高度挂钩,除去承销费用,一般至少有一半的中介费用是在上市后支付的。一些投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抢项目,不惜大幅降低上市前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上市失败,企业支付给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往往无法覆盖相应中介机构的投资成本。这也意味着,如果按照《规定》执行,企业上市失败需要承担的成本将大幅增加。
“对企业来说,成功上市没有更多的奖励,但上市失败又会产生一大笔额外成本,企业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上市。对于没有把握IPO成功的企业来说,放弃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受访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当选择IPO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时,上市节奏不再回到过去的高速度也是理所当然。”
全流程严格监管成为新常态
与新上市企业数量减少近七成相对应的是退出上市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
Wind数据显示,“827新政”实施以来撤回申请的公司数量已达459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61家,同比增长131.82%。其中,主板撤回数量和增幅最高,共撤回材料159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15家,增幅261.36%;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分别撤回63家、39家、44家,同比分别大幅增长75.90%、100.00%、137.5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被拒数量大幅增加的背后,是IPO全流程严监管和上市标准提升的推进。4月12日发布的“国九条”及其配套措施,是上市标准提升和严监管推进的标志性信号之一。新“国九条”发布后,被拒企业数量也进一步增加。
根据IPO新规,主板、创业板净利润最低标准分别提高至1亿元、6000万元;科创板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更加严格,近3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8000万元以上,公司主营业务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由最低5项调整为最低7项,近3年营业收入最低复合增长率由20%提高到25%。
上市标准提高后,一些原本打算等待的公司意识到很难满足新的上市要求,因此纷纷撤回材料、终止IPO进程。
Wind数据显示,新“国九条”发布前,每月撤回申请的公司数量大多在35家以下,4月份这一数字增至51家,6月份更是翻倍至119家。
不过,随着不符合新上市要求的公司纷纷撤回申请,8月份以来撤回数量有所减少,截至8月26日,月内仅有16家公司撤回申请。
持续推进严监管也是不少公司退出的关键,目前无论是IPO筹备公司还是保荐机构的监管都已经明显加强。
一方面,现场检查比例大幅提升。具体来说,对IPO公司现场检查的抽检比例由5%大幅提升至20%,现场检查监管总体比例提升至不低于三分之一。受访保险代理人表示,一旦有公司被抽中现场检查,被撤单甚至罚款的概率比较大。
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先查后撤”,意味着IPO即使撤回也会被调查,撤回IPO的企业仍有可能被判定为欺诈发行,面临严厉处罚。2024年以来,被选为现场检查后撤回材料的思尔信、华道生物先后被判定为欺诈发行,共计罚款1650万元、1150万元。
同时,当企业被抽查或者发现问题时,中介机构还会面临延长检查时间甚至被调查,罚款也往往会随之而来。
“在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措施之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中介机构都变得更加谨慎,不再敢轻易‘包装’,IPO被否数量暂时有所增加,后续新股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上述受访者表示。
IPO融资普遍超额认购的时代已经结束
除了撤回IPO申请企业数量增加、新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之外,“827新政”以来,我国IPO生态还发生了诸多显著变化。
募资规模大幅缩减是典型变化之一。据Wind数据,从IPO实际募资情况看,以往超额认购20%甚至50%的情况屡见不鲜。以2022年8月27日至2023年8月26日数据为例,422家新上市公司中,超额认购超过20%的公司有165家,占比39.10%;超额认购超过100%的公司有39家,占比9.24%;超额认购超过200%的公司有8家;募资规模最高的华宝新能源,募资完成率高达540.34%。
“827新政”出台后,情况则完全不同。不仅超额认购公司数量大幅减少,而且大量公司募集资金不足。2023年8月27日至2024年8月26日上市的129家公司中,79家公司募集资金不足,占比超过60%;46家公司募集完成率不足80%,占比35.66%;10家公司实际募集资金不到预计募集规模的一半;募集完成率最低的明星科技,预计募集资金30.99亿元,但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仅为6.81亿元,募集完成率仅为21.96%。
新上市公司普遍认购不足,伴随而来的是发行市盈率的下降。
“827新政”实施一年后,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仅为30.55倍,较新政前下降12.07倍。其中,主板市盈率下降最为明显,由90.63倍降至25.78倍,下降64.85倍;创业板次之,较上期缩水45.10倍至29.96倍。
从新上市中获利的时机已经到来
企业上市难度加大,成功上市的幸运儿募资规模大幅下降。对于计划上市的企业来说,“827新政”无疑面临一定冲击。但对于买入新股的投资者来说,其实是个好消息,几乎稳赚不赔的好日子又来了。
上市首日股价大涨是A股的典型表现。Wind数据显示,继2021年四季度小部分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发行价后,随着“827新政”后上市节奏的放缓,它们再次转为上市首日大涨。截至8月26日,2023年11月以来上市的95只新股中,仅今年2月8日上市的上海和晶上市首日小幅下跌6.31%,93只新股首日涨幅均在17%以上。按收盘价计算,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超过50%和100%的新股占比分别为67.37%和56.84%; 16只新股涨幅超过200%,科码科技、利安科技、鸿盛华源、中远通信上市首日涨幅达300%~400%;百通能源、惠成真空涨幅超过750%,分别达753.07%、752.95%。
新股上市后集体暴涨,意味着买新股就能赚钱,导致网上新股中签率大幅下降。
Wind数据显示,“827新政”以来上市的129家公司中,中签率超过1%的仅5家,占比3.88%;中签率最高的骑士乳业也仅为3.52%;而去年同期上市的422只新股IPO中,中签率超过1%的多达61家,占比14.45%;中签率超过10%的有11家;华光广海大道中签率最高,达23.41%,三湘科技中签率也高达22.60%。
在受访人员看来,新股发行保利虽然能为投资者带来较为优厚的收益,但也容易引发“无脑新股发行”,尤其是引发网下机构投资者乱报价,进而导致新股发行价格不合理。一旦发行价过高,将埋下上市首日大幅上涨的隐患,一段时间后股价将不断跌破发行价。股价大跌造成的损失必然由投资者买单。
“新股上市有涨有跌,投资新股有得有失,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资本市场生态。”一位保险代理人直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