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较往年下降60%,其股价基本就会遭遇冷遇,然而对于全球三大芯片制造商之一的中芯国际来说,其股价不仅没有随大盘下跌,反而在近期创下了半年来的新高。
在近日的法人大会上,中芯国际公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净利润1.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逾60%,同比下滑已连续两年。
不过,万事皆有周期,在经历了两年的半导体低迷,以及大洋彼岸的种种封锁之后,中芯国际的财务表现似乎有些不一样了,尤其是以下两个重要指标,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首先是营收。中芯国际第二季度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环比增长8.6%,下游需求复苏明显。中芯国际在会上表示:中低端消费电子正在逐步复苏,从设计公司到终端厂商,产业链各环节备货、建库存意愿都比前三个月更强,以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第二是产能利用率,相比一季度和去年都有所提升,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疯狂扩张、产能过剩、价格战惨烈、大洋彼岸的压力之下,中芯国际似乎找到了一条活下去的路子。
01 保证“数量”但不保证“价格”
中芯国际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是稳扎稳打,特别是技术进步的速度非常快,从最初的28纳米技术,到后来的14纳米,再到现在的14纳米以下水平,技术进步非常快。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芯片需求,中芯国际也在想方设法扩大产能,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47%的半导体设备销往中国,而这其中最大的买家就是中芯国际。
技术进步飞快,市场扩张也要跟上。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机销量逐渐回升,物联网、AI芯片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消费电子,无论是华为的麒麟系列,还是小米、OPPO,这些新手机的背后都有中芯国际的功劳。国内厂商其实都明白,在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与中芯国际合作,也是保障自身产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那么技术提升之后,中芯国际的销量和产能利用率会达到怎样的水平呢?
据该公司最新财务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营收达19亿美元,较上季度增长8.6%,利润为1.7亿美元,较上季度增长171.2%,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出货量的增加。
具体来看,中芯国际二季度晶圆销量达211万片,环比增长17.7%,同比增长50.5%,销量的大幅增长和营收增速的相对滞后,意味着平均单价出现下滑,简单计算便可知,目前中芯国际每片晶圆平均单价约为900美元,较一季度下降近8%。其中,8英寸晶圆占比提升是导致平均单价下滑的因素之一。
今年一季度中芯国际8英寸晶圆占比为24.4%,二季度上升至26.4%,8英寸晶圆销量的增长,本质上体现了当前中低端芯片市场需求的回暖。
中芯国际在会上还提到,中低端BCD平台,包括电源管理、开关稳压器、LED驱动器等销售收入环比增长超过20%;射频CMOS平台,包括蓝牙、Wi-Fi、接收器/收发器等销售收入环比增长近30%。
而目前市场主流的12寸晶圆营收占比达74%,较上月增加两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订单增加。
不过我们可以理解,虽然12寸晶圆销量增加,但公司整体盈利并不好,12寸晶圆单价或许并不理想,但具体原因从目前的通报还无法得知,从整个半导体行业来看,中低端芯片产能近几年增长迅速,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不少企业都采取了降价策略,如果竞争对手抢走了中芯国际的客户,中芯国际可能也不得不降价来维持市场份额,毕竟市场份额比利润更重要。
中芯国际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85.2%,较一季度的80.8%上升4.4个百分点,增幅也比去年更大。显然,在规模与利润之间,中芯国际选择了前者。
02逆转即将来临?
但收入在增加,利润却没有增加,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呢?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前几年的半导体低迷时期,一些规模较小的代工厂曾于去年将90纳米工艺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价格下调至800美元左右,随后大公司也加入到价格战的行列。
中芯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5月第一季度财报发布会上也提到:“公司需要与出价更低的晶圆厂竞争。”这意味着,消费电子长期的下行趋势加大了晶圆厂的压力,是此轮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2020年第四季度,随着汽车行业“芯片荒”恐慌在汽车及制造业蔓延,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强调芯片供应链的韧性,推动本土建厂计划,导致全球芯片短缺,多家芯片厂纷纷扩大产能。
例如台积电于2021年11月、2024年2月两度宣布在日本兴建成熟工艺晶圆厂,预计分别于2024年、2027年投产,总投资额达200亿美元;此外,2023年8月,台积电宣布计划在欧洲兴建成熟工艺晶圆厂,预估总投资额达100亿欧元。
国内方面,截至2023年底,主要晶圆代工企业在建12英寸生产线数量已达十余条。
中芯国际也参与了这场竞争。中芯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赵海军表示:“我们之前的目标是每年新增一座工厂,产能大概在3万到5万片晶圆。今年我们新增了6万片12英寸晶圆。由于客户需求强劲,我们扩大产量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不过相较于联电、格芯等厂商,中芯国际在第二季度率先实现环比好转,同时在会中表示,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将主要归功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中芯国际受益于低制程芯片的国产替代,对于我国晶圆代工厂而言,45nm、55nm是国产替代策略下能够直接拿下订单的需求节点。
另一方面,中芯国际在相对高制程芯片上已经确立了先发优势,目前我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建28纳米技术产线相对较少,因为28纳米产线投资规模高达数十亿甚至数千亿,在没有稳定客源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建设。
尤其是28纳米及以下工艺,投资回收期长,存在技术瓶颈,同时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限制,需要明确需求后才能进行投资。
不过中芯国际对此并不太担心,自2014年投产以来,其28纳米产线一直满负荷运转,28纳米产能仍是中芯国际的重点投资方向。
或许正因如此,在近期的财报会议上,中芯国际甚至有底气“不会主动降价”。
03在路上
在产能过剩、美国打压、技术封锁的艰难环境下,中芯国际仿佛找到了一条围剿生存之道,值得多数芯片厂商学习和借鉴。
首先要保证良率。此前,中芯国际、华虹等厂商都在各自的工艺节点上证明了实力,甚至与台积电“较劲”。中芯天津厂拿下了台积电的手机芯片订单,而该公司还拿到了大厂高通的电源管理芯片订单,中芯天津厂的良率仅比台积电低一两个百分点。
第二条经验是培育和扶持国产供应链,这方面中芯国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极引进国产设备和材料,并将其视为常态化的降低成本举措。
中芯国际是国内最早开始培育国产供应链的企业之一,尤其在2018年中美技术争端浮现后,采取在保住生存的前提下,分阶段尝试国产设备的策略。
培育国内供应链与扩大生产相辅相成,是中芯国际持续逆周期扩产的关键考虑之一。
“只有扩大生产,才会购买新设备,提高国产设备的比例。”一位晶圆厂高层管理人员表示,大约五六年前,国内晶圆制造生产线上的设备几乎全部是国外品牌,即使使用国产设备,也仅限于非关键环节;如今,一些新建的晶圆生产线上,国产设备的比例已经达到30%至40%。
目前,国内供应链在光刻机以外其他工艺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比如我们在刻蚀、炉管、掩膜版相关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尹志耀说。
因此,中芯国际已经代表国产厂商走出了一条扎根国内半导体产业链、提升产品良率的道路,未来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国产芯片厂商能够走上这条“康庄大道”。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