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再次对今年以来长期债券收益率单边、持续下行的潜在风险发出预警, “预告”防范利率风险新举措——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风险敞口开展压力测试,利用大数据监测系统加大对债券违规、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全国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在接受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专访时表示,无论是从宏观调控稳定预期的角度,还是从巨集审慎管理的角度,央行都必须关注长期国债利率的快速下降。特别是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量价换价”的过渡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仍存在远程定价不足、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央行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对承担利率风险过高的机构进行风险警示, 同时,严厉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央行开展压力测试,以履行其宏观审慎管理责任
报告称,下一步将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进行压力测试,防范利率风险。
徐忠表示,数据显示,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债券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50%,其激进的投资策略可能超出其风险管理能力。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存管和保险金融机构来说非常重要,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利率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否则硅谷银行就是过去的教训。
“今年以来,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导致债券市场期限利差、信用利差收窄甚至趋于平缓,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化趋势。”徐忠表示,央行有责任对债券市场正在积累的风险进行警示,特别是对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而言。从巨集审慎管理的角度来看,监测和评估市场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削弱或阻碍风险积累,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
央行多次提醒风险VS市场观的三个误区
6月下旬,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2%关口,触及20年低点,已明显偏离合理支点水平,金融风险持续积累。长期债券在部分资管产品中的配置有所增加,部分资管产品,尤其是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标的资产,主要通过杠杆实现,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当未来市场利率上升时,相关资管产品的净值也会被大幅抽取。
针对央行多次发布风险提示及防范债券风险的相应措施,当前市场舆论认为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不理解的三类观点:一是认为短期国债利率和超长期国债利率的影响因素相同;二是认为央行近期曾警告长期国债存在利率风险,但自今年以来,又实施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政策,两种行为存在矛盾;第三,认为中央银行应该控制和决定国债市场的利率水平。
对此,徐忠认为,上述三种认识存在误区,需要明确:第一,对于短期和超长期国债利率的影响因素,其实短期经济指标对国债利率的影响一般在2年以内,最多5年内影响较大;超长期国债利率与短期经济指标关系不大,受金融市场投资策略、投资情绪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准确预测。例如,二战后,美国宣布其10年期国债利率不超过4%,但利率在1959年底达到4.7%,到1969年底超过7%,后来在石油危机期间达到15%以上。
其次,央行对债券市场风险的预警与实施降准降息并无矛盾。徐忠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准降息是为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债券市场调整的目的是防止长期国债利率短期快速回落,偏离合理区间,影响市场预期,同时也是从巨集审慎角度防范系统性风险。
第三,央行对长期国债利率的风险提示,是为了遏制长期国债利率单边下降可能隐藏的潜在系统性风险,且未设定长期国债利率区间。这与一些国家为控制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而实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不同。此外,一些金融机构在央行预警风险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刀切”的方式暂停美国国债交易,这不仅反映了其风险管理能力薄弱,也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
对虚构报价和灰色市场交易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控制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现货债券交易规模快速增长,这与大量资金涌入长债市场有很大关系。上半年,债券市场现货债券总成交额218.7万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现货债券成交量198.2万亿元,同比增长37.9%。随着现金债券交易的活跃,交易活动日趋复杂,部分现金债券内部控制松懈,市场违法行为增多。
据了解,在已移送公安部的案件侦查中,交易商协会发现,部分机构涉嫌在国债二级市场操纵市场、利益转移等违法行为。近日,在经销商协会的大数据监测中发现,四家农商行存在明显的市场操纵行为,涉嫌利益转移。全国机构投资者协会按照《自律监管规则》开展自律调查,相关问题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徐忠表示,从违规交易案件的自律排查可以看出,个别中小银行、资产管理机构、币券公司内控管理松懈,管理层对金融市场业务不熟悉,激励约束机制扭曲,给从业人员提供了趁虚作便宜的机会。 甚至利用市场利率下降趋势,非法持有债券、操纵市场、借贷账户、进行利益转移,或为上述违法行为提供便利。损害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干扰了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货币市场的传导。此外,高频套期保值交易等策略是海外对冲基金常见的操作方式,投资风险较高,而国内中小金融机构则利用人们的存款,押注方向和价差。
针对上述乱象,记者了解到,在央行的指导下,交易商协会持续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制定自律规则,指导市场机构依规经营。针对做市商、券商等重点机构出台了相关自律指引,明确了行情、询价等关键环节合规使用实名通信工具的相关要求,强化了币种经纪报价规范,对虚拟报价和暗盘交易进行了管控。
二是加强巡视查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对做市商、券商和中小金融机构定期开展业务检查,对违法行为实施自律处分,严格执行市场纪律。截至目前,已对债券持有、借贷账户、券商虚假撮合等交易违规行为实施了40多项自律处分,部分情节严重的机构和个人也受到停职经营权限、市场禁令等严惩处分。
此外,中国市场交易商协会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公安等相关机构建立了执法联动机制,将涉嫌大额资产管理产品利益转移案件线索移送公安部门。
这
债券市场供需格局将进一步平衡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165万亿元,较20年前增长30多倍,目前占GDP比重约为125%。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发展迅速,2023年债券交易规模近2000万亿元,市场参与者超过5万人次,对促进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过去一年,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单边、持续地推高我国长期国债利率。徐忠认为,从整体上看,不仅债券市场存在短期供需失衡的问题,还存在金融机构由一些“小成分”主导的事实,还存在部分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此外,还存在一些金融机构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非法活动牟利的问题。
首先,从供求关系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短期内大量资金通过理财和基金涌入债券市场,需求旺盛造成国债过度交易。与此同时,上半年包括国债在内的利率债券供给不足,短期内存在供需失衡。随着下半年政府债券等相关利率债券的供应增加,供需关系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缺乏敏感性。一些中小银行在国债投资中没有充分考虑利率波动的风险。在浓厚的投机氛围下,一些机构从配置转向主动交易,甚至将债券作为股票进行投机;投资集中度非常高,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债券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0%,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健全。
三是一些金融机构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牟利。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违规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提供账户贷款,做多长期国债,做空国债期货,操纵价格,转移利益;这导致了长期国债利率的下降趋势。
此外,还有一种市场观点认为,我国长期利率的下降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基础不足、总需求不足、经济运行预期疲软等问题。对此,徐忠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系统地筹划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改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拉动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等方面明确了改革方向。
“随着各项政策部署的扎实实施,经济复苏和改革发展基础将进一步夯实,社会预期将进一步提高。此外,近期国债、地方债发行也提速,债券市场供需格局将进一步均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徐忠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