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8月20日报告称,刚刚结束的2024年第二季度(对应阿里巴巴2025财年Q1),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6%至265.49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同比增长155%至23.37亿元。
就在两年前,阿里云还深陷负增长的“泥潭”,面临国内外市场“双杀”的风险。但2024年,阿里云实现了近8个财季以来的最大增幅,本财季EBITA利润是整个2023财年的近两倍,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最耀眼的增长板块。
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关键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阿里云公有云业务实现两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永明在电话会议中表示,阿里云目前超过一半的营收增长来自于AI产品,AI投入的回报相当可观,大部分算力投入使用后将开始满负荷产生收益。
相比之下,全球云计算巨头微软和谷歌的业绩仍然没有受到AI的显著推动。在近期的财报会议上,两家公司均透露对AI的资金投入过大,导致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微软CFO Amy Hood甚至表示,其对AI的投资将在15年后才能获得回报。(《AI帮不了云计算巨头》)
事实上,阿里云在AI方面的投入如此之大,以致影响了其自由现金流,但它依然实现了155%的利润增长。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很多业内人士都很好奇。
自8月15日阿里巴巴发布财报以来,其美股股价已数次上涨,截至8月19日收盘价为83.91美元/股,较8月14日收盘价79.41美元/股,同比增长约6%。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与阿里云增长带来的积极信号密不可分。
▲阿里巴巴集团近五日美股股价走势(图片来源:雪球)
“百模大战”过去500天后,阿里云是否通过AI完成了新一轮的转型?它是如何一步步转型的?背后的产业逻辑和趋势又是什么?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1.阿里云的AI突破秘诀与微软和AWS不同
与微软、亚马逊一样,阿里云也在尝试通过AI推动公有云的增长。
但不同于微软的强绑定、亚马逊AWS聚合三方模型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做法,阿里云结合了两者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新路:既要稳住自己的大模型,又要从大模型行业赚取足够多的基础设施服务费。
从一开始,阿里云就选择以自研大模型和AI基础设施服务并重。
一方面,阿里云CTO周敬人于2023年10月发布千亿参数大模型统一千文2.0,并于2024年5月推出统一千文2.5,后者在性能上已经超越GPT-4 Turbo,最新开源的1100亿参数模型也在多个基准评测中取得最好成绩。
另一方面,阿里云的“模型即服务(MaaS)”理念尤为突出,推动阿里云全栈服务从底层算力向上层模型的拓展。虽然GPU算力储备优势并不突出,但阿里云却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基于与全球最大云巨头AWS类似的逻辑:云服务底盘足够稳定。
一年来,周靖人带领团队从底层算力到AI平台再到模型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
例如在IaaS层,灵君智能计算集群采用HPN 7.0网络架构,支持十万卡可扩展规模,满足指数级增长的AI需求;自研的集体通信优化调度器Crux,可提高GPU算力利用率高达14.8%……
在PaaS层,AI平台PAI分布式训练加速比高达96%,可稳定运行千兆级任务5周以上。同时,各大数据产品也针对AI场景进行升级……
在MaaS层面,MoDa社区汇聚了包括统一千文在内的5500多个优质开源模型、上千个数据集,百炼集成了数百个大模型API,服务了23万家客户……
相较于其他国内云服务同行,阿里云更加注重整体云计算体系的升级,为在大模型行业进一步获客奠定基础。
这是一场速度之战。短短一年时间,多家云厂商已构建起AI全栈服务的框架。以“闪电战”著称的字节跳动,先后推出自有大模型产品豆包及To B服务、AI视频生成工具极梦、“方舟”大模型服务平台2.0等AI全栈布局,透露出成为AI云服务领头羊的野心。不过,阿里云的速度还是更快一些。
根据全球研究咨询公司近日发布的最新全球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研究报告,阿里云AI基础设施服务产品实力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谷歌,超越AWS和微软。
2、四大核心战略,打造国产大车型“本土王者”
阿里云能够吸引大量客户,除了云技术加速迭代的特性之外,也离不开企业和开发者的“自来水”。
为什么企业和开发者愿意为其买单?笔者总结,原因无非是四个核心策略:开源、降价、开“样板店”、差异化投入。
1、开源+降价,统一钱文成为多家企业“首推模式”
首先阿里云吸引客户的方法简单直接:开源+降价。
阿里云是国内唯一一家坚定明确表示模型开源的云巨头。早在2023年8月,阿里云就将统一千文70亿参数模型开源,免费商用;到2024年6月,阿里云又开源了统一千文Qwen2系列模型,其中Qwen2-72B成为当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性能超越美国最强开源模型-70B,也超越了国内很多主流闭源大模型,满足了很多企业开发专用大模型的需求。
新模型的不断开源,让大量原先使用阿里云的客户能够主动对接云上的大模型,获得更大的控制力和调优空间,而统一千文就是很多公司第一个采用的大模型。
降价举措也接踵而至。2024年2月,阿里云高级副总裁、公有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宣布史上最大降价,涵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领域100多种产品、500多种产品规格,平均降幅超过20%,最高降幅达55%。2024年5月,统一千文GPT-4主力机型Qwen-Long的API输入价格从0.02元/千降到0.0005元/千,直接降幅达97%,相当于1元钱可以买5本《新华字典》的文字输入。降价范围广泛,达到9个商用和开源系列机型。
快速降价策略释放了大量新场景需求,带动阿里云上大模型调用次数数倍增长,最新数据显示,统一千文开源模型下载次数已突破2000万次。
2、第三方模式最快上架,企业获得第一波热度
其次,阿里云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第三方大模型上架“大模型商城上架”,让开发者和企业能够先行享受到人气。
因为阿里云并不打算止步于“体量模型”,它的想法是把尽可能多的大模型接入平台,供用户选择。无论是Meta近期开源的Llama 3,还是当下最火的文图开源模型FLUX,都可以在百联大模型服务平台上免费进行训练、部署和推理。
MoDa社区已经成为“中国版Face”,如前所述,它已经汇聚了超过5500个优质开源模型、统一千文等上千个数据集;百联集成了数百个大型模型API,服务了23万家客户。
3. 重金投资大型模式独角兽,云信用投资秒变云收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对大模型的大力投入,也带动了阿里云以云点形式呈现的算力服务收入的增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今年5月报道,阿里巴巴正以算力付费的方式投资多家中国AI大模型创业公司。例如,其对月之暗面的8亿美元投资中,近一半是以云积分的形式提供的。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已投资月之暗面、零一万事、智普AI、百川智能等5家大模型独角兽,成为中国大模型独角兽的“提款机”。
据透露,与微软投资AI初创企业类似,阿里巴巴对AI初创企业的投资侧重算力支持;但不同的是,阿里巴巴的资金并非直接打入中国AI初创企业,而是存放在托管账户中,并可算作阿里巴巴的收入。阿里云尚未对此消息作出回应,但如果属实,也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四大战略均由阿里云高层提出的“AI驱动、公有云先行”战略引领。
2023年11月,吴永明首次为阿里云明确了“AI驱动,公有云先行”战略。这是阿里云首次将AI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公有云为重点。在这一战略指引下,阿里云加大AI软硬件技术投入,聚焦更有竞争力、可复制的公有云产品,加强云产品与AI的协同,向深陷“模型战”的同行发起降维进攻。
这种做法很像互联网时代的“赢者通吃”:同事们,你们只管专注于把模型凑齐,我把最好的模型以低价甚至免费送给大家,背后的算力和流量生意则由我来做。
而很早就摸清“开源模式+云服务”闭环的阿里云,不仅降低了开发者采用大模式的门槛,也为自身公有云的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3. 阿里云 AI 转型背后面临三大隐忧
事实上,努力向AI转型的不止阿里云,包括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甚至天翼云在内的运营商云厂商都在利用AI驱动云业务的增长。
背后的原因是,受宏观经济影响,2024年不少政企数字化转型进程放缓,各家云厂商都想摆脱政企市场寒冬,抓住AI大模型新机遇。去年底,知名行业研究机构IDC下调了未来5年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规模预测,复合增长率为2.9个百分点。在地方财政承压的情况下,预计整体市场将进入相对缓慢的增长趋势。
据阿里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云客户对新兴AI的预算较去年大幅增加,各行各业都在利用AI来提升产品能力或效率,这是新的行业趋势。
阿里云是乘风起飞的先行者。如下图所示,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八个财年,可以更明显地看到AI和公有云对阿里云业务的强劲驱动力。在刚刚过去的2024财年(对应自然年2023 Q2-2024 Q1),覆盖了“百模大战”从萌芽到高潮的整个过程,阿里云营收增速回升,调整后EBITA利润超过2023财年的3倍。2025财年Q1(对应自然年2024 Q2)延续了上一年的业绩回暖趋势。
AI对增长贡献巨大,阿里云的表现是云计算行业整体向好的一个缩影。如上文财报数据所提及,阿里云2025财年Q1(实际2024财年Q2)营收同比增长6%至人民币265亿元,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155%至人民币23亿元。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公有云收入同比两位数的增长以及AI相关产品使用量的增长,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聚焦利润增长,据悉,调整后EBITA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阿里云聚焦公有云、提升运营效率,带来产品结构的改善,以及AI产品和解决方案强劲持续的需求,当然部分增长被技术和客户投入的增加所抵消。
确实,和微软、谷歌一样,阿里云今年也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阿里云本季度自由现金流出现下滑,对人工智能的大量投入是主要原因。不过,阿里云正在通过全面降本增效,把投入人工智能的钱省回来。
除了前述公有云运营效率提升、产品结构优化等,业内人士告诉智东西,2024年阿里巴巴还将进一步压缩人员成本。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阿里巴巴员工总数为10万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为10万人,半年共计裁员2万余人;同时,多位阿里云内容部员工反映,明显感觉到日常差旅、团队建设等福利在被压缩。比如一个团队一年的团建,每人都要自费几千元,说利润都被几万阿里云人省吃俭用挤占了,也不为过。
放眼未来,阿里巴巴还会继续在“用户”和“AI”上加大投入。聚焦阿里云,正如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市场对于大模型的需求还没有到被满足的阶段,阿里云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投入水平。
不过“降本”虽有效,“开源”才是长远之计,如何让新成长起来的AI相关业务规模化落地应用,走上可持续商业化的正轨,是阿里云AI相关业务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全球大模型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阿里云面临人才流失威胁。在硅谷,动辄数百万美元年薪的挖角战愈演愈烈。如阿里巴巴9位联合创始人相继离职创业,谷歌近期以25亿美元估值收购明星大模型初创公司.ai的核心员工。在中国,阿里巴巴大模型元老杨红霞、原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清、统一实验室统一千闻负责人周畅等顶尖人才也相继传出离职消息。稳定和扩充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从全球来看,公有云是一个规模化的生意,阿里云如何突破规模瓶颈是一个比较长远的问题。虽然亚马逊AWS、微软智能云在规模上已经超越阿里云,营收增速保持在20%左右的高位,但阿里云即便营收复苏,增速也不足10%。在积极做减法之后,如何做新的加法对于阿里云来说至关重要。
总结:500天过去,阿里云已成为大模型的“王者”
近500天的时间,阿里云快速转型,围绕AI进行深度转型。
2023年5月,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与吴永明首次联名信中,明确“AI驱动”为核心发展战略,并提出三大投资目标: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探索AGI、投资大模型发展云计算业务、AI驱动阿里巴巴消费者业务锐变。一年多过去,这三大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其稳坐中国大模型行业“本土王者”宝座。
在中国市场,阿里云是唯一一家同时提供开源模型和 AI 云服务的厂商,并且这一优势已开始显现。开发者在使用开源模型时,更倾向于选择阿里云的 AI 产品,从而带动了公有云业务的增长。但与此同时,阿里云仍面临 AI 商业化落地不足、人才流失、规模增长瓶颈等挑战,这些都是阿里云在新 AI 竞争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