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牌保险公司华安财产保险经历了高比例股权质押和股权冷遇后,在公司任职13年的老爷子佟青辞去了总裁职务,一时间华安财产保险董事长、总裁双双缺席,陷入了没有“领头羊”的境地。负责人从地方政府临时调动总部,或许预示着高层次人才的短缺,也给自称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3年,华安财险净利润由盈转亏,投资端和承保方受阻,无不告示,这家成立超过27年的老牌保险公司,处境艰难。
01
总部高层调整规模较大
但是没有人扛起这面旗帜
4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网站发布了两条关于华安财产保险的信息。行政处分单和人事任免函。
因华安财产保险吕良中央支公司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被吕良监理分公司责令改正,并处以21万元罚款。按照双重处罚制度,时任华安财产保险绿梁中心支部临时负责人的李超,被警告并处以4.2万元罚款。
统计数据显示,编纂虚假材料、收取套利费,不仅是公司的顽疾,也是保险业“打击最严重的地区”。在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下,处罚绝不会从轻。然而,顽固病难治,一般发生在渠道成本高的情况下,这与绩效考核制度和粗放式管理模式有关。可以看出,华安财产保险改革之路漫长而艰辛。
另一起人事任免案件指向了华安财产保险精算师这一岗位。公告称,吴向华的首席精算师资格已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事实上,自总精算师辞职以来,已经一年多了。最初,公司拟聘任精算产品部总经理袁秀奇为公司首席精算师,其资质已提交并申报为精算学临时负责人。然而,在2023年第三季度,袁秀琪的临时负责人任期届满,未获批,不再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事实上,2024年,华安财险将进行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人员调整,但将处于缺少一个“领头羊”的境地。最令人担忧的是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或对公司正常运营的影响。
3月27日,华安财险老人童青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裁职务。董事会委任李云欢为本公司临时负责人,任期不超过六个月。
佟青先后担任华安财产保险中心分公司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部门经理、区域销售总监、董事长特别助理、副总裁等职务。此外,他还担任华安财产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安财产保险的控股公司)董事长。自2010年童青接替蔡胜担任公司新任总裁以来,已经过去了13年。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以来,原董事长李光荣被带走调查,低调返回华安财险后,又低调辞去董事长职务,重新任命他为副董事长。随着佟青的离职,华安财险董事长兼总裁目前空缺。
比较罕见的是,临时负责人李云欢并非来自公司总部高层,而是湖南分公司的总经理。看他的简历,他在保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就职于中国人保财产保险、中国太保财产保险一线财险公司。转入华安财险后,担任多家分公司的总经理。
例如,华安财险将当地管理人员远程调到总部,主治全局,也可能是无奈的举动。
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公司高层进行了一次重大改组,副总裁人数从四季度的五人暴降至一人,执行副总裁一职也被取消。
现任常务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的张雪清,先后“瘦身”,调整为副总裁;范丹涛、廖晓伟由副会长调整为助理会长;与此同时,徐军、刘培贵、于凤仁不再担任副总裁,三人也不再属于高管之列。在
宣布更换总裁的前一天,华安财产保险对公司和社会进行了公开招聘,拟招聘总裁一人、副总裁一人。根据当今保险公司的招聘要求,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优先。
目前,保险行业处于低迷状态,责任方和投资方均承压,市场普遍要求管理层业绩。对于华安财险来说,人员调整不仅是一种应对措施,更是变革的机遇。
02
该业务的成功受到了批评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保险公司,华安财产保险经过27年多的发展,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1个省、市、自治区开设分支机构,拥有1000多家机构。
近年来,华安财产保险虽然保持了持续的盈利,但其净利润波动较大。2018年至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32亿元、1.59亿元、1300万元、9600万元、1.75亿元。
2023年,受长期利率低波动和股市剧烈波动影响,上市保险公司投资端承压,拖累整体业绩,净利润普遍下滑。对于非上市财产保险公司来说,业内的“马修效应”依然显著。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高,而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仍令人担忧。
2023年,华安财产保险累计录得保险业务收入174.74亿元,同比增长4.84%;净利润亏损11.66亿元,与2022年相比扭亏为盈,为15年来最大亏损。
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一般由承保和投资两方面共同驱动,投资和承保利润两条线受阻,这可能是华安财产保险净利润亏损巨大的主要原因。
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98%。
2023年,公司投资指标转下行,转为负值。2023年末,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55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7.86%,总资产收益率为-5.25%,投资回报率为-2.57%,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33%。
此外,华安财险踩踏碧桂园的房地产债券,对投资端造成沉重打击,是拖累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因素。
根据2023年第四季度报告,华安财产保险委托子公司华安资产管理开展债券投资和专项风险管理工作,华安资产为其委托投资账户购买了碧桂园发行的“H20 Bidi 3”、“H20 Bidi 4”、“H1 Bidi 01”、“H1 Bidi 02”和“H1 Bidi 03”债券。 总投资余额4.28亿元。
受2023年房地产行业复苏弱于预期影响,碧桂园销售额大幅下滑,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且无法按约定偿还后续到期债券,公司于2023年9月展期碧迪债券。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已对其持有的比迪债券计提减值金额2.03亿元,剩余账面价值2.25亿元。
综合综合比率是衡量财产意外伤害保险行业承保盈利能力的主要标准,综合综合比率越低,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任何高于100%的比率都意味着保费收入无法覆盖费用,承保面临亏损。
截至2023年末,公司全年综合成本率为106.45%,超额突破100%损益线。其中,综合费用率为38.07%,综合赔付率为68.38%。
2023年,公司累计实现保费174.45亿元。但公司规模溢价同比增速分别为17.89%、13.87%、9.18%和4.84%,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全面改革后,车险业务依然是公司的“王牌力量”,车险保费占比超过7%,高达127.27亿元。从渠道溢价来看,代理渠道仍是主要生产力,占比高达8%。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公司先后两次收到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出具的《监管函》,其中提到了主要车险业务。
2023年3月,公司提醒公司,2020年末商业车险再保险、2021年末强制交通险再保险后,未偿理赔准备金出现不利发展。2023年6月,再次提醒公司2021年末未清偿准备金出现不利发展情况,要求公司管理层认真分析储备金评估结果不利发展的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并定期向监管部门汇报整改计划执行情况。
然而,房屋渗漏恰逢隔夜大雨,偿付能力是行业外界关注的关键经营指标,华安财险存在的问题更是凸显。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5.13%,较上季度末下降21.17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4.78%,同比下降22.7个百分点。
逼近行业偿付能力红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最低为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0%。且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公司综合风险评级由B下调至C,且未有提升。根据监管要求,如果综合风险评级低于B级,则为偿付能力充足的公司。华安财险是提高其偿付能力的重中之重。
2019年1月22日,公司召开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议案》,同意公司发行发行金额不超过30亿元的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券,以补充资本金,提高偿债能力。2023年一季度,公司表示,正在按照股东大会决议稳步推进资本补充债券项目。
然而,从尚未改善的偿债能力来看,经过一年的努力,华安财产保险的融资过程并未取得重大进展。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