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充满艰辛与挑战,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这条路?带着这个问题,人民网《中国行》调研组走进了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科诺亚企业。
坐在会客室明亮的落地窗前,徐刚满脸感慨,“我们努力做好国产创新药,就是希望患者能用好。”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做创新药研发,就是想改变进口药价格昂贵、经常断货的局面,让更多中国人能用上价格实惠的药。
“看到患者症状因我们研发的药物而得到缓解,心里有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满足感。”近年来,徐刚和他的研发团队重点深化自身免疫和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迄今已获得36个1类创新药临床批件(中国34个、美国2个),申请发明专利111项,承担2个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徐刚博士在实验室与工作人员交流。人民网记者郝帅摄
抢占滩头阵地,从“新”求“质”。与多年前相比,成都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研发的新高地,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3500亿元。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早年在这里扎根的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远东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2006年在成都高新区成立,到现在已经18年了。”远东生物行政中心副总经理朱嘉宇说,公司不断满足临床急需,迄今已成功上市50多个制剂,其中很多都是国内首次上市,成功打破了国外对高端药物的垄断。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产业从模仿、跟随走向自主创新,从进口走向国产替代,从国产走向国际。”朱嘉瑜说,我们觉得创新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也探索出了“模仿与创新相结合,以模仿促创新”的新模式。
近三年来,远东生物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0%以上,建立了新药研究、缓释制剂、小分子AI设计等核心专有技术,不断将自己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紧密,中医药传承创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脑读取处方,工作人员将单味颗粒药瓶插入加药口,点击启动,短短几秒钟时间,一盒中药配方颗粒就配好了……在四川彭州新绿药业,记者亲眼见证了智慧中药房的效率与速度。
“这相当于三天的药量,病人回家后,只需冲洗、冲泡,就能变成高效的中药汤剂。”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冲泡的手势。智慧中药房可实现电子处方、自动计价收费、药品自动调配等功能,改变了千百年来中药手工配制、煎煮的传统形式,实现了向数字智能化的转型。
让中药“古树”萌发“新芽”,重在传承,关键在创新。新绿药业所在的天府中药城依托蜀乡中药资源优势,打造涵盖药材种植、研发、制造、贸易、养生保健等全产业链,是四川省最大的中药材产业集群。
彭州市长蒋明介绍,彭州创新“政产学研金服”七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彭州中药制造产值突破百亿元,位居全省首位,成为四川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主引擎”。
成果转化
实现从1到10的产业跨越
医疗机器人如何从绘图板走向市场?
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一台“运动认知康复机器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电子屏幕上,一场四川麻将比赛正热火朝天。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麻将机器人”通过模拟川渝麻将中的摸牌、打牌等真实动作,帮助用户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患者在打牌、练习的同时完成康复治疗。
工作人员在演示“运动认知康复机器人”。人民网记者郝帅摄
如果说科技研发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从1到10的飞跃。无论是重大的国之重器,还是小小一颗药丸,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市场的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医药产业处副处长夏德志表示,生物制药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小规模、中规模试验,但建设相关生产线是一项相当大的投入。尤其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大、投入周期长。面对新药研发和临床验证的不确定性,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搭建完整的试验验证平台。
平台的支撑是把医疗“想象”快速孵化成“现实”的关键,四川省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生产力,探索出自己的“玩法”。
——鼓励机构“联合”。以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天府金城实验室联合成立,建成了“机器感知与医疗可穿戴平台”、“有限元分析平台”等六大公共技术平台,可帮助项目团队实现“医教研产”一体化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
“麻将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太略就是平台的受益者。借助这一孵化模式,产品迅速完成从“概念—样机—量产”的蜕变,从2022年启动创新到2023年孵化成功,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年时间。
——政府“搭台”,企业“演戏”。碘普罗胺注射液是辅助CT检测的造影剂,犹如“医生的眼睛”,此前完全依赖进口,其原研产品在国内被垄断20余年。2022年,贝特药业的碘普罗胺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仿药,从研发到成品制剂上市仅用了4年时间。
“这个药的原料药在成都高新区研发,原料药中试、生产则在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进行。”百特药业药物研究院院长黄浩曦博士介绍,充分利用“研发+生产”飞地合作平台,公司实现了高效运转。
黄浩熙博士提到的“研发+生产”飞地合作平台,正是四川省生物医药发展“双飞地”模式的一个缩影。
2021年3月,《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指出支持成都与广安等地采取“双飞地”模式协同创新。
“‘双飞地’发展模式,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有益探索。”广安市岳池县委副书记刘永红告诉记者,依托这一模式,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建立了集药品质检研发、小试研究、中试生产全链条为一体的创新药物孵化中心,帮助企业加快新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进度条”。
下棋
“圈”出生物医药产业新未来
随着四川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创新医药产品踏上“走出去”的征程。
2022年,科伦生物与默克就正在开发的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达成三项重大许可合作协议,总金额达118亿美元,位居全球医药行业合作及许可交易第一;
2023年,科诺雅与阿斯利康签署12亿美元first-in-class药物全球独家许可协议,成为首个在中美两国同时获得临床研究申请批件的18.2靶点新型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偶联物;
同年12月,百利天恒开发的ADC药物BL-B01D1在海外许可给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潜在交易总额高达84亿美元,创下全球单个ADC药物交易总价新高……
“我们的创新药物和原料在海外逐渐获得认可。”夏德志说,截至目前,四川省创新药物授权潜在交易金额合计超过200亿美元。
规划“一张图”、构建“一盘棋”、发展“一体化”。从打基础、谋突破,到攻坚克难、共享成果,四川生物医药协同发展的“棋局”还在不断扩大。
打开四川省地图,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四川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每一步举措背后都蕴含着深刻含义。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位于成都中心城区西南部。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建设先进生物医药制造业基地,打造高水平医学中心和医学创新中心。
——在川南经济区建设医疗卫生应急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医药物流中心,打造医疗健康服务高地。
——在川东北经济区建设集中原料生产基地、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大健康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秦巴山区智慧健康医疗基地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在攀枝花经济区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生产基地、打造康养旅游基地、民族特色健康康养服务示范基地。
——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集群、高原健康氧示范区,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院。
四川省以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种植基地“圈”为抓手,采取相应措施,形成了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五区联动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不断推动生物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立足园区、赋能成都、辐射西南、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未来“链”上。
“生物医药进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包括与医药健康密切相关的银发经济、康养经济。”夏德志介绍,当前四川正加快形成以创新为驱动、以高质量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为核心、以特色化、智慧化健康产品和服务为延伸的产业体系。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高层次人才基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在四川,生物医药产业的“磁吸”效应还在聚集,创新产业和人才体系优势不断释放。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和医学难题被攻克,更多的“书香智慧”和“书香方剂”将诞生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巴蜀土地上。(张玉科 高磊 薛玉剑 杨迪 王天乐 郝帅 李萍 王博 郭英 王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