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求变、战术上创新是房地产行业走出困境的良方,但如何求变、如何创新,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8月14日,在观点地产主办、华夏时报联合主办的“2024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众多学者与企业代表就“新时代”话题及房地产创新变革追求进行探讨,嘉宾包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邵宇、中城新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明、中国海外发展首席技术官杨欧、MIT SCALE中国中心主任郭杰群、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毅等。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转变观念,不再走盖楼卖楼的老路,而是围绕制造业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练好内功,拥抱新质量生产力。
改变观念
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已经成为主旋律,在去库存的道路上,政府、金融机构、房企都拿出了不同的方案。
在本次论坛讨论中,有嘉宾认为,中国城镇化的潜力还很大,城镇化带来的巨大需求可以有效消化商品房的库存,这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机会。
但在郭杰群看来,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业,但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城镇化能给房地产业带来明媚的春天呢?其实只不过是盖楼卖楼的老套路而已,这是非常危险的。
“从很多讨论来看,大家的思维还是在销售环节上。”郭杰群说,虽然我们说房地产行业要转型,但大家在行业内真正的思维并没有变。
那么,作为企业,应该如何转变思维呢?从园区运营的角度,刘爱明认为,应该搞生产性服务业。
“房地产企业的周围有大量的服务公司,帮助他们研究市场、筹集资金、建造大楼、销售和管理物业。因此,房地产服务业非常发达,但我们的制造业与房地产相比,没有服务业。”基于此,刘爱明表示,要围绕实体企业做好服务。“美国围绕实体企业的金融服务非常发达,我们的产业轨道也要往这个方向转。只有服务好客户,才能赚钱。”
杨欧从中海发展的经历谈“新”。他表示,在“新”方面,中海在行业内做过很多第一,现在依然如此。据他介绍,中海在地产、教育、医疗健康、供应链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过去我们靠的是资本、土地等资源创造价值,现在靠的是治理、愿景、战略和多元化布局,创造新的东西。我们才能不断在市场上发展、不断前进。”
锻炼你的内在力量
即使中海海外已经实现多元化布局,但杨欧依然认为,要先做好主业,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多元化,“今天的科技公司需要有一个孵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变成一个专业化的公司,然后再发展成上市公司,这是一个相关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郭杰群说,做基础研究很重要,“在中国,企业找我们做项目,都会说,‘我有一个问题,你帮我解决,我就给你钱。’在海外,我们跟亚马逊做生意,亚马逊不会说,‘我有一个问题’,它给你钱,让你做基础研究。”
在郭杰群看来,做基础研究可以解决同质化问题,否则就只能拼价格了。“就像任正非请数学家做研究,最终让华为的5G领先别人一样。现在我们很多企业为了应用而去探索、创新新模式,最后总是落后别人。所以我们听到一个词——量。”
王毅认为,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地位、地位、排名,做好自己的产品就是打好基础,这样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都不用害怕。
邵宇认为,要从过去房地产的成功经验中寻找新动能,也就是新的优质生产力。他提到低空经济的新赛道,“房地产行业无非是放松土地因素的管制,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房地产多年来只建三个层次:地铁、地面、高架。如果开辟2000米的空域,每100米增加一个交通层次,就会多出10个左右的层次,这个产业潜力很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