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带货首秀遇冷,小米手环 9 跟买人数仅 3000,商品橱窗已归零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这期间,雷军出差巴黎,意外在短视频中展现了一波“销售才华”,据悉,雷军同款充电宝、耳机、墨镜甚至辣酱……都火了一把,就如雷军无意间老板用一个小举动让凡客诚品起死回生,足以让一个普通品牌忙活半辈子。

如果说互联网的末日是卖货,那么雷军就是直播行业的“隐世明珠”。翻看他抖音的评论区,不少人苦口婆心地劝雷军卖货,雷军也很快接受了劝告,近日,雷军在个人抖音账号的产品展示区上线了首款待售产品:小米手环9。

终于开启卖货之旅的雷军,并没有收获他想象中的人气。

据悉,拥有超过2800万粉丝的雷军,在展示橱窗中展示的小米手环粉丝仅剩3000人,目前雷军甚至已经将自己推广的产品撤下,产品展示橱窗也归零,在雷军推广产品之前,网友们可是怒不可遏,但当大佬们真正开始推广产品时,付费购买的人数却并不理想。

雷军还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吗?

它短暂地出现在了顶流展示窗,不知道是小米手环的幸运,还是整个手环市场的不幸,首先,没人能否认雷军在短视频平台的火爆,有媒体曾计算过,2024年,抖音粉丝半年增长过千万的人,只有6个人,雷军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年度演讲,雷军的直播间观看人数峰值达到51万,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489万,按理来说,这样的热度应该撑不起一款区区平价手环,但事实是,这款曾经点燃可穿戴市场的产品,已经渐渐黯淡。

在目前的智能穿戴市场,手环已经是昨日黄花,这恐怕也是连雷军都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回溯2014年,小米发布首款智能手环,一年内销量突破1000万,十年后,2024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出货量将增长5%,总出货量或达1.94亿台,但腕带占比却大幅下降。

智能手环突然失宠,而这种迹象早在2020年就已开始显现,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机构IDC的数据,至2022年,智能手环销量仅为1276万台,同比下滑27.1%,智能手表销量也仅为23.7亿台,占据了整个市场的40%份额,预计2024年其份额还将继续下滑6%。

取代手环的,是智能手表。

早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有机构发布了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当时全球智能腕上设备出货量总计4170万只,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为3200万只,智能手环仅有970万只。这还不到同期智能手表出货量的三分之一。数据显示,今年智能手表出货量预计将增长4%,市场份额更有可能达到46%。

这样的市场状况严重影响了小米的智能穿戴业务,或许雷军当初把小米手环摆在自己的橱窗里,是为了刺激销量,但最终无济于事,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手环领域一直把重心放在手环上,而手表则远远落后。

在手表领域,小米无论是在用户规模还是产品创新上,都在努力追赶苹果、三星、华为。多年来,苹果一直是智能手表销量第一,早在 2016 年,Apple Watch 就售出 1190 万台,贡献了全年近 50% 的市场份额,至今总销量已超过 2 亿台。

但到了2021年,小米手表销量也仅仅达到了300万块,此后的几年,小米手表的年销量数据都很难查到。

当智能穿戴市场的主要玩家从手环转向手表时,在这个生意上本来就不太扎实的小米更是不知所措,放眼整个智能穿戴领域,更让人头疼的是,企业迟迟找不到下一个消费者痛点,以小米为例,小米手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年在雷军橱窗里亮相的这款机型,已经发展到了第九代。

面临这一困境的不仅仅是小米,苹果的Apple Watch也一样。该公司对苹果智能手表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Apple Watch不是必备单品,甚至有近25%的受访者认为Apple Watch不是必备单品。用户对Apple Watch现有的功能并不满意。

显然,小米想要用有限的产品,打造更加扎实的消费者闭环,然而雷军自己创造的销量,却将这个美好的梦想,一举击碎。

这也说明,小米除了大力发展汽车业务之外,也不能忽视其他业务的发展。

雷军的“能量”已经耗尽

自从雷军做车以来,关于小米手机乃至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失宠”的传闻就从未间断,今年4月,雷军在小米投资者大会上就曾表态,在把一半的精力投入到汽车业务的同时,也会把三分之一的注意力投入到手机上。

雷先生今天精力还足吗?

首先,小米汽车度过了最精彩的时期,但随后的势头似乎跟不上,从7月份的数据来看,小米的周销量下滑明显,从第七位跌至第九位,销量更是跌至1500辆,目前已经被小鹏超越。

7月1日至7月7日,Zeekr、零跑汽车、小米汽车销量分别为3800辆、3800辆、3700辆。7月8日至7月14日,小米汽车周销量回落至2300辆。7月第一周小米汽车销量同比下滑38%。7月第三周,小米汽车销量再次下滑,同比下滑35%至1500辆。

雷军带货首秀遇冷,小米手环 9 跟买人数仅 3000,商品橱窗已归零插图

汽车行业不太走运,手机生意也不如以前好了。

2024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仅为950万台左右,排名下滑至第六位,已跌出前五,IDC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荣耀、华为、OPPO、苹果和vivo等五大厂商合计占据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近80%的份额。

全球方面,小米全球智能手机销量4070万台,虽然排名第三,但市场份额主要在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规划已久的高端路线仍未落地,小米手机ASP(平均售价)小幅下滑0.6%。

不过这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小米只需要保证手机业务能继续赚钱就行,毕竟相比跌出前五的手机,汽车的未来更加精彩,目前除了销量,小米汽车还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众所周知的交付能力。

不可否认,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拉开“交付战”序幕,7月各大车企陆续公布2024年上半年交付业绩,其中文捷、理想均实现单月交付4万辆,数量上,理想在第二季度完成10万辆交付。

蔚来、极客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超过2万辆,小鹏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23.76%。据悉,小米计划今年年底交付10万辆,前三个月交付2.5万辆,未来一段时间,小米的目标是实现月均交付1.25万辆。

雷军在社交平台上的活跃并不能缓解车主等待的焦虑。

此外,在小米首款汽车发布后,米粉们也在热切期待第二款汽车。根据网上流传的规划,小米汽车的发布节奏基本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变化保持一致,计划三年发布三款汽车。2024年是纯电动轿车小米SU7,2025年是纯电动SUV,2026年是增程式SUV。

不过,在近日的演讲中,雷军并未透露小米第二款汽车的消息,只是在One More Thing 阶段发布了一款基于小米 SU7 打造的巅峰性能纯电动车“小米 SU7 Ultra”,一贯的高调多少有些不寻常。

或许,小米SU7占据了雷军太多的注意力,让他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情。

追求网红形象是产品价值与创始人价值的错位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商业圈所有人都羡慕雷军的同时,过于火爆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关于“创业者当网红是好是坏”的讨论,一直是社交平台热议的话题之一。就连雷军本人也担心,如果个人光环太强,对小米不利。

首先,小米汽车背后的研发和创新,很可能因为创始人本人的强大象征而被消费市场所忽视。雷军一直以小米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为傲。在采访中,雷军坦言,打造一家汽车公司,通常需要300到400人,10到20亿元的资金。

然而,小米汽车第一款汽车就涉及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百亿元,是普通车企投入的十倍以上。但雷军目前是整个小米公司最火爆的“产品”,人气爆棚。如果按汽车和手机来算,自然就会陷入一个价值“误区”:

雷军个人的价值远远大于公司创造和产品本身。

当然,这样想的不仅仅是普通消费者。从目前大佬们集体模仿雷军成为网红的趋势,不难看出,雷军本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已经发生:产品和创始人的价值已经错位。有些人把营销逻辑颠倒过来,只想用自己的人气和流量来驱动自己产品的市场未来。

以近期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为例,据悉,魏建军曾公开表示,企业营销不当导致旗下哈弗H6销量不佳。

过去几年,哈弗H6确实一直是长城汽车的旗舰车型,数据显示,长城汽车全年哈弗品牌销量占比在70%左右,而哈弗H6大概占到了哈弗品牌销量的30%-40%,一年下来,哈弗H6系列销量58万台,产品上市13年来,哈弗H6累计销量已达400万台左右。

这款车还连续108个月保持中国SUV市场销量冠军。

但今年以来,哈弗H6的月均销量已降至不足2万辆,排名更是直线下滑,1-4月哈弗H6累计销量7.4万辆,比之前月销量有所减少,魏建军似乎将这一差距归咎于营销,为了让哈弗重回昔日辉煌,他开始借助互联网。

但真的是营销的错吗?不一定。营销的基础应该是先打造好产品力。否则,营销做得越好,失败得越快。

首先长城自身的新能源转型进展缓慢,在比亚迪插电混动销量持续上涨一年多的时候,哈弗却直到2022年9月才及时推出主流新能源产品,推出了哈弗H6-PHEV。

此外,哈弗系列的创新性一直饱受诟病,早年甚至采用“套娃”造车方式,令一大批消费者失望,如今随着国内新能源势力的崛起,选择余地也更加丰富,H6的冲击在意料之中。

其实,企业产品的下滑是正常现象,最重要的是靠创新的迭代升级来延缓这种下滑,而不是从营销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

但不幸的是,现在很多创业者都被一些所谓的网红误导了。

很多人过度神话流量营销、网红创业者,甚至创业者自己也过度神话网红人格。但如果一个公司,从老板到整个团队都是这样,我认为这种企业价值观是不健康的,很容易走向腐化。

雷军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面对铺天盖地的流量,学会克制是创业者优秀的品质,但有些创业者还是执着于做网红,甚至全职做网红,这就是差距。

但问题是,不少大佬公开崇拜网红形象,宣扬流量无所不能,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年轻人对“网红梦”的痴迷。

如今,看到大佬们纷纷成为网红,甚至在镜头前说些黄段子,在天生崇拜强者的年轻人心中,想做直播带货的大学生恐怕会更多。

道总有理,原名外道道,是互联网和科技圈的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为道总有理()。本文为原创文章,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