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多次出面为债券市场发声、引导。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7月1日发布公告,为保持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在审慎观察和研判当前市场形势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近期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对部分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市场此前猜测央行此次进行国债借贷操作,为后续在公开市场卖出国债做准备。自上述央行公告发布以来,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出现小幅反弹,但随后一路下跌至8月5日的年内低点。此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创下2022年4月底以来的历史新低。
经济学家张雪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近期债券价格大幅波动,主要原因是央行将国债交易纳入公开市场操作范围。“关于央行介入国债交易,市场上早已有讨论。央行称,这是增加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必要举措,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调控经济发挥有力作用。”
张雪峰还表示,央行进行中长期债券逆回购,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方面推高了债券市场价格,降低了收益率;另一方面,市场上存量债券持有者趁机抛售债券,为价格下跌创造了动能,收益率变得不稳定。
Wind数据显示,当前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23%和2.41%。不过,今年5月中旬,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基于近年来市场的正常运转,2.5%至3%或许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
长期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引发监管层对风险防范的重视,今年5月底央行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正密切关注当前债券市场变化情况和潜在风险,必要时将适时抛售包括国债在内的低风险债券。
令人满意的债券基金
随着债市牛市,债券基金的收益也在上涨,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中长期债券基金、短期纯债券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51%、1.92%。
在权益市场表现一般的情况下,收益更为稳健的债券型基金自然吸引了更多投资者。数据显示,今年1-7月,债券型基金扛起基金发行市场大旗,累计发行5927.9亿股,占总发行股数的80.69%。其中,3月、4月、6月新发行股数均超过1000亿股。
对于今年债券型基金的火爆,融立方投资经理闫树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货币环境宽松。央行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采取降息等措施,债券利率逐步下调,从而推高债券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
二是资产荒背景下债券型基金性价比提升。具体来看,近年来股市表现疲软,波动性加大,与债券形成鲜明对比;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随着政策利率的下调,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收益率也相应下降;在宏观经济转弱的背景下,实业投资利润空间缩水,风险加大。
三是债券基金收益亮眼,根据 Cube提供的数据,截至8月9日,纯债券基金指数今年以来收益率已达2.6%,年化收益率达4.27%,明显优于其他主流稳定资产。
火爆趋势之下,监管部门和机构对债券基金的操作也愈发谨慎,近期市场出现“监管不让发行公募债券基金”的传闻。据多家媒体报道,虽然公募基金公司尚未收到任何明确指示或窗口指导,但已感受到债券基金产品审批放缓的现象。
此外,近期还有多家债券基金宣布暂停大额申购等业务。例如,大成京旭纯债自8月14日起暂停单账户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广发京阳纯债自8月13日起暂停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大额申购,限制单个账户每日申购金额在10万元以内;国投瑞银启元利率债自8月14日至19日暂停大额申购,限制金额在500元以内。前述债券基金给出的暂停大额申购理由均是为了保证基金稳健运行,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在股市疲软的背景下,不少投资者青睐债券型基金,但监管部门近期对投资债券型产品的风险发出警告。
8月10日,央行在《2024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指出:“投资者应审慎评估资管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
上述报告指出,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特别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基础资产,主要通过杠杆实现,实际存在较大利率风险。
报告还称,长期来看,资管产品不可能同时兼具“低风险”和“高收益”,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高风险。
调整后的机会
债券市场波动剧烈,持有债券基金的投资者该怎么办?
“近期债市调整,与基本面、资金面关系不大,更多是监管引导作用。”长城基金基金经理魏建认为,债市并无走低的基础,中长期来看,收益率下行趋势或不会改变,预计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投资机会。
闫树生认为,债券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宏观经济基本面和政策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央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支撑。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的牛市基础依然存在。”
不过闫树生表示,短期内一些举措可能给中长期债券带来一定的调整压力,比如为防止债券市场过于拥挤、长期利率过快下跌,央行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抛售国债、降低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等。
对于债券基金的选择,魏建认为,整体来看,目前时点上长期债券配置价值较为明显,负债稳定的投资者或者前期谨慎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关注长期债券或基金。同时在交易方面,密切关注央行行为对债市的影响,做好久期管理。
张雪峰也表示,首先要关注的是中长期债券基金。“在国债市场,特别是中长期国债被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之后,随着央行落实调控目标,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会加大。因此,中长期债券基金投资要注意‘抑峰填谷’效应,即在高峰时警惕下跌,在低谷时对冲价格。”
对于偏好低风险、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闫树生建议以纯债券型基金为主进行投资。在产品选择上,建议以选择信用评级较高、持仓相对分散的利率债型基金或信用债型基金为主。在期限选择上,考虑到近期央行采取的措施可能导致长期债券面临调整压力,建议短期内谨慎投资长期债券型基金。
记者:夏月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