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9亿——这是昨日沪深A股成交量的总和,不仅创下年内新低,更是继2020年5月25日的4851亿后,市场成交量第二次跌破5000亿。
相信大家还记得,7月31日,在重大会议利好消息等因素刺激下,A股市场一举扭转此前两个半月的低迷走势,全线上涨,市场成交额也飙升至9000多亿,较前一天增加了3000多亿,不少人兴奋地认为市场反转信号已经出现,对8月份的行情充满期待。
但进入8月份,市场并未如预期继续反弹,而是持续探底,三大指数甚至不断创出新低,市场成交额也萎缩至6000亿以下,人气低迷,昨日不足5000亿的成交额再次刷新了投资者的认知。
有人可能会认为“量少就是价低”,成交量萎缩到这个程度,市场很可能已经见底,后市应该看涨。我们来讨论一下是否如此。
首先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的区别。简单来说,交易量是指成交的笔数,交易金额是指成交的金额。两者都是反映市场交易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关系可以用“交易量×成交价=成交金额”来表达。通常人们所说的市场交易量,其实就是指交易金额,用来描述市场资金规模。
公认的事实是,市场如果想要继续上涨,必须要有足够的成交量作为保障,就好比汽车想要一直向前跑,必须要有足够的燃料才能工作,这也是很多人把成交量称为“成交量能量”的原因。如果成交量能够连续多日维持在高位,可以认为市场参与者多,人气很高,资金量也充足。在“人多力量大”的情况下,大家做多的欲望都很强,市场自然容易延续上涨势头;相反,如果成交量持续萎缩,说明市场参与者少,人气低,资金量不足,不仅难以支撑市场继续上涨,还有可能导致市场连续下跌。
回顾过往数据不难发现,A股市场每轮上涨的成交量几乎都能维持在1万亿左右,至少8500亿,这也能够体现出市场上涨时投资者的热情。但自5月中旬A股市场见顶以来,市场成交量接连萎缩,多数交易日在7000亿左右,近期更是连续多日低于6000亿,这也说明当前市场更多的是存量资金的博弈,缺乏增量资金入市。昨日的4959亿绝对是一个极端程度的萎缩。
那么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土地量”是否就意味着“地价”?
这其实可以用经济学中最简单的供需定理来解释,即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强弱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
如果把股票比作一种商品,那么持股人(卖方)和持有人(买方)的力量变化也会影响股价走势。从持有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市场成交量出现极端萎缩,要么是因为持有人不愿出售股票,要么是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出售。考虑到最近市场已经连续下跌了近三个月,这种情况下成交量的极端萎缩可以认为市场已经充分释放了大量的抛售压力,剩余没有卖出的持有人要么平仓,要么愿意长期持有。这样一来,指数似乎已经到了不能再跌甚至跌到谷底的阶段。
但需要强调的是,仅凭这些论据就断定市场“地价”已经出现,并不严谨。因为供求规律告诉我们,除了卖方的力量,买方的力量在决定商品价格的涨跌上也不容忽视。
对于股市而言,市场成交量的萎缩虽然意味着持股人抛售压力减弱,但也意味着持币者买入并不积极;换言之,即便股价足够便宜,但在这个位置愿意买入的人依然不多,意味着场外仍有大量资金在观望。这样一来,在买卖双方力量都不强的情况下,市场更有可能震荡或下跌,而非反转上行——也就是说,成交量地并不一定意味着价格地。
问题是:为何即便大盘已经跌至2800点以上,场外资金依然不愿意大举买入?在我看来,主要原因至少有两点:
第一,近期市场盈利能力较差,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如上文所述,自5月中旬见顶以来,A股已连续下跌近三个月,期间市场平均股价下跌约20%,甚至有超过2000只股票跌破春节前2635点的底部,毫不夸张地说,任何持有个股的投资者都极有可能亏损。
要知道,资本总是趋利避害的,投资者把钱投入股市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当一个市场的赚钱效果越来越差时,资本自然会“用脚投票”,要么选择暂时离场,要么选择将投资产品配置到其他市场,这就会导致市场购买力不足。
二是国内经济基本面尚无实质性改善迹象。
以PMI为例,我国制造业PMI自5月以来已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主要拖累因素仍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根本原因是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抑制了钢材、水泥等建材需求,对居民而言意味着财富效应减弱,再加上就业、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信心受损。考虑到PMI是典型的前瞻性指标,PMI的持续走弱直接暗示着国民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
同时,正值A股上市公司中报密集披露时期,总体来看,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复苏之路普遍坎坷,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信心动摇,风向变差,多头持仓热情受到抑制;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持续恶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抑制公众的投资意愿和信心,导致人们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购买黄金或国债,而不是投资股市或配置基金。
另外,近期海外形势扑朔迷离,也对A股造成一定影响,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后市呢?
客观来说,经过近三个月的连续下跌,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已经精疲力竭,想要上涨。但必须注意的是,A股各主要指数无一例外都处于下跌趋势中。俗话说“跌无底”,如果没有突发重大利好,市场短时间内难以反转向上,震荡筑底仍是大概率事件。不过,在目前的位置,即便向下寻底,下跌空间应该也不会太大。
原因在于,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和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部署定下了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意味着下半年GDP增速至少会维持在5%以上。目前内需低迷、外需面临较大挑战,下半年政策力度大概率会比上半年更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超预期的可能,从而为A股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基调下,一旦市场出现过度或非理性下跌,国家队资金会给予支撑。另外,今年以来,雪球结构化产品、量化、融资融券等杠杆资金的减少,也大大降低了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
从中长期看,美联储9月启动降息周期已基本确定,将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明显利好影响,届时我国货币政策或将有较大回旋空间,对国内经济复苏、资产价格提振等均是一个积极信号。
因此,从整体来看,目前A股的机会明显大于风险,投资者实在没有必要悲观。
顺便说一下,根据以往的经验,A股的极度缩量虽然不代表立刻触底,但往往第二天就会迎来行情的变盘,而且越接近底部,变盘向上的概率就越大。比如2020年4-5月,有两个交易日市场成交额不足5000亿,第二天市场无一例外地出现明显反弹,Wind全A指数分别上涨2%和1.69%。在场外资金的持续买入下,A股近两年直接迎来了一轮上涨行情。
历史是否会重演?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