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强调防范利率风险,市场敏感度提升凸显政策感知响应能力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央行9日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风险暴露进行压力测试,防范利率风险。

这体现了央行对市场的敏感性增强,凸显了政策对市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最新价格数据显示,CPI、PPI同比分别上涨0.5%、下降0.8%,警示需求萎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构成压力。通过降低利率来逼迫人们改变储蓄偏好、强化消费偏好或许是一厢情愿;在实践中,这一策略也会适得其反。因为低利率政策难以有效改变人们心理账户分配结构的调整,相反,会增加人们基于禀赋效应的损失偏好,从而增加储蓄偏好,刺激人们消费水平下降和消费替代效应等。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是,过低的利率水平无法有效覆盖风险资产的暴露风险,很可能会加大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利率其实就是资金的价格,其市场定价的基础就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必须有效覆盖所持有的风险资产的成本。当前经济体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社会运行成本高位徘徊,全社会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投资收益的边际递减必然导致投资和信贷扩张面临的风险暴露增大,而风险资产风险暴露的增大又会推高市场风险溢价,从而导致投资者要求更多的收益以补偿其承担的成本,而过低的利率水平又会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收益,这又会使金融体系更多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覆盖,引发更多的风险暴露。

央行强调防范利率风险,市场敏感度提升凸显政策感知响应能力插图

同时,低利率无法有效覆盖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也给金融机构带来负激励效应,即业务扩张、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越大,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损失就越大。这又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避险需求。在资产紧缺的压力下,大量资金追逐债市,不断拉低国债收益率曲线,从而进一步拉低市场利率。

这种市场逻辑和行为目前正形成自我实现预期的闭环效应,使金融体系陷入低利率周期,整个经济体系呈现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而实体经济由于明显无法完全抵御风险暴露而面临流动性紧缩的局面。

要有效缓解经济体系现实力场扭曲的问题,关键是明确利率风险暴露的深层次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缓解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进一步改善未来预期,二是缓解人们对自身风险暴露的担忧。通过这两方面,可以促进人们心理账户分布结构的调整。

要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根本需要的是提供更大的经济自由,提高人们未来参与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率。这就需要为人们提供可以感受到、触摸到的机会。即这种经济自由让人们清楚地规划提高边际收益率的可行路径,以及切实的盈亏分析。

央行强调防范利率风险,市场敏感度提升凸显政策感知响应能力插图1

同时,缓解民众对自身风险暴露的担忧,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保障网,让民众有吃有穿,让民众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需要积极发挥大财政政策作用,不断充实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只有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能为民众撑起后盾和翅膀,大家才能安心为梦想冲锋。

这样,人们的心理账户分配结构就会发生系统性变化,人们会减少安全储备,把收入的更多部分用于满足社会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这样才能真正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转化为14亿人的有效大市场,经济社会的活力才能真正焕发。

见过大海就不会再被水所打动,见过巫山就不会再被云所打动。利率下行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的表现。低利率并不能完全降低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敞口,反而会增加经济体系的风险敞口。所以,低利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风险防控工具。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只有充实公共财政预算,有效改变人们心理账户的分配结构,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安全感,有效需求才能真正成为经济活力的源泉。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