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拆卡成新式盲盒,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家庭花费惊人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我们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调查民生变化。我们关注你想关注的和你没有关注的,调查你想看到的和你没有看到的。

中新网6月1日电(中新社财经记者左雨晴)“现在要下单的话,得等3-4个小时。”“70箱冥王星发货不了!恭喜老板!”一把剪刀、几排透明亚克力展示桌、一间简陋的直播间,吸引了数万人在深夜围观并在现场下单、开卡。

近年来,直播开卡成为一种新型盲盒,不仅俘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心,也成为不少未成年人的最爱,不少家庭为此花费了数千甚至数万元。

直播拆卡成新式盲盒,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家庭花费惊人插图

直播间小朋友购买的开卡礼盒。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家孩子上二年级,信用卡已经花了2万多元。”

“现在的孩子特别享受抽卡的瞬间,如果抽到一张稀有卡,就会尖叫,如果是在线下卡牌店,就能立刻展示给大家看。”赵先生告诉中新社,他家八岁上二年级的孩子琳琳(化名)也热衷于开卡,已为此花费了2万多元。

奥特曼、神奇宝贝、小马宝莉、国王的化身、花与少年……如今的卡牌IP多种多样,从漫画、动画、小说,到明星、综艺,你能想到的IP都可能都有相关的卡牌产品。

中新社注意到,这些卡牌都是随机排列,按照稀有度分级,几张一包,几十包一盒,几十盒一盒。有的卡牌多达十几个等级、上百个卡槽,需要携带多个盒子才能集齐所有基础卡槽。

直播拆卡成新式盲盒,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家庭花费惊人插图1

《欢喜冤家2》卡牌概率表。拆卡直播间截图。

由于卡片体积小、价格便宜,款式也比较多,集齐全套或抽取稀有卡的难度甚至比传统盲盒还要大,稀有卡也成为了孩子们追逐的对象。

“线上线下我都买过,有时候线上直播间比线下直播间还贵。”赵先生说,虽然一包普通卡牌只要十元左右,但一点点积累下来,投入的钱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增长。

中新社注意到,第三方数据显示,直播平台最大开卡直播间目前粉丝数达156万,30天累计销售额在250万至500万元之间。按照卡商向中新社提供的批发价,直播间正版行货卡利润约在30%-40%。

未成年人为何沉迷开卡直播?

“上瘾是如此正常,当孩子打开卡片时,我能感觉到额头上的冲击力。”

另一位家长吴女士告诉中新社,同一套卡牌根据卡牌的稀有程度,在二级市场上可以升值几十倍,有的单张卡牌价格甚至能达到百倍。“有一次我花100元买了两包卡牌,结果在二级市场上抽到一张500元的卡牌,我孩子开心了一整天。”

中新社查看多个二手交易APP发现,一些高价卡的价格可高达数万元,而一些卡的价格则直接“腰斩”。

直播拆卡成新式盲盒,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家庭花费惊人插图2

两套卡名称相同,价格却相差百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也助长了未成年人之间的攀比心理。“孩子们在一起玩牌时,也会形成一个鄙视链。稀有牌和普通牌肯定是不一样的。”吴女士说。

在直播间里,这份情绪无疑被放大了,主播流水线般的开卡,展示着稀有卡牌,各种话语和弹幕上的好评充斥着直播间,无不刺激着围观的玩家下单。

中新社观察多个直播间发现,一些消费者会以“今天心情不错”为由,被主播鼓励多次下单;有的直播间采取限量上架再补货的方式,刺激消费者下单;每当抽到稀有卡牌,主播也会全方位展示,用各种折扣、卡牌的精美程度吸引其他消费者跟风,甚至“扛盒”。

直播间灰云:诈骗、涉嫌赌博

除了各种说辞,不少直播间在开卡环节也存在不少乱象。比如,卡牌可能是未授权或盗版产品;直播间页面详情并未标明开卡概率;存在称重摸包装、拆封重封、选中后换包装等欺诈行为。

“你选的盒子可能根本就没有标签,他们只是随便挑了一个盒子,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就给你了。所以才有直播间里高位盒子到最后才卖完,就一直放在盒子最底下等你带走。”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

直播拆卡成新式盲盒,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家庭花费惊人插图3

消费者投诉平台上关于直播删卡的投诉。消费者投诉平台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湘潭市公安局岳塘分局破获了一起利用直播平台售卖明星卡盲盒的诈骗案,警方发现,直播间工作人员调换了大量明星卡,经专案组统计,该团伙违法获利293万元。

徘徊在“现场开牌”之上的是涉嫌赌博的嫌疑。

久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闫冰认为,“现场开牌”符合赌博的特征。“赌博是以金钱作为输赢的奖品的行为。法律意义上的赌博,是以非法牟利为目的,组织或者参与赌博的行为。”

他指出,卡牌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其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果只是将具有娱乐价值的卡牌进行网络销售,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在当前流行的“现场拆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并非为卡牌的文化娱乐价值买单,而是基于可能获利的心态。卡牌凭借其稀有性,可以在二手市场变现,这种获利现象也不同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收藏,其本质是由卡牌经营者或发起者等少数人人为创造的,卡牌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其文化、历史、人文等价值。

此外,在开卡直播过程中,主播通常会通过修辞引导,甚至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激起消费者的获利心理,最终实现主播或直播平台的盈利,这一过程符合赌博的构成特征。

诱导未成年人取卡,谁来负责?

在某消费投诉平台上,关于直播摘卡的投诉已超过400条。有消费者反映,多个平台的摘卡直播间存在诱导未成年人下单、不能退换货的问题。甚至有家长称,五一假期有小学生在直播间被指导当场摘卡,几个小时内就下了近2700元的订单。

中新社注意到,脱卡直播间均有“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标识,订单页面写明“同意直播脱卡,成人不予退换货”。但中新社询问多位买家发现,在实际下单过程中,多数直播间并未核实买家是否是成年人。

这意味着,一旦未成年人下单撤卡,直播间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退款。而直播间的“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也只是一条免责声明。

直播拆卡成新式盲盒,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家庭花费惊人插图4

开卡直播间内提醒“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直播平台截图。

那么,直播间能逃脱责任吗?

闫冰对中新社表示,直播间内标注“未成年人禁止购买”,并不构成责任免除。

“未成年人的心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尚不能成熟理性地分析问题、识别风险,因此家庭、社会、政府等主体需要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是一项实体义务,而非程序义务。”

闫冰指出,在“开卡直播”的案例中,单纯标注“未成年人禁止购买”显然无法达到排除未成年人的效果。比如临近学龄的孩子基本都会用手机,但未必能识别“禁止购买”的字样和含义,所以单纯标注字面含义甚至无法达到一般意义上的排除未成年人的效果。

“其实,类似行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先例,比如实名认证、上传身份信息甚至人脸识别等。”在闫冰看来,单纯以文字标注的“直播开卡”,不仅不能免责,反而是间接故意放任未成年人消费的行为。

—— 第一财经、腾讯新闻联合出品——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