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化”已经开始。
近期,不少地方撤销了内设的招商部门,有的地方取消了基层招商指标,同时成立了招商公司,更加市场化地开展招商工作。
过去几年,人才与企业争夺战不断,大力招商引资一度被视为“经济竞争”的标志,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涉及土地、税费、补贴等争夺的招商引资活动,存在着公平竞争的问题;而低效、同质化的招商引资活动,又带来严重的内耗和内在问题。
招商引资“反内卷化”运动释放什么信号?
01
各地为何纷纷撤销“招商局”?
原因之一是财政补贴、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等招商引资模式不再有效。
近日发布的改革文件指出,要规范招商引资地方法规,严禁违法违规发放政策优惠。
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规定,不得对特定经营者给予任何税收优惠,不得对特定经营者给予选择性、差别性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
这是基于构建“统一的大市场”的考虑,也是打破部分行业招商引资和产能过剩内循环的唯一选择。
长期以来,各地招商引资陷入争政策、争补贴、争土地的泥潭,不断刷新“竞相压价”的底线。
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限制不正当竞争,实现劳动力、土地、数据、资金的正常流动。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反过密化”运动的兴起,基于内耗的投资竞争已经不再可行。
前不久召开的重要会议强调,要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招商引资方面,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指出,要推动各地招商引资由争抢优惠政策、打造“政策洼地”向争抢营商环境、打造“改革高地”转变,防止出现内循环形式的恶性竞争。
什么是内卷化恶性竞争?
半月潭的一份调查报告曾总结道:
招商引资变成了抢商,各家企业互相“挖角”员工;招商政策恶性竞争,出现“超额优惠”现象;产业规划同质化,脱离发展实际。
显然,这样的投资促进只能起到短期刺激增长的作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最终也未必能带来真实、持久的经济增长预期。
近年来,各地区不顾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热门领域,低效竞争、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十分突出。
“反过密时代”已经开启,内耗式的招商引资和过度过密的工业投资自然也包括在内。
02
招商引资和反内卷化运动可能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影响最大。
正如我在《中国城市大变革》一书中所说,随着国内大循环、产业西移、高铁联通各城市等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成为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和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中西部地区只能在税收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上竞争,而这些红利正趋于消失。
首先,税收优惠考验金融体系的抗压能力。
中西部省份大多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净受益者,财政上根本无法自给自足,到处花钱招商引资显然有问题。
当然,中西部地区本身也是政策偏向的例外。
比如,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而东部地区除少数自贸区外,基本都是25%的税率。
这是基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考虑,是国家顶层设计的一个倾向,无可厚非。
但除国家政策外,一些地方的税收补贴水平远远超过沿海发达城市,超出了自身的财政承受能力,这显然难以为继。
第二,土地政策和“钱跟着人走、地跟着人走”的大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曾经制约大城市发展的心态与人口的持续涌入发生冲突,导致东部地区土地指标分配不足,出现土地资源普遍不足的困境。
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成本一直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部分地区甚至以优惠价格甚至无价出让土地。
但新一轮改革文件强调: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也就是说,土地指标和财政资金会随着人口流动,中西部地区会明显受到影响。
第三,劳动力优势。且不说东南亚国家的直接竞争,随着600多个城市全面开放落户政策,人口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根据最新政策,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部分特大城市外,几乎所有城市都将放宽户籍限制。(见《定调!600余城市将放宽户籍限制》)
这意味着人们将跟随产业,毫无阻碍地向更高的地方迁移,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将不断加快。
中西部一些经历人口减少的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03
争土地、争税费、争补贴很容易,争营商环境却很难。
正如重要文件定调:推动各地招商引资,由争抢优惠政策、打造“政策低地”转向争抢营商环境、打造“改革高地”。
这意味着未来投资的竞争将更多的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竞争,前者指经济产业或资源禀赋,后者指营商环境。
不过,制造“政策洼地”并不难,但营商环境建设却非一日之功,“破坏容易,建设难”。
“投资不出关”的论调,让整个东北陷入了至今难以扭转的负面刻板印象。
有些地方不遗余力地打造网红城市,但一两次负面事件就足以毁掉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城市形象。
一些地方还承诺了不少招商引资补贴、人才补贴等政策,但最终却因资金问题而未能兑现,这不仅损害了地方自身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的形象和信誉。
近年来,各国几乎都把营商环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实际环境却有很大差异。
毕竟,营商环境需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不仅是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政策“耐心”的考验。
根据《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年)》,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南京、宁波、厦门等城市位居前列。
根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团队发布的《中国省区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四川位列前五名。
招商引资出现重大变化,意味着未来地方招商引资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扎扎实实做大产业、做实做优环境,才能突围。
让市场说话才是最好的竞争方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