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到 2027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 8000 亿元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9日晚,《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布。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科研机构累计技术成果转化合同价值达到1000亿元,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2000家以上。培育10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行模式优秀、示范效应明显的概念验证中心、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引进培养3000名以上专业化、复合型技术管理者。

重点任务包括实施成果转化改革突破行动、实施企业创新加速行动、实施技术转移伙伴赋能行动、实施专业化技术管理者培育行动、实施技术要素市场对接行动、实施协同构建转化生态行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高校建设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先进科研院所。

早在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就审议通过了《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年5月,全国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启动为期3年的试点。如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完成试点任务,已授权实施成果675项,转化金额达10.66亿元。

上海发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到 2027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超 8000 亿元插图

高校、科研院所虽然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源头,但实验室的成果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过不断的试错、迭代才能成功转化。尤其是当科研人员走上创业之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时,会遇到成果及知识产权问题、资金问题、企业建设与管理问题等问题。

去年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而美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却高达50%。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需要一个过程,而这过程中的人才和投入还不够。大家都想直接把技术拿到生产上去,产生效益,但从实验室到成果落地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方面的配套措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023年7月起,上海市科委等7个部门在上海39所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试点,营造鼓励人们敢于转化、想转化、懂得转化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上海进一步放权,在明确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的前提下,推出“全员赋权”模式,目前已有300多项科技成果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

近日,赵东元团队发明专利“磁性无机纳米粒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核壳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完成权属变更,该专利权属转换公司将在未来5年内分期向复旦大学支付3520万元人民币,获得该专利全部所有权。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作出了进一步放权放宽的规定。

比如,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鼓励通过“授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对官方科技成果进行全额所有权授权,允许对科研人员过往创业行为进行合规整改。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机构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运营权、收益权分离的运行模式。

实施技术转移加速计划(TTA计划),支持科研人员、教师、学生、校友、外部企业等转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赋能科技管理人员,实现就地转化孵化。

支持科技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建立重大任务驱动的协调机制。深化实施“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范仁华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市教委正支持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我们强调,高校要以系统思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包括院系(课题组)、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各类市场主体等)割裂、割裂,不能走‘铁警、各管一科’的老路子。要形成校内技术转移、科技、双创、人事、国资、大学科技园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工作机制,从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创新能力塑造、技术转移专业化水平提升、大学科技园转化功能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