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计算公式。
对于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有些老年人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前就参加了养老保险,或者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因此也有过渡性养老金。
①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前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如果平均缴费指数为3,缴费年限为30年,那么退休时可领取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
如果平均缴费指数只有0.6的话,每年的缴费限额就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24%,这确实相差很大。
但养老金的计算没那么简单,如果最后几个月交了300%的保费,就得按照3来算,这样养老保险基金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
职工缴费指数其实就是计算缴费指数月份的职工缴费工资占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
比如,大多数地方缴费指标的计算都是从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开始的,多数是从1996年开始计算的。
从1996年至今,共计27年8个月,若前10年每月还款额为100%,后17年每月还款额为60%,最后8个月还款额为300%,则平均还款指数等于(10×12×1+17×12×0.6+8×3)÷(10×12+17×12+8)=0.8024
其实最后8个月缴纳300%确实可以提高平均缴费指数,但不会导致所有平均缴费指数都计算为3。
如果我们把养老金计算公式扩大,其实,如果缴纳一年的300%,那么基础养老金就可以是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2%;如果缴纳8个月,那么就是2/3×2%的社会平均工资。
当然,也有部分地方如北京、上海等不从1月1日开始执行年度缴费基数的上下限,而是一般从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执行,这种情况下上半年按300%缴费,计算出来的缴费指数会低于3。
②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养老金各省不一样,以山东省为例。
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建立个人账户前缴费年限×过渡系数1.3%(全国范围由1%提高到1.4%)。
提高平均缴费指数也可以增加过渡性养老金福利。
③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缴费月数。
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平均缴费指数无关,但确实是最能体现高水平缴费效应的部分。
基础养老金按基数的60%发放,每年领取社会平均工资的0.8%,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并不完全由缴费水平决定,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则完全按照缴费基数确定。
比如,社会平均工资10000元,缴费基数是6000元,每个月会往个人账户里打480元,一年就是5760元。但是如果缴费基数是30000元,每个月就会往个人账户里打2400元,一年就是28800元,正好是5倍。因为个人账户计算的月数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比例是1:5,每个月都会体现出来。
一般来说,我们按300%缴费,并不是所有缴费指标都按3来计算,但对于增加养老金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养老#算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